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窮奢極欲難掩赫赫戰功

本文已影響1.47W人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長。父親李楷洛,開元初年任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軍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氣節,有品行,善騎射,能讀班固的《漢書》,年少從軍,有大將軍氣度,被提拔爲左衛郎。天寶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都虞侯、朔方軍都虞侯。

天寶五載(746),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任命他爲兵馬使,兼赤水軍使。王忠嗣器重李光弼,說:“李光弼將來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職。”李光弼戰功卓著,有“名將”之稱。天寶八載(749),擔任河西節度副使——邊境大軍區副司令員,封薊郡公。天寶十一載(752),被朝廷任命爲單于大都護府副大都護。天寶十三載(754),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奏朝廷,任命他爲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喜歡李光弼的才能,想把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託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聽說這件事,上奏朝廷,李光弼被召回長安。安祿山謀反,注意扶植個人勢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謀略,知道李光弼有將才,勸安祿山延請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爲左司馬。安祿山沒有采納高邈的建議,但不久便後悔了,安祿山爲失去李光弼感到憂慮,常常憂形於色。後來,時間久了,安祿山安慰自己,雖然沒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擋李光弼,心理上才找到一點兒平衡。在後來的戰爭中,李光弼與史思明的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各有長短,謀略相當。

一、東出井陘關,收復常山郡

安史之亂髮生,封常清、高仙芝先後戰敗,被斬於潼關。朝廷又以哥舒翰統兵東征。不久朝廷任命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收兵河西。河東、河北方面迫切需要一名良將領兵,郭子儀向玄宗推薦了李光弼。天寶十五載(756)正月,朝廷任命李光弼爲雲中郡太守、河東節度副使。因爲河東節度使乃親王遙領,所以節度副使就是實際上的河東大軍區實際長官。二月,轉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率朔方軍五千人與郭子儀會師,東出井陘關,收復軍事要地常山郡,切斷了佔領洛陽的安祿山與范陽老巢的交通。安祿山急令史思明奪回常山。當史思明率數萬兵馬來救常山時,被李光弼擊敗,李光弼率軍乘勝收復藁城等十多個縣,南攻趙郡。朝廷任命李光弼爲范陽長史,兼河北節度使。三月八日,李光弼又率軍攻克趙郡。從安祿山之亂髮生,官軍與叛軍反覆爭奪常山郡,這一帶不斷成爲激烈的戰場,死人無數,遍佈戰死、餓死者的屍體。李光弼祭奠那些陣亡的將士和餓死的百姓,把被敵人關押的人放出去,發誓平息叛亂,實現個人建功立業的抱負。六月,又與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人在常山郡嘉山大戰,這些人都是安祿山手下的猛將,被李光弼打得大敗,史思明露頂赤腳而逃。這一仗殺敵上萬人,俘虜四千。河北十多個郡歸順朝廷。

中興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窮奢極欲難掩赫赫戰功

二、太原保衛戰顯威名

李光弼本想進兵叛軍的巢穴范陽,因潼關失守,朝廷召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撤出,赴肅宗行在鳳翔。朝廷任命李光弼爲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此時河東兵力單薄,朝廷擔心叛軍進兵河東,命李光弼率兵增援太原。李光弼率景城、河間兩郡的軍隊五千人赴太原。

起初,河東節度使王承業不作軍事防禦和進攻的準備,政事也出現不少紕漏。朝廷派侍御史崔衆到太原,收回王承業的兵權,不久又派中使至太原,把王承業處死。崔衆看不起王承業,並侮辱其人格,李光弼一向看不慣,爲王承業抱不平。現在,朝廷下敕崔衆,請他把兵權交李光弼,崔衆見到李光弼,禮數不周,又沒有按時交出兵權,李光弼大怒,收擒崔衆,要處死他。朝廷派來的中使趕到,要任命崔衆爲御史中丞。中使懷揣着朝廷的敕書,問崔衆在哪,李光弼回答說:“崔衆有罪,已經抓起來了!”中使把朝廷敕令拿給李光弼看,李光弼說:“現在只是殺一個侍御史;你如果宣佈朝廷的任命,那我就殺御史中丞;朝廷如果任命崔衆爲宰相,那我今天就殺宰相。”中使害怕了,懷揣着敕書又回了長安。第二天,把崔衆斬首示衆,三軍震懾。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玠等率兵十多萬來攻太原,這些人都是安祿山手下猛將。李光弼手下精兵盡赴朔方,只有不滿一萬人的烏合之衆。李光弼指揮了著名的太原保衛戰,他以奇用兵,以少勝多,大破敵軍,殺敵七萬多人。在五十多天中,李光弼親臨前線,多次路過家門而不入,敵人退兵後三天,纔回到家裏看望家人。朝廷任命他爲守司空,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魏國公,食實封八百戶。太原保衛戰,讓史思明領教了李光弼的厲害,對李光弼善於守城的本事銘心刻骨。乾元元年(758),李光弼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到長安朝見肅宗,肅宗命四品以上的朝廷官員都出城迎接,榮耀無比。在長安,升爲侍中,改封鄭國公。

三、代郭子儀爲天下兵馬副元帥

乾元元年(758),肅宗令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20萬唐軍討伐逃往黃河之北衛州(今河南衛輝)一帶的叛軍首領安慶緒,叛軍大敗,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率軍進至相州西南的愁思岡,安慶緒將主力投入決戰,又被唐軍擊敗。安慶緒一邊龜縮相州城,一邊派部將薛嵩帶重金向駐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的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派部將李歸仁率軍一萬多人進駐滏陽待命。唐軍包圍相州城,北引安陽河水灌城。平地水深數尺,叛軍只能在房屋和樹木上起居。城中糧盡"易口而食,米鬥錢七萬餘,一鼠錢數千"。叛軍掏土牆上的碎麥秸,洗馬糞中的草屑喂牲口,但仍不投降。形勢危急。安慶緒再次向史思明求救,又派部將安太清將僞帝玉璽送給思明,並致書願讓出帝位。史思明大喜,統八萬大軍救相州,與唐軍相遇於相州城北。

朝廷怕郭子儀、李光弼功高震主,擁兵自重,便不立主帥,而任用宦官魚朝恩爲觀軍容宣慰使監軍。李光弼等數名唐將率先頭部隊與叛軍接戰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揚石,遮天蔽日,樹連根拔起,白晝如同黑夜,對面不分物色。唐軍潰亂,向南逃奔。與郭子儀的後繼唐軍自相踐踏,輜械滿野,屍橫遍地。叛軍轉危爲安。相州兵潰,各節度使引軍而退,潰逃路上剽掠百姓,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禮的軍隊沒有潰散,整軍而還。朝廷把郭子儀召回長安,任命李光弼代郭子儀爲天下兵馬元帥。乾元二年(759)七月,根據李光弼的請求,朝廷任命趙王李係爲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爲太尉、副元帥,因爲元帥是親王遙領,李光弼是實際上的全軍最高指揮。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立爲帝,率兵出范陽南下,攻克汴州,而後向西進軍。李光弼觀賊勢不可擋,棄洛陽而退守河陽,史思明得洛陽空城,因而不能住,駐紮白馬寺附近,南邊控制不過百里。

四、宦官掣肘,邙山之戰失利

因爲李光弼駐守河陽,敵人不敢西向進攻長安。十月,敵人進攻河陽,李光弼大破敵軍,殺敵五千多人,俘虜五百餘人,敵人大半淹死在黃河裏。經河陽苦戰,敵人敗走。李光弼進軍懷州。史思明派來救兵,李光弼迎擊於黃河邊,又大敗史思明的援軍。敵將安太清固守懷州,李光弼攻打一個多月沒有攻下。李光弼命僕固懷恩、郝玉從地道入城,得到敵人的號令,登上陴城高呼,城外的官軍奮勇登城,於是攻克懷州,活捉敵將安太清、周摯、楊希文等,押送到長安。朝廷封李光弼爲臨淮郡王,累加實封至一千五百戶。

觀軍容使魚朝恩一再向朝廷上言,說消滅敵人的時機已經來臨,朝廷催促李光弼儘快收復東都。李光弼一再上表,說:“敵人尚有實力,請等待時機出兵,不可輕舉妄動。”僕固懷恩想敗壞李光弼的戰功,附和魚朝恩,也說與敵人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因此朝廷一再派來中使促戰,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好進軍,在北邙山下佈陣。叛軍擅長野戰,出城對陣,官軍不如叛軍。敵人集中全部精銳的兵力接戰,官軍大敗,軍資器械全部被敵人繳獲,這時李抱玉也丟掉了河陽,李光弼渡過黃河保守聞喜縣。朝廷認爲戰敗是由於李光弼與僕固懷恩意見不一致造成的,下詔徵李光弼入朝,仍對李光弼進行表彰。

中興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窮奢極欲難掩赫赫戰功 第2張

五、出鎮臨淮,令名不全

李光弼到長安,上表請朝廷處罪,肅宗下詔免罪。李光弼又懇切地辭掉太尉之職,朝廷雖然聽從了他的意見,但又任命他爲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等職務。不久又恢復了他的太尉之職,讓他擔任河南、淮南、山南東道、荊南等副元帥,出鎮臨淮。史朝義乘邙山之勝,進犯申州、光州等十三州,並親自率精銳騎兵包圍宋州。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李光弼手下將士都感到畏懼,請李光弼放棄河南各地,南保揚州。李光弼沒有聽從這種建議,他直接趕到徐州督戰,派田神功擊敗敵人,史朝義退走。漸東發生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很大。此時浙東百姓不堪忍受沉重的賦斂剝削,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李光弼將赴臨淮,路上患病,讓人擡着赴鎮。監軍使認爲江淮地區正因袁晁起義而局勢不穩,李光弼兵力很少,勸他進駐潤州以避開袁晁的兵鋒。李光弼說:“朝廷把國家安危寄託給我,我不能畏敵不前。現在敵人雖然很強盛,但不知道我兵力多少,如果出其不意,敵人會不戰自潰。”於是直接趕到泗州前線,李光弼分兵討擊袁晁各地兵馬,各個擊破,使江南安定下來。

田神功平劉展之亂後,逗留揚州,留戀當地風物,安於揚州生活,沒有及時返回河南;尚衡和殷仲卿在兗州、鄆州互相殘殺;來瑱在襄陽不聽調遣,這是當時朝廷最憂慮的幾件事。及至李光弼帶少量人馬趕到徐州,田神功急忙引兵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和來瑱都對李光弼心存畏懼,先後到長安朝見皇上。寶應元年(762),李光弼進封臨淮王,朝廷賜鐵券,把他的肖像畫在凌煙閣上,作爲中興名臣加以表彰。

李光弼在徐州,只是用兵打仗的事親自裁決,其餘事務全都交判官張傪處理,張傪處理官府事務非常幹練,衆多事務到他手裏都像流水一樣,區劃分明,井井有條。各位將領有事彙報,李光弼大多讓他們先與張傪商議。諸將像敬重李光弼一樣敬重張傪,奉張傪之命行事一如服從李光弼的命令。徐州軍中紀律嚴明,政務整然,東部地區迅速安定下來。田神功從一名裨將升任節度使,他闢請先前的節度使府中的僚佐在幕府裏,例如判官劉位等人,都是頗有名望的人。田神功像接受那些武將們的拜禮一樣,接受這些文職僚佐的拜禮。及至在徐州看到李光弼與判官張傪平禮交拜,很不明白。回來問劉位等人:“我看到李太尉跟張傪平禮交拜,這是什麼禮數啊?”大家告訴他:“判官是幕賓,是節帥的僚友,節帥不應該接受他們的拜禮。” 田神功非常吃驚,作爲道歉,他把劉位等人拜了一遍,說:“我行伍出身,不知禮儀,各位爲什麼不早說,使我犯下這樣嚴重的過錯!真是得罪諸位了。”從李光弼身上,人們看到,即便是那些武夫悍將,也可用禮儀加以感化,重要的是居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則,守禮重法。

代宗廣德初年(763),吐蕃入寇長安近郊,代宗詔令天下各地兵馬入援京師。由於與程元振有矛盾,李光弼害怕入京遭致陷害,所以拖延日期,沒有奉命。十月,吐蕃的軍隊進犯長安,代宗駕幸陝州。朝廷把抗擊吐蕃的希望寄託於李光弼的入援,擔心因此造成誤會和嫌隙,因此多次下詔問候李光弼的母親,但李光弼對朝廷的險惡心存畏懼,始終沒有奉命進兵,使朝廷很感失望。吐蕃退兵以後,朝廷任命李光弼爲東都留守,以考察李光弼對朝廷的態度。李光弼知道朝廷的用意是奪其兵權,又擔心一旦失去兵權,更成爲程元振的俎上肉,始終藉故推託,說他一直等待朝廷的敕命,但敕命久久未到,沒有至東都赴任。他自己卻到了徐州,想得到江淮的租賦供給自己的部隊。代宗回到長安,一方面派中使到徐州慰問李光弼,傳達朝廷對李光弼及其將士的關心。一方面設計把李光弼的母親控制起來,當時李光弼的母親在河中郡,朝廷命郭子儀把他的母親祕密接到長安,作爲控制李光弼的手段。李光弼的弟弟李光進本是禁衛軍將領,和李輔國一起掌握禁軍,朝廷一直把他看成心腹膀臂。現在朝廷把李光進調任爲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封爲涼國公,擔任渭北節度使,解除了他禁衛軍的兵權。但依然對他很器重,給他優厚的待遇。

六、悽涼的最後時日

李光弼害怕權閹的陷害,不敢入朝,令朝廷深感失望。當李光弼與朝廷發生矛盾後,田神功那些將軍們都不再服從他的命令,李光弼感到慚愧和恥辱,因此得病,他寫下一封遺表,派衙將孫珍送到朝廷,以表明自己的心跡。廣德二年(764)七月,李光弼死於徐州,終年五十七歲。代宗聽說李光弼去世,三日沒有上朝,贈李光弼太保,諡號爲武穆。當李光弼病重時,將吏們問他死後的安排,李光弼最感到內疚的是生前沒有對母親盡到孝心,他說:“我常年在軍中,一直忙於打仗,沒有能夠孝養母親,成了一個不孝之子,還有什麼要說的呢!”他讓手下人拿出自己封存的三千匹絹布、三千貫文錢,分給將士們。他的部下把他的靈柩護送到長安,代宗派宦官魚朝恩到他的府上吊唁,慰問他的老母;又命第五琦負責他的喪事。這年十一月葬於三原,詔令宰相百官爲他送葬,一直送到延秋門外。

在用兵方面,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郭子儀以寬厚得人心,這方面李光弼不如他;但李光弼治軍嚴肅,敵我雙方的將領們都畏服他的威名,每當申明號令時,將領們不敢仰面看他,因此能做到令行禁止,這一點郭子儀不如他。史書上把李光弼與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人相比,認爲李光弼“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衆,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就是說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這四位有名的將軍有時還比不上李光弼。人們對他的結局也深表惋惜,認爲“邙山之敗,閫外之權不專;徐州之留,君側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難免,匪躬之義或虧,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