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英明一生,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大錯,使朝廷動盪百年

本文已影響2.86W人 

提起貞觀之治,無疑這是中華古代最爲強盛的盛世之一,而其發起人,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國史上第一個提出,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的,算是領跑人物。

不同於其他皇帝的,李世明自小便從軍,先後率兵平定了多處軍閥叛亂,爲後面唐朝的建立於統一立下了不少功勞,而後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政變將兄長太子以及四弟齊王給殺死,這便是後世所稱的“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開國皇帝李淵宣佈退位,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這皇位可謂是從馬背上實打實的打下來的,因之前隋末戰爭的原因,導致國家人口銳減,於是李世民繼位之後迅速推行了一系列利民的政策,不僅由朝廷授田予以百姓耕作,以安定民生,且實行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鼓勵百姓墾荒。

經過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努力,讓國力,經濟,民力,兵力都到了一個強盛的地步,而且對外唐朝也是聲名遠播,這也爲後世幾百年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這二十三年的時間,史上便稱之爲貞觀之治。

唐太宗英明一生,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大錯,使朝廷動盪百年

但即使做出瞭如此大功績的一位帝王,卻犯了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導致往後的朝廷陷入動盪,這個錯誤便是在決定接班人的問題上。

那時候觀長子、四子和第九子皆是嫡出,如果不出意外,皇位便會是由長子李承乾繼承,但長子李承乾卻是一個大草包,只會享受以及炫耀他官二代的身份,沒有一點皇帝該有的氣度和風範。

而長子之後的四子李泰,雖然爲人聰慧好學,氣度也比長子要好的多,但不足的卻是做事情總是趾高氣揚,這樣的人如果繼位皇帝,朝廷衆臣怕是都不會同意,而且,“玄武門之變”的歷史,似乎在李承乾與李泰兩兄弟身上重演,兩人爲了皇儲繼位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刀兵相戈。李世民爲了不讓兩兄弟走上自己的老路,果斷將長子李承乾流放至黔州。

唐太宗英明一生,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大錯,使朝廷動盪百年 第2張

長子李承乾被流放之後,雖然四子李泰留了下來,但李世民對其也是失去了信心,經過一番權衡,最後竟將皇位傳給了年僅16歲的九子李治,當時的李治,在朝廷重臣以及各位元老眼中,只是一個毫無建樹的軟蛋,性格懦弱無知,但這點也正好滿足了朝廷中一派元老的需要,所以雖明知李治無能還是依舊力推。

果不其然,繼位之後的李治,史稱唐高宗,依舊還是個由人隨意揉捏的軟蛋,他把朝政大綱皆交給皇后武則天處理,對武則天提出的要求全部言聽計從,這也就使得武則天后來建立武周王朝,打下了基礎。

顯慶五年十月,唐高宗李治病故,武則天正式登上帝位,改國號爲周,自稱皇帝,並大肆捕殺李唐宗室。這樣的結局,是李世民萬萬沒有料想到的。

唐太宗英明一生,卻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犯了大錯,使朝廷動盪百年 第3張

一千多年後,毛澤東翻閱這段歷史評價道:

李世民明知道李治的能力不夠,只是一個朽物,但還是聽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可謂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