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與孫臏爲何不願效力於齊國?與什麼有關?

本文已影響1.83W人 

春秋戰國,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人才和思潮集涌現的特殊時期,層出不窮的思想家、軍事家、謀略家令人目不暇接。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大約公元前512年左右,孫武離齊千里奔吳,獻孫子十三篇於吳王闔閭,開啓了一段不算成功的吳國之旅。

大約公元前360年左右,孫武后代之一孫臏,學藝下山首選魏國,慘遭龐涓陷害之後,得到齊國使者相救,纔會陰差陽錯地去了齊國。

作爲中國的兵家之聖,孫武與孫臏一生都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了不少謎團,其中之一就是兩人都是齊國人,爲國效力本是軍人榮譽,爲何兩代兵聖不爲故國效力?

01:春秋戰國——跳槽最沒有道德壓力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流動非常頻繁,君擇臣、臣擇君,良禽擇木而棲,爲他國效力的名人數之不清,魯國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求官,吳起先後爲多國效力,張儀騙了魏國最後還到魏國爲官,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商鞅、呂不韋、李斯、伍子胥等等皆是如此。

尤其張儀之流,欺騙了故國魏國之後,最後還堂而皇之地跑到魏國做官,在後世看來非常不可思議,張儀毫無疑問的是“魏奸”,給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應該要被處以極刑纔對,但春秋戰國就是這麼神奇,一方面列國相爭渴望人才,一方面當時沒有國家意識,人才只是爲各個周天子或諸侯服務,諸侯不重視他,自然有權力爲其他諸侯服務,因此春秋戰國可以說是跳槽最沒有道德壓力的時代。

時代氛圍如此,孫武與孫臏不爲齊國效力(孫臏沒有首選齊國,下同),並不讓人驚詫。但仔細再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效力他國之人,都是一些小國或弱國人才,商鞅吳起是衛國人,張儀是衰落的魏國人,鮮有大國強國人才流向其他國家的,大國人才流向他國往往都是因爲政治鬥爭失敗。可見,孫武與孫臏不爲齊國效力,時代氛圍是一個原因,但並非根本原因。

孫武與孫臏爲何不願效力於齊國?與什麼有關?

02:出身低微——王侯將相皆有種時代的無奈

先秦時代,如今能被我們記住的名人,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貴族身份,在那個王侯將相皆有種的時代,身份低微之人難有出頭之日。根據史料記載,孫武與孫臏出身極有可能都比較差,在頑固保守的齊國難有出頭之日,於是纔沒有選擇齊國。

《唐文續拾·卷十四·唐幽州內衙□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記載,孫武與孫臏是衛國衛武公之後,衛武公有一後代封於“孫”地,名字叫孫武仲(孫姓始祖)。公元前547年,衛國爆發內亂,卿大夫孫林父被逐出衛國,當時他的一個兒子孫襄被殺,另一個兒子孫嘉恰好出使齊國,有人猜測孫武是孫嘉在齊國生下的兒子。由於孫嘉落難齊國,加之闔閭面試孫武時的刁難,大概可以推測孫武可能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貴族五級體系中的士。由於出身低微,在齊國找不到出頭機會,於是孫武投奔了吳國,百年之後孫臏出身更是微不足道,很難在齊國出頭,所以才跑到師兄龐涓那裏尋找機會。

《唐宰相世系表》記載,齊國陳無宇之子書(陳書或田書)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孫姓,孫武是陳書的孫子。齊國陳無宇一族又稱田氏,就是後來田氏代齊的田氏。但這一說法不太可信,先秦是否存在賜姓、以及陳書離奇經歷(公元前484年陳書被夫差俘虜)等暫且不談,如果孫武與孫臏是田氏族人,孫武在田氏代齊之前奔吳,但孫臏出道時田氏已經代齊,以王族身份在齊國找一份工作不難吧!另外,與孫武名聲不顯不同,孫臏早就名顯齊國,連齊威王都邀請他做官,如果孫臏是田氏之後,爲何齊王不打親情牌,史書上也沒有一點記載?

筆者認爲,孫武與孫臏更可能是衛武公之後,因爲家族落難,導致他們身份越來越低微,又可能存在振興家族的念頭,所以在齊國找不到出人頭地機會之後,孫武纔去了好戰的吳國,孫臏去了戰國第一強的魏國。與之相應的是,孫武與孫臏是田氏之後的說法,很難解釋他們爲何先後都不爲齊國效力。

03:齊國保守——用兵思想與兩代兵聖難相容

作爲屹立在齊魯大地上的齊國,人多、錢多、商業活躍,戰略上沒有後顧之憂,比秦國的戰略環境好多了,爲何齊國幾乎一直難以成爲超級強國?田忌賽馬或能說明一二。

晉楚城濮之戰後,戰爭方式已經出現變化,“兵者,詭道也”初現苗頭,百餘年後孫武徹底挑明,戰國之後真正從“崇禮”轉變爲“詭道”。但孫臏來到齊國之後,卻發現齊國還很遵守規則,於是孫臏使用巧計幫助田忌贏得賽馬,這就是田忌賽馬的故事。固然可以說賽馬本是遊戲,大家本該遵守規則,但參與遊戲可都是齊國大貴族,不乏統軍大將田忌之流,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齊國在用兵思想上也很頑固保守。

頑固保守的齊國,靈活詭異的孫臏,兩者在兵法思想上必然存在難容之處。幸運的是,孫臏遇到的是田忌,與雄才大略的齊威王,如果換一個環境,孫臏在齊國可能不被認可而一事無成。若非齊國使者相救,若非孫臏慘遭臏刑行動不便,可能孫臏怎麼也不會選擇齊國。孫臏出道之時,中國早已進入戰國時代,“兵者,詭道也”基本已是共識,連孫臏與齊國用兵思想都可能存在比較嚴重衝突,那麼可想而知孫武之艱難了。

孫武與孫臏爲何不願效力於齊國?與什麼有關? 第2張

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十步是瘋子,孫武在齊國提出“兵者,詭道也”,即便不被認爲是瘋子,估計也很難不被無視。

齊威王時期,“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就是讓人補全失傳的姜子牙的《司馬法》,於是把司馬穰苴的著作也附在其中,編成《司馬穰苴兵法》,而司馬穰苴(田穰苴,田氏族人,司馬是職位)只比孫武早上一代,因此通過研究殘存至今只有五篇的《司馬穰苴兵法》(也稱《司馬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現孫武與齊國用兵思想的衝突。

《司馬法》的戰爭觀是八個字,即“以仁爲本,以義治之”,在此基礎之上包含了三個核心觀點:一是“殺人而安人,殺之可也”,二是“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三是“以戰止戰,戰之可也”。與之戰爭觀大不相同的是,《孫子兵法》的戰爭觀只有五個字,即“兵者,詭道也”,徹底推翻了春秋軍禮制度,直指戰爭是一場爲了勝利而不擇手段的遊戲,是“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侵掠如火”、“兵者,詭道也”。

一方面是齊國固有用兵思想,堅持這一思想的基本都位高權重,一方面是出身低微的孫武,提出截然相反、兇狠殘忍的兵法,因此孫武在齊國難有前程可以預見,甚至孫武還曾遭到齊國很多貴族的嘲諷。

由孫武與孫臏的經歷可見,作爲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齊國一直缺乏自產自銷的絕世名將,絕不是偶然,而與保守的用兵環境密切相關。

綜上可見,孫武與孫臏之所以不爲齊國效力,根本原因應該不是他們不想,而是齊國的國情原因,很難讓他們有出頭的機會,所以不僅是兩代兵聖,之後的吳起、商鞅、張儀等也沒有投奔齊國。如果齊國改變用兵思想,重視孫武、孫臏等之類的人才,或許基礎更好的齊國會取代秦國一統華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