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都已經主動辭官了 劉伯溫最後的下場爲何那麼慘

本文已影響1.59W人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劉伯溫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明朝的建立,離不開朱元璋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更離不開他背後衆多的能人志士。這些人中,有的擅長領兵打仗,有的坐鎮後方、運籌帷幄,還有奇謀屢出之人,而劉伯溫則是他們中一等一的謀士。

我們很多人知劉伯溫是因爲他的字,劉基字伯溫,在很多逸聞趣事中,他都以劉伯溫這個名字出現。歷史上的劉伯溫,堪稱天才式的人物。在幼年時,他便表現出極佳的學習天賦,在12歲時就考中秀才,14歲時進入學校學習春秋經,僅僅看了兩遍就倒背如流。他的老師誇讚他,你以後必定不是平常之輩!之後十年裏,他博覽羣書,諸子百家無一不通。

23歲時,他第一次參加元朝的殿試考試,就考中進士。此後他在元朝做官,無論官職大小,當地總能被治理得井井有條,民生和諧。但元末戰亂四起,他的志向也一直無法得到實現,便辭官回家。

直到49歲時,他遇到了朱元璋,一眼認定朱元璋是能幹成大事的人,便爲他出謀劃策。這第一條建議便爲朱元璋掃清成功路上的兩個最大對手,張士誠和陳友諒,這條建議的內容是對張士誠、陳友諒實施單線作戰、逐個擊破的策略。

劉伯溫都已經主動辭官了 劉伯溫最後的下場爲何那麼慘

朱元璋掃清各路軍隊時,劉伯溫又提出另一條建議,就是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己發展力量,並立國號大明,讓天下英雄爲自己所用。這條建議深得朱元璋心意,在成皇的道路上,寄人籬下是不可能的事,可見劉基的政治能力是非常卓越的。他這種政治能力也讓他在大明官場中游刃有餘,這一點比胡惟庸、藍玉要強上不少那爲什麼他在官場上卻落得身死的結局呢?這要從他跟李善長的關係上講起,論資質,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一批人,而劉伯溫算半道起家,要說朱元璋對兩人的重視程度,李善長無疑要更重一些。

開國後,劉伯溫與李善長一同在京城任職,李善長這時是丞相,而劉伯溫則是御史中丞,論官職,李善長要遠遠大於劉伯溫。但劉伯溫不計較這些,他向皇帝進言要嚴懲違背法紀的人,而李善長的寵臣李彬被劉伯溫上書彈劾,朱元璋讓劉伯溫自行處置他,劉伯溫便下令斬殺了李彬。此事之後,李善長對劉伯溫的態度極度惡化。李善長有個學生叫胡惟庸,這兩人還有聯姻關係。胡惟庸的才能讓他迅速上位,接過老師的班,成爲了丞相。整個朝廷中劉伯溫得罪了很多人,胡惟庸就是這些人的領袖,不斷在朝廷上打壓劉伯溫。哪怕封了誠意伯,劉伯溫深知局面已經不是自己能夠把控的,便辭官還鄉。

劉伯溫都已經主動辭官了 劉伯溫最後的下場爲何那麼慘 第2張

胡惟庸沒有就此放過劉伯溫,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終於在洪武八年,劉伯溫染上風寒,作爲開國大臣,朱元璋還是要有所表示。胡惟庸表示自己可以去探望他,於是帶着御醫前往,劉伯溫按照御醫的藥方,結果病情更嚴重了。於是他進宮面見朱元璋,告訴他胡惟庸看望自己的事,但朱元璋態度冷淡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一切。

本身是可以醫治好的小病,服用御醫的藥方後,竟成了難以治癒的病。再加上皇上的態度,劉伯溫身心俱疲,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沒過多久,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叫來自己的兩個兒子,告訴他們爲官的道理,要剛柔並濟,以德服人,自己的遺書等胡惟庸死後再交給皇上。

這個傳奇的謀士帶着遺憾離開了,有很多人認爲是胡惟庸導致他的死亡,而朱元璋的態度則是次要的,他的態度讓劉伯溫明白,自己不過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不過朱元璋倒是又抓住了胡惟庸的把柄,之後連同謀逆罪處死了胡惟庸。朱元璋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是說這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後世各有猜測。

劉伯溫都已經主動辭官了 劉伯溫最後的下場爲何那麼慘 第3張

劉伯溫的死,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個損失,對文化界亦是一個損失。他不僅是善謀之人,更是一個文學大家。他和宋濂、高啓,被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爲後世留下不少傳世之作。歸根結底,他的死亡是跟明朝淮西集團鬥爭失敗的結果。李善長、胡惟庸作爲淮西集團的領袖,一手導致了劉伯溫的死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