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本文已影響1.11W人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北齊重臣楊愔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自西晉八王之亂之後,漢族政權南遷退出北方政治舞臺,以鮮卑、氐、羌、匈奴、羯爲首的少數民族大舉入侵中原,分別建立自己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在這個時期中國文化迎來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在東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除了羯人建立的前後趙之外,大多都奉行漢化政策。

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其皇族高氏本爲漢人,卻奉行鮮卑化政策,還親近西域文化,排擠漢族文化。漢族大臣一旦做到宰相的位置,往往就會因爲嫉恨見殺。比如賢相楊愔就是其中之一。故藉此機會,我將從楊愔之死入手,探析北齊政權胡化的背景,揭露其之後衰亡的原因。

楊愔,出身於高門弘農楊氏,從小沉默寡言,但是喜歡讀書。後來在北魏被徵爲羽林監,後來成爲高歡手下的得力助手,在東魏時期,他負責幫助高歡處理文書命令的同時,也能領兵作戰並屢立奇功。後來因爲堂兄一案棄官隱居,但還是被高歡尋回並予以高官,最後位至宰相,做到了託孤大臣。

《北齊書》記載:“神武見之悅,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及居端揆,權綜機衡,千端萬緒,神無滯用。自居大位,門絕私交。輕貨財,重仁義,前後賞賜,積累鉅萬,散之九族,架篋之中,唯有書數千卷。”

 

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但是後來在北齊內部的權力鬥爭中被殺,但是連他全力支持的廢帝都對他的死毫不在意,只因爲他是漢人。

《北齊書記載》:“廢帝曰:‘豈敢惜此漢輩?’”

在北齊當權時,鮮卑人與漢人的地位差距有多大。但是高氏本來也是漢人,這就比較奇怪了,爲什麼漢人出身的高歡及其子弟卻自認爲鮮卑人呢,下面就由我來分析一下。

北齊的統治者高歡的祖父爲高謐爲北魏的治書侍御史,其曾祖父爲高斛,是渤海蓚縣人,是漢人。由此可見高家本爲漢人,但是到了高歡這一代的時候他們已經自認爲鮮卑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在永嘉之亂期間,居住在遼東以及渤海沿岸的居民本來多爲鮮卑人。由於中原戰亂頻繁,所以許多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人紛紛遷徙到渤海沿岸,尋求鮮卑政權的庇護。在他們初到鮮卑之時,還有獨立的僑郡供漢人居住,隨着他們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當時的前燕政府撤除了僑郡,對鮮卑人與漢人進行共同管理。

《晉書》記載:“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農桑,法制同於上國。永寧中,燕垂大水,廆開倉振給,幽方獲濟。天子聞而嘉之,褒賜命服。”

當時掌權的鮮卑貴族爲慕容一氏,他們親近漢人,崇尚漢學,因此鮮卑人與漢人的關係比較融洽。當時的漢人雖然依舊可以學習漢學,但是在平時的生活習慣及一些風俗上已經受到餓了鮮卑文化的影響。高氏祖先出生自渤海,很有可能是永嘉之亂的僑民之後,雖然是漢人,但是應該一直生活在鮮卑統治下的地區,這也就讓高氏一族對鮮卑更加親近。

但是僅僅因爲曾經生活在鮮卑就讓高氏一族心甘情願承認自己是鮮卑人顯然是理由不充分的。我們還要從其政治訴求上來討論這個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北方政權都是親近漢文化的,比如後漢的劉淵,前秦的苻堅更是直接以漢人自居。這都是因爲他們需要籠絡民心,之前鮮卑族的前燕後燕政權,也都秉持着鮮卑漢人平等看待的治國方針。

到了北魏時期,連皇帝都改爲漢姓,其漢化力度由此可見一斑。但是漢化的進行是以其國都爲核心進行的,在都城及其周邊的少數民族比較好地接受了漢族文化,可是鎮守邊陲的將士們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漢文化教育。

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第2張

在北魏時期,國家的軍隊主要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拱衛都城的中央部隊,另一部分就是鎮守邊境的部隊。由於在北魏時期,戍邊部隊主要分佈在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沃野六個鎮中,因此也統稱爲六鎮之兵。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後魏道武帝又於此建都,東至上谷軍都關,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爲甸服。”

起初六鎮的設立主要是爲了防守北方的柔然勢力,但是在青州、徐州還隸屬於南朝的時候,六鎮兵馬其實還有保衛南方國境線的職責。鑑於戰爭壓力較大,在六鎮部署的兵馬也遠遠超過其他地方。

《魏書》記載:“自太祖平中山,多置軍府,以相威懾。”

當時鎮守六鎮的兵馬多爲鮮卑人,且都是行伍出身的武將和士兵,他們對於漢族文化接觸較少,漢化程度不高,依然按照鮮卑人的方式生活。由於他們駐守的地方也遠離中土,所以這其實本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後來北魏政府的一系政策徹底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第3張

在魏孝武帝拓跋燾在位的時候,北魏政府就已經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建設之上了,到了孝文帝在位期間,崇文抑武的傾向變得更加明顯。

在孝文帝在位期間,他頒佈了詔書將擁有軍籍的人的身份統統改爲府戶,府戶這一階級在北魏時期相當於平民階級,在此之前,軍人的身份都是與貴族等同的。這一改變自然激起了軍人們的不滿,在國度附近的洛陽虎賁軍就率先發難,不過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

《魏書》記載:“時陳留公主寡居彝意願尚主主亦許之僕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譖彝於世宗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別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由是衆口喧喧,謗讟盈路,立榜大巷,剋期會集,屠害其家。”

在京畿地區的人民由於受到漢族文化影響比較深,所以部分軍人也逐漸轉向仕途,憑藉學識求得高位。這樣的擢升途徑也緩和了都城周邊的將官的不滿情緒。隨着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北魏政府裏的權臣逐漸都變爲了漢人,而在政策上也開始越發忽略武官的感受。

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第4張

如果說京畿附近的叛亂還可以通過讓將領以文官入仕的方法解除的話,那麼六鎮的將領們的怒火就已經不可調和了。本來自己的身份就已經從貴族貶爲庶人,現在又因爲不通漢學而不能官居險要。這樣的政策顯然傷透了他們的心。而且由於文官多是漢人,因此這種憤怒的情緒中包含了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

於是六鎮中的軍官破六韓拔陵率先起兵反魏,之後北魏的政權便陷入了動盪之中。

之後六鎮兵馬的掌控權經歷了幾次反覆,來到了葛容得手上,不過葛容很快被北魏將領爾朱榮所擊敗。但是在擊敗葛容之後,爾朱榮並沒有懲罰六鎮的起義兵馬,反而爲了籠絡他們引大軍至洛陽,並大殺朝臣。

《魏書》記載:“因縱兵亂害,王宮卿士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餘人。”

在滿足了六鎮士兵的心願之後,爾朱榮也獲得了六鎮士兵的指揮權。但是他的殘暴統治很快又讓六鎮將士們不滿,紛紛起義對抗爾朱榮。爾朱榮就選擇讓高歡去六鎮鎮壓叛亂。高歡到達六鎮之後,很快就以反對爾朱榮的名義聚攏了六鎮兵馬,並最終打敗爾朱榮,獲得了北魏的實際統治權。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北齊政權的創始人高歡的政治資本中,最重要的就是來自六鎮的兵馬,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高歡必須迎合六鎮將領的意願。鑑於六鎮將領多爲舊時鮮卑貴族,因此高歡便推行鮮卑化政策,打壓漢人,其自稱鮮卑人的原因,應該與當初苻堅自稱漢人一樣,只是爲了體現自己的文化信仰。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楊愔之死,楊愔作爲漢人,由於和高歡交好,纔在有鮮卑貴族把持的北齊政府中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有由於其爲人清廉剛正,深得高歡信任,才成爲了高歡的託孤對象。

北齊重臣楊愔是怎麼死的?跟被其政權有什麼關係? 第5張

北齊在經歷了連年征伐之後國力疲敝,因此楊愔主張國家任用儒生,發展經濟,並且重構國家的文治體系。但是這樣的理想在面對實際掌握兵權的鮮卑貴族時可謂寸步難行,而且小皇帝在鮮卑文化的背景下,也對漢學甚爲輕視。在這種上不能得到皇帝支持,下沒有實權支撐的情況下,還憧憬新政的楊愔只能落得一個慘死的結局。而不注重文治與經濟發展的北齊在六鎮兵馬逐漸老去,軍事實力下降之後,並不能組織其有力的新武裝力量,終究被漢化程度更高的北周吞併。

高氏一族本爲漢人,但是受鮮卑文化影響日深,而且爲了求得鮮卑權貴的支持,才宣稱自己乃是鮮卑之後。依靠六鎮兵馬,他也確實竊取了政權,但是過度胡化的後果便是國家難以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經濟體系,縱然可以憑藉軍事優勢縱橫一時,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高歡在去世的時候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便託孤於楊愔,希望他可以幫助自己的後人治理國家,但是他忘記了向自己的後人以及國民傳播漢學,沒有文化背景支持的悍然改革是註定失敗的。但是之後的北齊君主依然沒能擺脫軍事政權的屬性,由於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體系,北齊的滅亡便是註定之事。所以鮮卑認同是高氏奪天下的利器,也是他們亡天下的禍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