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本文已影響1.19W人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寶,雲南昆陽人,出生於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長相魁梧,博辯機智,“資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賴,是成祖的心腹。“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鄭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鄭和七下西洋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網絡配圖

  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馳騁萬里海域,先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爲歷史所罕見。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爲,鄭和下西洋是爲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從中可知,《明史》的作者將到海外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看作是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而沿途宣揚國威,向外示富,只是個輔助的方面。文中所說的惠帝即明成祖朱棣的侄兒建文帝朱允。

建文帝剛坐上皇帝寶座時,由於各諸侯掌握兵權,而自己無實權,便想盡一切辦法削弱他們的力量。燕王朱棣當時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爲理由武力奪取皇位,號稱“靖難”。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便不知所終,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建文帝始終是朱棣的一塊心病。爲了長治久安,防止建文帝東山再起,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朱棣便一次又一次地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鄭和七下西洋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是《明史》的敘述,自此以後,編寫歷史的人大部分歸因於此,連歷史也按此說法。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曾明確指出鄭和下西洋是假,尋惠帝是真。

也有人認爲,鄭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近人梁啓超據“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語,在其《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說明成祖野心勃勃,利用鄭和下西洋揚名海外,其實只不過是“自我陶醉”罷了。

李長傅的《中國殖民史》,稱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稱爲“炫耀自我”。

  

鄭和七下西洋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第3張

網絡配圖

  還有人說,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給他的任務都是不相同的。尚鉞的《中國歷史鋼要》認爲,15世紀,帖木兒帝國出現於中西亞,永樂二年十一月,帖木兒帶領千軍萬馬侵犯明朝,但於永樂三年二月亡於路上,所以同年六月成祖派鄭和遠渡重洋,可能是爲了聯絡外邦共同對付帖木兒帝國,使它沒有時間入犯,後六次則是爲了開闢一條新航海路線,以便容易地與國外進行貿易。

李光壁的《明朝史略》贊成鄭和後六次的使命如尚鉞所述,同時又指出鄭和首次西下則帶有擴大貿易、提高“威望”、聯絡印度等國的三重任務。鄭鶴聲、鄭一均在《鄭和下西洋簡論》中認爲,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亞非三十多個國家結盟,順便打聽朱允的下落,後四次則是爲宣揚“國威”。

每派所述,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哪種說法纔是當時明成祖派鄭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