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臣高適的一生都是什麼樣的?經歷過什麼?

本文已影響1.1W人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爲自豪的朝代。在那個朝代,文化昌盛,萬國臣服,被稱爲大唐盛世。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高適,字達夫,唐朝著名詩人、政治家、軍事家,他不僅僅是一名寫詩高手,更是爲政能臣。從一位籍籍無名的鄉野詩人到封疆大吏,高適究竟是怎樣成就這樣的偉業的呢?

說高適是鄉野詩人,其實也不盡然。事實上,高適本是將門之後,他的祖父高侃曾經是唐朝前期一位有名的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而高適的父親高崇文則是其祖父的少子。可惜的是,高適的父親早亡,高適又年少,家道漸漸衰落,甚至到了“求丐取給”,要靠親朋好友接濟的地步。然而,“人窮志不窮”,高適雖然家境貧寒,依舊渴望文武兼修、繼承祖風,以此報效家國、建功立業。

開元七年(719),高適西遊長安,開始了他第一次求仕之旅。高適年少,又自負才華,希望通過薦舉,迅速步入仕途,以此實現自己的報復。他還是太天真了,當時京城中渴望得到引薦的才子不知凡幾,才華橫溢之人也不在少數,向高適這樣家境破落又沒什麼名氣的毛頭小子,想走這條路,難度係數堪比登上珠峯。

“許國不成夢,還家有慚色”,興高采烈而來,一無所獲而歸,高適心情之鬱悶,可想而知。更何況家中窮苦,買不到什麼好田地,天公又不作美導致連年荒年,收成自然也是不如人意。入仕無門,務農歉收,那時候的高適,受盡了白眼。但那是高適呀,怎麼可能因爲一點小打擊就一蹶不振呢?“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寥落”,高適再次一頭扎進了耕讀生活,苦苦等待着新的機遇。

開元十八年(730),唐朝的東北地區發生叛亂,邊患危急。高適又看到了一線希望,他毅然決定投筆從戎,奔赴前線,渴望得到任用。毫無疑問,結果是殘酷的,高適又一次一無所獲。

自己滿腔熱忱,卻被當權者無視了個徹底,哪怕是高適,也忍不住要發發惱騷了“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十二年了,文武之路皆走不通,真是有點“我獨不得出”的寥落之感了。但高適沒有就此沉淪,發惱騷歸發惱騷,努力還是要有的。高適繼續提升自我、繼續等待,終於,高適的名聲漸漸傳開了。

唐朝大臣高適的一生都是什麼樣的?經歷過什麼?

到了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再次下令開科考試,並且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舉薦人才。高適乃“文武通才”,一腔報國熱情又拳拳可見,當時的通事舍人楊公就舉薦了他。能力有了、名氣有了、敲門磚也有了,看起來萬事俱備,高適信心滿滿地再次來到長安。但命運就是如此喜歡捉弄人,高適沒有考中,自然無緣獲用。

三次上下求索,三次鎩羽而歸。高適無奈了,“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四十歲了,在人均壽命偏短的古代,算是實實在在的“老翁”了。但高適早已以身許國,在那個政治體制之下,想要爲國家人民做一點事情,除了“居廟堂之高”,真的是沒有其他辦法了。高適除了繼續奮發圖強,也別無他法。就這樣到了五十歲,高適依舊是家無積蓄,窘迫異常。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理解他的妻子,“妻子歡同五株柳、雲山老對一牀書”,這大概是高適坎坷人生中難得的歡愉與幸運吧。

也許真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高適五十歲那年,命運的轉折點出現了。

天寶八年(749),唐玄宗再次下令進行科考,這次高適得到了著名的開元賢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的大力舉薦,他的好友顏真卿時任殿中侍御史,也爲他大力美言,就在多方保舉之下,高適終於考中了,並且和唐代其它中舉學子們不同的是,在考中後僅十天,高適就被任命爲封丘縣尉。

若是二十歲的高適,肯定是看不上這芝麻點大的從九品的微末小官。但他已經五十歲了,求索了大半輩子,潦倒了大半輩子,他太需要這樣一個機會了,畢竟也算是進入體制內了不是,爲國爲民的理想也終於有了一展的空間。

高適兢兢業業,卻又一次被黑暗的現實傷透了心。那是天寶年間,開元盛世的盛景已經在漸漸遠去,統治者昏聵、姑息養奸,安祿山欺弄朝廷,百姓備受壓迫飽受困苦,自己又人微言輕,毫無改變之力。高適再也無法忍受,與天寶十一年春(752)辭去了縣尉之職,哪怕這是他費了千辛萬苦才得來的“飯碗”。

還好是金子總會發光,天寶十二年(753),剛剛辭官不久的高適得到了樑丘的引薦,被哥舒翰邀請成爲了左驍衛兵曹兼掌書記,並一起前往了當時軍事前線河西。哥舒翰的名氣有多大,無需贅述,他很欣賞高適的才華與熱忱,不斷提拔他。在天寶十四年(755),哥舒翰進京見唐玄宗,還特地帶上了高適。由此,高適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視。

唐朝大臣高適的一生都是什麼樣的?經歷過什麼? 第2張

不久,安祿山謀反,玄宗任命高適爲左拾遺、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後來哥舒翰兵敗,潼關失守,唐玄宗向羣臣商討對策,高適建議玄宗盡出宮中所藏珍寶錢幣,招募勇士以對抗反賊。玄宗在楊國忠等人的慫恿之下,非但不聽,還急衝衝逃往蜀中。高適急急追上,呈上《陳潼關敗亡形式疏》,極言陳潼關之重要性,痛斥宦官和楊國忠的罪過,得到玄宗賞識,再次升遷。

上元元年(760),高適又調任爲蜀州刺史,此間他還對平定劍南兵馬使叛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戰功、有政績,當權者也信任高適,種種因素加持之下,廣德元年(763),高適成爲了新任劍南節度使。唐代節度使的超然地位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在永泰元年(765),高適又被召回了朝廷,先後擔任了刑部侍郎、散騎常侍等重要官職。

其實縱觀當時和高適起名的幾位詩人,我們就能發現,高適其實是最具政治天賦的一位。王維終究缺少幾分氣節,被俘虜後擔任了安祿山一派的僞職;李白懵懂且缺乏政治敏感性,加入了李璘的隊伍;杜甫單純不辨真僞,爲房綰辯護。此三人的舉動,雖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錯誤,但總體來說,確實是不利於平定叛亂、穩定時局的。

唯有高適,審時度勢,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與判斷,終於由一位潦倒的“鄉野詩人”轉變爲了“封疆大吏”,爲國家、人民、歷史做出了卓越貢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