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在歷史上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有何故事?

本文已影響2.85W人 

南北朝時代十分重視門第之分。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古有詩云“風蓬飄盡悲歌氣,百無一用是書生。”世人都說書生意氣,無非是沉浸於故紙堆裏,寄身於翰墨丹青之下,對家國天下並不如糾糾武將那般,拭血問劍,開疆拓土,叱吒風雲。

其實不然,君不見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中的鄧禹、馮異,與光武帝劉秀年少時或同爲國子監太學生,或同爲書生模樣手不釋卷。還有那投筆從戎,定遠西域的班超班長史。還有三國時期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周瑜、陸遜,哪一個不是書生拜大將,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最終名垂青史。

更有那唐朝出將入相的衛國公李靖,宋朝使大遼、西夏“心寒驚破膽”的韓琦、范仲淹,還有明朝同爲抗倭名將的嘉靖年間進士胡宗憲、宋應昌,同爲抗清名將的萬曆年間進士熊廷弼、孫傳庭、孫承宗、洪承疇(後來變節不論)、袁崇煥以及後來的史可法(崇禎元年進士),無一不是武略卓著,戰功赫赫,毫不比那些馬背上彎弓箭敵,疆場上拋顱灑血的武將要遜色半分。

縱觀歷史上的翩翩儒將也可謂車載斗量,多不勝數,然而論及智勇韜略,真正能以“戰績”折服羣雄者,史上儒將恐怕唯有一人耳。此人甚至與“智慧化身”的蜀漢諸葛亮同處相似的天下形勢之下,僅憑一己之力就幾乎完成了諸葛亮畢生不可完成的“克復中原”的伐魏大業。

歷史有名的帝王、雄主們對他的評價都是相當之高,有說“其本非將種,又非豪俠,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意思就是說,他不是將士出身,也不是武夫遊俠,卻因不滿足於碌碌無爲的文人生活,投身於激盪的風雲之中,最終才能到達如此的地步!他的深謀遠略和善始善終,讓他位高於朱門之上,名揚於青史之中,這難道不是一個大丈夫嗎?

更有用兵如神,百戰百勝的不世雄主對其評道:“屢讀其傳,爲之神往!”當然也有人說他所謂“每戰必克”的功績,諸多史家誇大其詞,“水分”太多,不甚可信,然而其人其功到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一看竟究。

此人姓陳,名慶之,字子云,南北朝樑國義興郡國山縣人,也就是生於當今江蘇宜興太湖畔張渚鎮,他少年時就作爲侍讀書童,追隨尚在潛邸的樑朝開國武皇帝蕭衍,梁武帝喜歡下棋,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與人對奕到天亮還不肯罷休,身旁侍從沒有不打着瞌睡,東倒西歪的,唯有陳慶之昂身挺立,沒有一絲懈怠,武帝呼之則立馬前來,因此深得武帝青睞和欣賞。

陳慶之在歷史上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有何故事?

後來蕭衍稱帝立國,在建康城(今江蘇南京)坐上龍椅,陳慶之被安排在他身邊做文書,武帝對外散財聚士,收攏人心之事,都是陳慶之替他去完成,而且效果非常之好,梁武帝於是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類似於每天都要參議軍國大事的機要參謀

梁武帝普通(年號)年間,北魏江陽郡王世子、徐州刺史元法僧請求投降,武帝大喜,立馬任命陳慶之爲武威大將軍,率軍前去接應。陳慶之首次出戰大敗魏軍,將元法僧接到江南,回到建康之後,梁武帝激動不已,緊接着任命他爲宣猛大將軍、文德大元帥,依舊將兵權交由他,使他護送次子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

這時北魏安豐郡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氣急敗壞地率十萬鐵騎來追殺元法僧,並阻擋樑軍北進徐州。陳慶之親率一支精兵貼近魏軍,一戰擊敗北魏先鋒名將丘大千,魏軍爲之奪氣!不想這個豫章王蕭綜自幼就知道自己,是前南齊王朝廢帝蕭寶卷的遺腹子(類似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亦傳爲陳友諒遺腹子),於是趁着樑魏交戰,居然棄軍投奔到北魏陣營當中。

這把陳慶之氣得哭笑不得,樑軍沒有了主帥,軍心不穩,慶之只好連夜撤兵,並斬殺了好幾員追趕而來的魏將,使得樑軍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全師渡江,報捷建康,梁武帝對蕭綜投魏之事,也只是連連搖頭,無可奈何。

梁武帝普通七年,降將安西將軍魏宗親鄴城王元樹奉詔出征壽春,陳慶之同時被任命爲諸軍大都督、假節鉞,節制各路軍馬,隨時支援元樹大軍。北魏豫州刺史李憲在前線築起兩城高城,形成犄角之勢阻擋樑軍。元樹出師不利,陳慶之親率大軍趕到,數天就將李憲的工事和城池盡數拔取,李憲在陣前與陳慶之交鋒,結果力屈不敵,最終下馬歸降。梁武帝得知之後,又加封陳慶之爲“東宮直閣”,也就是東宮太子的侍從長,可見有多信賴他。

樑大通元年,樑大將曹仲宗在渦陽(今安徽亳州)與北魏常山王元昭交戰,梁武帝派出韋放、陳慶之前往馳援。樑軍距渦陽四十里時,韋放說:“聽說北魏大軍都是兇猛的鐵騎,此戰必是野戰,我們基本都是步卒,打贏了沒有城池可奪,不足爲功也!如果幹不過他們的騎兵,勢必使我軍士氣沮喪,不如坐觀成敗,如果曹將軍不利後撤,我們在此接應就是了!”

陳慶之冷笑道:“北魏鐵騎遠道而來,皆已疲憊,且我以步卒挫其銳氣,魏人將來必定不敢再輕易南下了!韋將軍不肯輕出,陳某自帶麾下五百騎破敵足矣!”於是親率本部精騎五百直奔渦陽,這一戰將十萬北魏鐵騎殺得人仰馬翻,屍橫遍野,曹仲宗將陳慶之驚爲天神,魏人更是大爲震恐,聞風喪膽,望風而逃。

陳慶之擊敗魏軍之後,與韋放等諸軍會合,並將各路大軍連營列陣,準備揮兵西進洛陽。搞得昔日一貫兇悍的北魏此時十分緊張,竟派出了幾十萬大軍抵達渦陽附近,與樑軍相持。

陳慶之見諸軍並不齊心,時日長久,師老氣衰,恐怕不能抵擋魏軍。而此時韋放卻認爲可以戰勝魏軍,甚至收復離此不遠的洛陽,一舉滅掉強大的北魏,徹底恢復中原漢家河山。曹仲宗則因爲與魏軍多番交戰,深知魏人的厲害,而害怕相持日久,魏軍大集之後,樑軍深入魏境,必定會腹背受敵,於是提出早退之策。

韋放、曹仲宗二人爲此吵得不可開交,陳慶之便拿出梁武帝欽賜的“假節鉞”權杖,立於軍門,說道:“你們都不要再吵了,我們如今一走了之,那就太丟我大梁臉面了,等到魏軍集合,我們放膽大戰一場,挫傷魏軍銳氣之後,我自有妙計可全師而退,必不讓諸位將軍無功而還!”韋放、曹仲宗都知道陳慶之的厲害,於是都表示對他唯命是從,軍中諸將也無不領命。

魏軍幾十萬人馬準備合圍渦陽,在城下築起了高壘十三座,樑軍見魏兵有長圍久困之計,都十分害怕,陳慶之冷笑不已,親率五百騎出城,一戰摧毀四座高壘,將魏軍的長圍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城中的樑軍驚呼不已,士氣大振。

陳慶之在歷史上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有何故事? 第2張

然而魏軍尚有九壘重兵,陳慶之於是將俘虜的魏將列於陣前,好教魏軍投鼠忌器,再親自擊鼓,號令樑軍急攻魏壘,只一天時間,魏軍九壘被樑軍一鼓作氣盡數摧毀,北魏數十萬大軍四散潰逃,樑軍一路衝殺,陣斬魏軍首級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渦水河也被魏軍屍骸擁堵而斷流。

樑軍乘勝殺到了譙城,距離洛陽越來越近。陳慶之不敢再深入,於是率兵南撤,梁武帝親自出城三十里郊迎陳慶之班師,並親筆詔書嘉獎他的赫赫戰功。從此北魏南樑無不傳揚“戰神”陳慶之的威名。

樑大通年間,北魏內亂,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梁武帝又命陳慶之爲假節鉞,飆勇大將軍,率大軍以護送元顥北上爭奪帝位爲名,想借此一舉北伐中原。哪知這個元顥自認爲得到樑朝強大的援助必然能奪得皇位,便迫不及待在渙水河畔稱帝,並授予陳慶之前軍大都督。

等到了睢陽的時候,本在發生內亂的北魏,得聞元顥公然稱帝引樑軍入寇,居然槍口一致對外,將元顥引爲衆矢之的。陳慶之對此無可奈何,不久便與當年的手下敗將丘大千相遇,丘大千此時手握七萬重兵,分築九壘抗拒樑軍。陳慶之臨陣冷笑,一天之內攻陷三座壁壘,丘大千本就懼怕慶之,一敗再敗,也再沒有顏面與之爲敵,就自縛軍門投降了。

北魏濟陰王元暉業又率北魏羽林軍兩萬,前來救援洛陽門戶重鎮大梁和宋城。這兩萬羽林軍全都是魏宗室子弟,清一色的鮮卑騎射勁卒,可謂精銳中的精銳。當元暉業大軍進駐考城,嚴陣以待的時候,陳慶之出奇不意,一日之內攻陷其城,全殲兩萬魏羽林軍,又乘勝一舉攻下大梁城,魏國都城洛陽大爲震動。

樑朝扶立的魏帝元顥興奮得跳了起來,沒想到有陳慶之一人打勝仗如此輕而易舉,立馬加封陳慶之爲徐州刺史、武都郡王,並要求陳慶之繼續西進,早日拿下洛陽。

北魏左丞相楊昱又趕緊集合羽林軍七萬人在滎陽抵擋樑軍,由於滎陽城高牆固,魏大將元天穆又率十萬之衆趕來,魏驃騎大將軍爾朱兆、驍騎將軍魯安、右丞相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等都紛紛領兵來會,並在虎牢關列陣擺出決戰的架勢,一時間魏軍總兵力達四十萬之多,對外竟號稱百萬。

元顥和樑軍諸將都嚇得兩腿哆嗦,居然沒料到北魏還有這樣的實力。陳慶之則將自己的坐騎白馬解鞍放養,一邊喂着草料,一邊對諸將說道:“賊衆四十餘萬之衆,我等不足十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陳某自從戎以來,未嘗一敗,諸將可在此等候接應,我自率麾下七千精騎前往,須平其城壘,斬其數將乃與諸將班師告捷,方不負天子詔命也!”

於是,陳慶之只帶了七千騎兵,直奔虎牢關,一鼓作氣登城斬關,如砍瓜切菜一般殺得魏軍血流成河,魏大軍又趕來佈陣將陳慶之圍在關內,陳慶之開關衝殺,大破魏陣,一時間如入無人之境,嚇得魏驍騎將軍魯安當場落馬乞降,元天穆、爾朱兆都只是單騎逃命,陳慶之又揮兵反擊,魏軍連滎陽城都不敢守了,大將爾朱世隆趕緊棄城西逃。

身在洛陽的北魏孝莊皇帝也連夜出走,渡過黃河,躲到河北鄴城去了。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立馬變節,率北魏百官羣臣在洛陽城外迎接魏帝元顥進城入宮,登臨金鑾殿,改元大赦,正位爲大魏國主。元顥得償所願,高興極了,立馬封陳慶之爲魏國車騎大將軍。

不想北魏上黨王元天穆此時竟趁樑軍剛進入洛陽,又攻拔了大梁,準備再糾集兵力與陳慶之決戰。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不等他有可趁之機,立馬率一支精兵大梁,魏將大多臨陣投降,元天穆只帶着十幾個隨從騎兵渡過黃河倉皇逃去。

陳慶之在歷史上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有何故事? 第3張

陳慶之麾下騎兵皆著白袍,所向披靡,洛陽一帶歌謠都唱道:“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也就是說北魏不管是什麼名將,不管有多少大軍,都在躲避白袍戰神陳慶之的兵鋒。陳慶之一路北上,攻下洛陽時,大戰四十七場,小戰無數,奪取大城三十二座,小城難以計數,白袍樑軍所向無前,舉世無敵。

元顥藉着陳慶之的力量,將魏孝莊帝趕到黃河以北,他自己入主洛陽之後,開始荒廢度日,整天沉迷於酒色,也不打理政事,只是與元彧、元延明二人私下計議怎樣把陳慶之趕回南方,從此背離樑朝。

陳慶之何等智謀,早就心知其意,於是找到元顥對他說道:“外臣護送陛下遠來至此,雖然僥倖攻下洛陽,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魏孝莊帝的餘黨還很多,外臣請暫還建康向我樑皇天子請求派出更多精兵,來襄助陛下穩定江山社稷,同時中原諸州有許多以往被擄來北方的南方百姓,外臣也請將他們全部帶回江南。”

元顥還是非常敬重陳慶之,就想當即答應,可元延明卻對元顥說:“陳慶之帶幾千兵馬就能在中原橫行無忌,他要是從樑朝增添兵馬,我們大魏宗社還想在中原立國嗎?”元顥也就對陳慶之產生了巨大的猜忌,於是向梁武帝密奏不需要增加兵力。

當時居住在洛陽的江南人不到一萬,而鮮卑魏人多出十倍還不止,陳慶之的副將馬佛唸對他說:“勳高不賞,震主身危,大將軍二者兼備,難道不感到憂慮嗎?如今大將軍百戰百勝,威震中原,就連河西和塞外那麼遙遠的地方,都傳唱着你的威名,不若斬殺元顥佔據洛陽,而後號令天下,成就千載功業吧!”陳慶之連連搖頭,堅辭不肯,只是向元顥請求鎮守徐州,元顥王顧左右而言他,把陳慶之滯留不應。

這時北魏大將爾朱榮、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等聚百萬之衆,挾持着魏孝莊皇帝前來攻打元顥。元顥在洛陽做了六十五天皇帝,周邊所得城池一時間全部被奪走。陳慶之這時還率兵渡過了黃河,駐守在北中郎城,也就是當今的河南安陽,地接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是北上南下的的交通要塞,準備進攻鄴城。不想洛陽城危,陳慶之只好棄城南退,且戰且走,三天之內大戰十一場,一路上斬殺攔路截擊的魏軍不下十萬之衆,魏人對其極爲震恐。

北魏名將爾朱榮不敵陳慶之,他麾下有一個善看天象的術師劉靈助對他說:“大將軍不可與慶之對敵,遠遠尾隨即可,十日之內,河南失而復得矣!”爾朱榮於是只派兵攻擊元顥兵馬,不與陳慶之交鋒。沒多久,元顥被擒,洛陽又被北魏所得。

陳慶之在中原已成孤軍,麾下只有數千騎兵,爾朱榮認爲是追擊慶之的大好時機,於是率數十萬大軍趕來,陳慶之居然命千騎朝西列陣,反向衝殺,爾朱榮大敗,數十萬大軍死傷過半,全盤崩潰,四下逃散,而陳慶之麾下兵馬也幾乎全部戰死,此戰異常慘烈。

慶之負傷遁入山中,剃髮落須,扮爲沙門和尚,晝伏夜行,才從豫州走到了汝陰,不久隻身返回了建康。梁武帝瞭解情況之後,還是認爲陳慶之的功勞極大,立馬授予他右衛大將軍,封永興侯。不久又出任北兗州刺史,都督沿淮諸軍。

陳慶之在歷史上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有何故事? 第4張

後來有沙門僧強自稱皇帝造反,居然得到當地土豪蔡伯寵的響應,攻陷了北徐州,梁武帝趕緊傳詔陳慶之討伐,沒多久,僧強、蔡伯寵就被斬首示衆。

樑中大通二年,陳慶之又被升任爲南北司隸兩州刺史,並加授都督諸軍之職。慶之一到治所,就發兵圍攻北魏重鎮懸瓠(今河南汝南),大破北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大行臺孫騰、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五路人馬,又一次威震中原,也使得江南諸州遠離戰禍,兩年之間就開墾了六千頃良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倉廩逐漸充實。

樑大同二年,後來著名的東魏叛將侯景南下淮河,陳慶之率兵大破其軍,極其兇殘又能用兵的侯景冒着風雪,丟盔卸甲而逃。豫州百姓爲了感激陳慶之的恩德,都向梁武帝要求爲他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准許,又過了五年,陳慶之病重逝世,享年五十五歲。梁武帝非常哀痛,給予了他極高的讚譽,諡號單一一個“武”字,這是歷朝歷代武將身後所享有的最高榮耀了。

陳慶之生前爲人極其謹慎,每次接到梁武帝的詔敕,必定沐浴焚香,而後,平時不穿華麗的錦衣,也不好聲色犬馬,他騎射武藝並沒有過人之處,但善於激勵和安撫將士,其麾下士卒在戰場個個都能奮不顧身,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不管眼前有多少敵軍,都無不拼死向前,直到摧垮敵軍,戰至最後一人,也決不後退。

就連後世諸多帝王雄主讀到《南史》中所記陳慶之傳,都無不“爲之神往”。據說他還是《琅琊榜》中胡歌飾演的足智多謀男主梅長蘇的原型,陳慶之當之無愧爲“千軍萬馬避白袍”的一代戰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