其實許多大人物在成爲大人物之有,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歷

本文已影響2.77W人 

許多大人物在成爲大人物之有,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歷。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將才呂蒙。相傳呂蒙年輕時不學無術,沒少被人翻白眼,成語“吳下阿蒙”說的就是他。孫權告誡他:”卿不可不學。“呂蒙便辭了軍職,專心讀書。後來魯肅拜訪呂蒙,與呂蒙談論,大驚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呂蒙又貢獻了一個成語:“士別三日,刮眼相看”。以前人們對他“翻白眼”,現在就不得不“刮眼”了。

其實許多大人物在成爲大人物之有,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歷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人物,不是三國的呂蒙,而是宋朝的呂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呂蒙正小時候,也是受盡白眼。如果你對傳統戲曲略有了解,應該聽說過一個很有名的劇目“寒窯記”。相傳南宋時南戲便有《寒窯記》,元代的王實甫將其改編成雜劇《呂蒙正風雪破窯記》,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編成傳奇《綵樓記》,現在的川劇、京劇、秦腔均保留有“寒窯記”劇目。

“寒窯記”的主角正是呂蒙正,說的是呂蒙正年輕時,因爲一貧如洗,與好友寇準同在“洛陽城外破瓦窯中居止”。一日,二人聽說洛陽城的劉員外家“結起綵樓,要招女婿”,便結伴前去看熱鬧,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時,咱二人寫一篇慶賀新婿的詩章,他家必不虛負了咱,但得些小錢鈔,就是咱一二日的盤纏”。誰知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對呂蒙正一見傾心,將繡球拋入呂蒙正的懷裏。劉員外見呂蒙正是個居住在破窯裏的書生,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打算“與他些錢鈔,打發回去罷”。但劉月娥心有所屬,說,“父親,您孩兒情願跟將他去。”劉員外苦口相勸,女兒卻心意已決,最後劉員外一怒之下,將女兒趕至呂蒙正的破瓦窯。

其實許多大人物在成爲大人物之有,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歷 第2張

當然,戲曲故事不可當真,“寒窯記”其實是民間文人編造出來的,歷史上的呂蒙正並未娶過劉姓女子,據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呂蒙正“初娶宋氏,封廣平縣君。再娶薛氏,封譙國夫人。皆歿於公之先”。他的結髮妻子姓宋,繼室姓薛。

但“寒窯記”的故事也有所本。呂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確跟寒窯沒什麼區別:按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的記載,少年呂蒙正“羈旅於外,衣食殆不給,龍門山利涉院僧識其爲貴人,延致寺中,爲鑿山岩爲龕居之”。按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說法,“呂文穆公諱蒙正,微時於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室中,與溫仲舒讀書。其室中今有畫像。”總而言之,少年呂蒙正無家可歸,居住的地方是洛陽龍門山利涉院的一處窯洞或山洞。與他一起在窯洞裏讀書的,是一個叫做溫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戲曲所說的寇準。

呂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窯洞,因爲他的父親呂龜圖並不是窮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個下層文官。只是這呂龜圖官兒雖小,官僚的臭毛病卻不小,“多內寵”,討了幾房小妾,對正室劉氏(即呂蒙正之母)極看不順眼,之後更是以“不睦”爲由,將劉氏連同呂蒙正一併趕出家門。少年呂蒙正與母親無處投靠,“頗淪躓窘乏” ,不得不寄宿於利涉院山寺的窯洞。

呂蒙正母親姓劉,被夫家逐出門,住在窯洞,這經歷與戲曲“寒窯記”中的劉月娥有幾分相似,所以有人認爲劉月娥的原型正是呂蒙正的母親劉氏。

現在網上有一個很火的流行詞,叫做“吃瓜羣衆”,用來指稱看熱鬧的草根。被父親遺棄的呂蒙正卻連“吃瓜羣衆”都不如。話說有一日,他在伊水岸邊趕路,正脣焦舌幹呢,“見賣瓜者,意欲得之”。賣瓜的對他翻了一個白眼:你有錢嗎?

呂蒙正“無錢可買”。看到吃瓜的人“偶遺一枚於地,公悵然取食之”。窮得連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買不起,只好撿起別人丟棄在地的一片爛瓜皮解解渴。後來呂蒙正當了宰相,“買園洛城東南,下臨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貧賤也”。 “饐瓜”就是爛瓜片的意思。呂蒙正蓋這個亭子告誡自己與家人:富貴不忘貧賤。

少年貧賤的呂蒙正後來之所以能夠進入政府,並且成爲政府首腦——宰相,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得益於他寒窗苦讀的努力;從制度的角度而言,則應歸功於當時社會存在着一個制度化的上升通道。這個制度化的社會上升通道,便是科舉制。

太平興國二年,三十四歲的呂蒙正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奪得了殿試狀元。僅僅過了六年,呂蒙正便被任命爲參知政事,當時他才四十歲。不少人都對這位年輕的副國級很不服氣,一日呂蒙正與同僚入朝堂辦公,有人在簾後對他翻了一個白眼,說:“是小子亦參政邪?”呂蒙正裝作沒聽到,“佯爲不聞而過之”。同僚替呂參政抱不平,說,今天就應該查查是誰說怪話。

呂蒙正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大家聽了,都很佩服呂參政的氣量,“皆服其量”。

又過了幾年,端拱元年(988),宰相李昉罷相,呂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成爲政府首腦——宰相。

呂蒙正的牛掰之處,在於他不但自己從寒門子弟奮鬥成宰相,而且開創了一個家族的百年榮光。這個家族在北宋時期誕生了四位宰相:呂蒙正爲太宗朝與真宗朝的宰相,呂夷簡(呂蒙正之侄)是仁宗朝的宰相,呂公弼(呂夷簡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樞密使、神宗朝的樞密使(相當於副宰相),呂公著(呂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樞密使,還是哲宗朝的宰相(以後我們還會講到呂公著的故事)。此外,呂好問(呂公著之孫)是高宗朝的尚書右丞,也屬於執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中大發感慨:本朝呂氏一家“相繼執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呂夷簡傳》,也說:“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厲害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