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登基時明朝的政局如何?一定是死局嗎?

本文已影響1.22W人 

崇禎帝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從外部環境來說,崇禎繼位之初,明朝的確處境很難:饑荒,災民,造反,邊境危機,可謂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但是,有句話叫做“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如果措施得當,十七年的時間,未必不能走上中興。但是崇禎顯然沒做到。人們出於情感角度,同情這個衆叛親離、終於失敗的年輕皇帝。然而從政治上來說,崇禎自己做得很失敗。

崇禎登基時明朝的政局如何?一定是死局嗎?

政治是什麼?孫中山認爲:“政就是衆人之事,治就是管理”。這當然與《現代漢語詞典》裏“政治”這個詞條的定義不同,但確實說出了政治的一方面特點:是衆人之事。

既然是衆人之事,就必須團結衆人,集中大部分人的力量,共同爲一個目標、向着一個方向努力。團結就是力量。衆志成城。人心齊,泰山移。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無數類似的名言。而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團結衆人。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顯然,崇禎也不是。而魯迅還是有幾位真心相交的朋友的。崇禎呢,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整個朝廷沒有一個人與自己齊心,到自殺的時候只有一個太監相陪,他也算把事做絕了。

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變動不斷,前後共有五十多人。而接近於宰相地位的“首輔”,就換了十八個。是皇帝不信任大臣也好,是大臣不肯對皇帝做事也好,他是怎麼做到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東北的女真部落已成氣候,對明朝邊境形成巨大威脅。戰之不勝,崇禎想到議和。但是朝臣反對,覺得議和就是投降。

崇禎登基時明朝的政局如何?一定是死局嗎? 第2張

面對輿論的廣泛反對,崇禎該怎麼辦?

公開辯論,以理服人,把帝國的困難和出路都開誠佈公地與朝臣說清楚,取得共識。這是一個辦法吧?但是崇禎沒有這樣的口才和頭腦。

“雖萬千人吾往矣”,一意孤行,不管你們怎麼說,我就是去做了,畢竟我纔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等事情成功了,你們自然不聒噪了。這也是一條出路吧?但是崇禎又缺乏這樣的勇氣和毅力。

崇禎採取的方式,是派自己的“親信”陳新甲,與遼東祕密議和。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祕密議和”的消息就泄露出來了,輿論譁然。崇禎向朝野解釋:所謂議和,是陳新甲個人行爲,並沒有得到我的授權。這樣矛盾百出的解釋當然不能得到衆人的諒解,而陳新甲在失望之下,也把崇禎給自己的“密詔”公佈於衆。陳新甲是被殺了,崇禎也弄得裏外不是人。

咱們代入一下,如果你是陳新甲,執行祕密任務,事情辦了一半,上級領導公開宣佈:我沒安排他做這項工作,是他自做主張!你心情如何?

如果你不是陳新甲,而是朝中另一位大臣,當你親眼目睹陳新甲執行祕密任務,卻被崇禎出賣被殺,你的心情如何?

崇禎登基時明朝的政局如何?一定是死局嗎? 第3張

你還會對崇禎忠心嗎?你會對崇禎有基本的信任嗎?你願意他繼續領導你嗎?

明朝末年,的確是吏治腐敗,貪官橫行。但是我不相信,在衆多的官員裏,就沒有一個可用之才,哪怕是有缺點的可用之才。

是崇禎的剛愎、猶疑、魯莽、擅斷以及缺乏擔當、沒有義氣種種行爲,把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推開,推得遠遠的,推到再也夠不到的距離。

沒有人和自己一條心,沒有同盟與夥伴,他還如何管理“衆人之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