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死報國!明朝名將盧象升怎樣走上絕望之路

本文已影響6.18K人 

崇禎八年(1635年)六月,農民起義軍越來越多,造反的動作也越來越大,大有掀翻天之勢。崇禎悲憤之餘,另設了一個五省總督,管轄江北、河南、湖廣、四川、山東五地,由常州宜興人盧象升擔任。當時全國共有十三個省,五省總督洪承疇管西北五個,盧象升則管東南五個,也就是說,崇禎是想把清除天下流寇的任務交給這兩個人全權處理了。流民軍大部份人馬這時主要在中原活動,盧象升負主剿匪責任。盧象升,常州宜興人,字建鬥,號九臺,外號盧閻王。盧閻王這個外號是農民起義軍起的。因爲,盧象升對農民軍來說,就是一個煞神、一個魔星。

這個外號雖然讓人聞風喪膽,但盧象升本人卻生得“白皙而臞”(《明史.盧象升傳》),原本不過一介白麪書生。其自幼喜讀經史,經常感嘆張巡、岳飛等人的遭遇,說:“吾得爲斯人足矣。”天啓二年二甲第五十五名進士,入仕任戶部主事,崇禎初年曆任員外郎、大名知府。在那場舉世震驚的“己巳之變”中,盧象升爲救君父之急,匆匆在河北大名知府任上募集了一萬多人進京勤王,其忠心行爲贏得了朝廷的肯定。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積極練兵,整飭出一支能打硬仗的軍隊——天雄軍。在練兵的同時,盧象升也不斷練習武藝,提高自己的騎射水平。

誓死報國!明朝名將盧象升怎樣走上絕望之路

盧象升本人天生神力,是一個極具練武潛質的好苗子,其“膊獨骨,負殊力”(《明史.盧象升傳》),現在的宜興太平天國輔王府內,存放有一把盧象升當年練功用的大刀,刀柄和刀身均爲檳鐵鑄成,淨重一百三十六斤,歷經歷史的風吹雨打,鐵鏽斑斑,盡顯其主人霸氣也就短短的幾年時間,盧象升已練就了萬夫不擋的硬功夫。

在明末諸將中,以治軍論,盧象升位居第一。其除了從嚴要求部屬外,最主要的是時時能以忠義激勵士氣,每次作戰,他都是一馬當先,衝鋒最前,悍勇力戰。有一次,他不要命地揮刀與敵人格鬥,敵人的刀砍到了他的馬鞍,他連看都不看,若無其事地繼續戰鬥;戰馬死了就開展步戰,將敵人逼到了山崖,敵人急了,連連發箭,盧象升身邊的親將死在馬下,他額頭中了一箭,依然不管不顧,越戰越勇,駭得敵人四散奔走。而在平時,他又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在河南七頂山追剿高迎祥時,盧象升軍中一度斷糧,他和軍士一起,三天三夜都是水米不沾。試想想,一支軍隊,在斷糧的情況下,能夠堅持三晝夜不喧譁、不解散,這支軍隊的凝聚力是何等強大,而煥發的戰鬥力又是何等驚人?!

盧象升受命五省總督,在鳳陽大會諸將,對流民軍發動起一場鋪天蓋地式的打擊。而闖塌王、八大王、搖天動等七家義軍數十萬人正在總盟主闖王高迎祥的帶領下攻陷了和州,正在前往攻打滁州的路上,他們的目的是攻打南京。

盧象升率大軍在滁州城東五里橋與流民軍展開會戰。該戰,流民軍“連營俱潰,逐北五十里,朱龍橋至關山,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爲不流”,傷亡極大。此後,盧象升又一路砍殺,在河南南陽,大破流民軍於七頂山,流民軍精騎殆盡。高迎祥率殘部渡漢水倉皇南逃。如果,盧象升乘機再發起一次追擊,歷史就可以改寫了。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因爲關外的皇太極來添亂了。

皇太極四月在瀋陽稱帝,五月底就發兵入關搞破壞。沒辦法,崇禎一面詔令盧象升入援京師,一面手忙腳亂地調遣京畿的兵馬分頭據守京西南、與山西交界的地帶的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固關。然而,清軍並沒有走山西,而是經延慶入居庸關,直取昌平。緊接着,自西山南趨良鄉(北京房山縣),經沙河、清河鎮,直迫京城。崇禎魂飛魄散,“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門”(《明崇禎實錄》卷九),急令兵部傳檄山東、山西、大同、保定及關外等地駐軍入援京師。

清軍不以攻城掠地爲主要目的,而是在京師周圍流動作戰,消耗明軍實力,挫敗其銳氣。

誓死報國!明朝名將盧象升怎樣走上絕望之路 第2張

七月十五日,清軍離開沙河和清河,攻克寶坻,入定興,下房山,戰涿州,攻固安、克文安、永清(均在北京南),分兵攻漷縣(北京通縣)、逐安、雄縣、安州、定州,趨鄚州口,轉攻香河,破順義。緊接着,兵鋒一指,轉向東北,至懷柔,陷西和,佔河西務(香河南,大運河西岸)。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清軍圍繞京師爲中心,“徧蹂畿內”(《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六),遇神殺神,遇佛滅佛,“克十二城,五十六戰皆捷,獲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一)。

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盧象升終於抵達京師,清軍卻經雄縣北去,自冷口東歸。鑑於宣府、大同一帶防守空虛,朝廷改任盧象升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聽說盧象升御邊,流民軍如釋重負,“遂大逞,駸驍乎不可複製矣”。崇禎十年,盧象升父親病喪,其跣足散發,奔喪丁憂,回鄉守制去了。崇禎十一年(1638年),已經連續三次入關搞破壞的皇太極又兵分二路伐明:多爾袞與嶽託分別在牆子嶺和青山關毀邊牆摸入,越遷安,過豐潤,會師於通州河西,從北邊繞過北京竄到涿州,分兵八道向西狂攻。明兵猝不及防,紛紛披靡,京師復震。

崇禎急召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虎大威入衛,盧象升則奪情起用,賜其尚方寶劍,總督天下勤王兵馬。盧象升麻衣草履,飛馳疏報,稱:“臣並非軍旅之才,只知道一門心思辦事,不避艱難。但自父親去世,長途慘傷,方寸大亂,比不得從前了;而一旦身着喪服位居三軍之上,不但有礙觀瞻,更會影響軍威。”《明史.盧象升傳》

實際上,戴孝服喪共執兵權的,除了盧象升之外,還有楊嗣昌和高起潛。楊嗣昌也是一個有着非凡戰略目光的軍事人才,他看到流民軍和清軍同時並起,大明內外交困,就建議崇禎帝設法先與皇太極議和,等徹底平定了內亂,再慢慢和皇太極算賬。高起潛是個太監,見識不多,唯楊嗣昌馬首是瞻。

盧象升的駐地在昌平,他本想扼昌平,以逸待勞,阻止清兵南下,但清軍“鋒甚銳,不可遏”。思來想去,他決定以攻代守,挑選精銳,於十月十五日,月夜分四路襲清軍營。盧象升跟將士約法:刃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崇禎實錄》卷十一)總督高起潛聽說了,寄來字條諷刺說:只聽說過雪夜下蔡州,沒聽說過月夜出擊的,而且奇襲應該人少纔對。(原文詳見《明季北略》卷十)由於高起潛的阻撓,盧象升的夜襲行動失利,損失慘重。盧象升自知受楊嗣昌、高起潛等人牽制,要求分兵統轄。楊嗣昌便把宣府、大同、山西兵二萬分屬盧象升,山海關和寧遠重兵都屬太監高起潛。這樣一來,盧象升名義上督天下兵,實不及二萬(《國榷》,卷九十六)十一月初,清軍陷良鄉、涿州、衡水、武邑、棗強、雞澤、文安、霸州、阜城、威縣;十二月初,又破平鄉、南和、沙河、元氏、贊皇、臨城、高邑、獻縣諸城鎮。

誓死報國!明朝名將盧象升怎樣走上絕望之路 第3張

楊嗣昌卻發命令讓他率部前往通州與高起潛部匯合。盧象升斷然拒絕。楊嗣昌上疏道:“敵人南下,提督應該前往通州與監軍匯合;敵人未南下,監軍應該前往京師和提督匯合。”盧象升嘆息道:“楊嗣昌不過是想讓監軍阻撓我進兵的日期而已。”楊嗣昌看見盧象升仍不動身,便親赴盧象升軍中,厲聲切責。盧象升大聲道:“你等一門心思要與敵人議和,難道沒聽說過,城下之盟,春秋恥之嗎?況且我盧某人掌印信、秉兵符、領尚方劍、率勤王師,如果唯唯諾諾地聽從了和議的意見,長安言官口舌如風,天下人的攻擊將紛至沓來,袁崇煥的大禍就在眼前,即使不顧及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盧某是父喪奪情領兵勤王的,如果在這個時候同意和議,既不能移孝作忠、奮身報國,則忠孝盡喪,還有何顏面立於人世?”

楊嗣昌也是在六月份父喪未除便奪情起復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贊機務掌兵部事的,聽了盧象升一說,面色大變,厲聲說道:“莫非你要以尚方劍加吾頸耶?”(原文詳見《明季北略》卷十)盧象升曰:“我的尚方劍只從我自己的頸下過,如不殲敵,未易加人。不戰而言和,遺禍國家辱沒自身,不是我盧某人所能夠理解的。”(原文詳見《明季北略》卷十)楊嗣昌拂袖而去。改日,楊嗣昌奪盧象升兵部尚書之職,改任侍郎視事,且將盧象升的兩萬宣大勁旅調去,只留給盧象升老弱殘兵五千,又多方剋扣糧餉。

坐地被貶的盧象升對同樣被貶的兵部主事楊廷麟說:“敵人軍勢甚盛,我軍兵寡食乏,不與之交戰,則他們必定輕視我天朝無人;如若與其交戰,則凶多吉少。麻煩您替我到真定走一趟,與諸臣堅守真定,併爲我乞糧;我率全軍誓一死報國!”(原文見《崇禎實錄》卷十一)說罷便帶着手下僅存的全部五千名騎兵空着肚子向前線行軍。

抵達京畿南部的時候,大名三府的百姓一齊叩軍門請他轉駐廣德、順昌待機克敵。盧象升曾經任大名道,這些鄉村父老對他有深厚的感情,父老們說:“天下洶洶十年,盧公出萬死不顧,一生只爲天下先。只可惜奸臣在內,孤忠見嫉。三軍手捧出關之檄,將士心懷西歸之意,夜宿荒郊,食不裹腹。盧不如先移軍廣順,召集民間義師。前年流民軍荼毒三郡,百姓得盧公拯救於水火之間,如今聽說您來了,均異口同聲稱若不是得盧公相救,早已死於兵火,今日願效死力,與盧公同心戮力,一同殺奴。到了廣順,一呼而裹糧從者可達十萬,豈不強萬倍於現在孤掌難鳴、只臂無援,作無謂的犧牲呢!”《明史.盧象升傳》

誓死報國!明朝名將盧象升怎樣走上絕望之路 第4張

盧象升大爲感動,淚溼襟袍,答道:“感念父老之義。雖然我與流民軍經數十百戰未嘗一敗,如今卻只有疲卒五千,大敵西衝,援師東隔,軍事由朝中制約,食盡力窮,朝夕必死,沒必要再連累父老鄉親。”《明史.盧象升傳》

百姓大慟,紛紛把家裏的藏糧全部貢獻出來,或是一斗米或是一升棗,“公煮爲糧。”《明史.盧象升傳》懷着必死之志,到了保定,盧象升按照原計劃毅然出擊,與清軍大戰於慶都,雙方互有殺傷。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率部進至鉅鹿(河北邢臺市偏東北)賈莊,所部兵已潰去一半,沒有糧餉,飲水充飢。高起潛關寧軍主力駐紮在雞澤,距離賈莊只有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人哀求給以援兵、糧餉,高起潛方面毫無迴應。盧象升知事不可爲矣。

他四面拜將士,說:“吾與將士,共受朝廷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詳見《明季北略》卷十)衆人感泣,不忍仰視。盧象升帶領五千人進兵至蒿水橋,遭遇清兵主力。盧象升率軍迎着敵人主力發動衝鋒,敵人稍稍退卻。盧象升對將士們說,今天雖然取勝了,但敵人必定會集結重兵再次攻擊,大家不要懈怠。第二天,敵人果然前來進攻。盧象升環顧左右,問誰爲我打頭一陣,總兵虎大威帶兵出擊反被擊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