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爲何如此看重骨肉親情?他的陵墓是如何修建的?

本文已影響2.12W人 

李淵,即唐高祖,他過於注重骨肉親情,到了晚年時期未能妥善處理皇位繼承問題,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自公元220年起,大漢王朝在三國逐鹿的爾虞我詐中轟然倒塌之後,神州大地,已然不復秦漢大一統的帝國雄風,三十餘個大小政權交替興滅,連綿不斷地分裂割據和分裂戰爭,令這片古老的土地支離破碎滿目瘡痍,百姓易子而食,亂軍掘冢盜墓,千里沃野的中原大地轉眼已是人間煉獄。

公元617年,一度繁榮的隋帝國再次風雨飄搖,瀕臨崩潰的邊緣,天下各路英豪早已不尊隋爲正朔,紛紛擁兵割據,稱帝稱王。此時,一個以時任晉陽留守李淵爲核心的軍事集團,蟄伏多年之後,終於從駐地太原一舉西進,一舉攻佔長安。公元618年,5月,李淵在太極殿登基稱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在僅僅數年的統一戰爭之後,一個四海歸一,萬邦來朝的大唐帝國,終於跨越了四百年的時空,向遙遠的大漢王朝,巍然致敬。

李淵爲何如此看重骨肉親情?他的陵墓是如何修建的?

據《舊唐書》記載,李淵爲隴西成紀人,出身極爲顯貴,其先祖李暠是西涼開國君主,祖父李虎,父親李,先後擔任西魏和北周的柱國將軍。是名副其實的國之柱臣,母親獨孤氏同爲西魏柱國將軍獨孤信之女,出身在這樣的高門世族,幼年的李淵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童年的快樂轉瞬即逝,公元572年,父親李病故,7歲的李淵承襲了父親唐國公的爵位,年幼的李淵只能和母親相依爲命。這也磨鍊了李淵卓然的心智。

讓人不解的是隋末年前,各地起義,李淵卻整日沉迷酒色,似乎無問鼎天下之志,而在那名噪一時的晉陽起兵中,亦是由李世民首謀,誘使李淵與隋煬帝晉陽行宮待女醉飲淫亂,犯下滅門大罪,迫不得已起兵反隋。整個過程中,他的表現似乎不像一個平定四海、君臨天下的開國君主。

然而在另外一本史籍中,事實的真相卻並非如此,據史料記載,李淵起兵後,時任大將軍府記室參軍溫大雅專掌文翰,他記載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李淵因鎮壓農民起義時失陷馬邑,遭到隋煬帝的就地關押,雖然數日後便被官復原職,但涉世未深的李世民建議李淵,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出逃芒碭山,以觀時局變化,“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

李淵爲何如此看重骨肉親情?他的陵墓是如何修建的? 第2張

而李淵卻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意思就是知道隋朝要完了,之所以不早起兵,是因爲你大哥和三弟在隋朝,不想禍及他們。而李淵從小的經歷,導致他十分看重骨肉親情,也爲以後兄弟相殘埋下了伏筆。正因爲他注重親情,遲遲不肯對兒子們下狠手。

在李淵52歲的時候,親自修書一封,給當時的突厥始畢可汗寫了一封辭意謙恭的信,表示故意和親結盟,同入京師,只要不侵百姓,長安城中的金銀玉帛,皆爲突厥所有,若不願勞師南下,也可坐享長安的豐厚財物。可汗見信言辭謙卑,不失藩臣之禮,驕矜之情已是溢於言表,又見不需大舉興兵,便可坐收漁翁之利,當即回信表示支持,並承諾願爲他提供戰馬和士兵上的支持。

一個月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到達太原,李淵便擁立楊廣之孫楊侑爲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短短數年,建立了大唐帝國,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君主。

後來,作爲帝國最高統帥的李世民僅憑虎牢關一戰,所獲疆土便是唐朝天下的一半,而且贏得了關東世族豪傑的歸心,加重了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率領天策府親信部衆,在太極宮的北大門玄武門外設伏,射殺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著名的宮門血案:玄武門之變。

李淵爲何如此看重骨肉親情?他的陵墓是如何修建的? 第3張

後來李世民滅太子和齊王滿門。並被全部開除皇籍。李淵被迫封李世民爲太子,二個月後李淵正式禪位成太上皇。此後八年,深居簡出,最後孤獨死去,恐怕是沒有心情去籌劃陵墓了。最後留下遺照:“既殯之後,其服輕重,悉從漢制,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爲規矩。”

這就給了李世民一個難題,秦漢帝陵從帝王繼位之初就開始建造,少則十餘年,多則五十多年,工程日久,耗費奢靡。而李淵病逝時,萬年陵寢,尚無着落,沒有任何準備。縮建帝陵令他擔心揹負不孝之名,就在這時,房玄齡等大臣給出建議認爲,西漢漢高帝劉邦長陵,九丈,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太崇,三仞則太卑。請依原陵之制。這個折中方案就通過了。

在有限的時間內,李世民不失氣度的遵照漢魏舊制,完成了父親的最後遺願。公元635年十月,羣臣將李淵和太穆皇后竇氏合葬獻陵,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