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本文已影響1.97W人 

大家好,說起秀懷王朱見澍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後,一直奉行封建諸王的國策。雖然明代的親王從開國初年的戍邊大將,逐漸成爲中後期的朝廷負擔,但親王必須之國,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識,不容任何人來質疑和挑戰。

自從永樂朝以後,親王一旦之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以外,基本就和皇帝死生不再相見。生不能回京,死也埋在封國。但是明朝卻有這樣一位親王,死後居然千里迢迢又被運回了北京安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看一看秀王朱見澍這一生的故事。

秀王出生地:南宮

第一位在南宮降生的皇子

朱見澍(音[shù]),生於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2月21日,生母淑妃高氏,明英宗朱祁鎮第五子。高氏是南京上元縣人,宣德八年的時候就被指派去侍奉當時的皇太子朱祁鎮。這一年高氏年僅8歲,這是妥妥的童養媳啊。但卻直到天順元年,在32歲的年紀才被冊爲淑妃,估計還是看在生了一個兒子朱見澍的份上。

景泰三年,皇帝是朱見澍的叔父朱祁鈺。他自己的親爹朱祁鎮頂着一個太上皇帝的名號,卻如同囚徒一般被軟件在南宮之中,寸步難行。朱祁鎮當然是咎由自取,誰讓他三年前御駕親征,在土木堡把大明帝國的精兵強將給一把輸了個底朝天?

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在給瓦剌人當了一年的人質以後,朱祁鎮在景泰元年八月被放回了京師。曾經親密無間的兄弟倆,現在的太上皇帝和今上皇帝,只是在東安門匆匆見了一面,這段感情終究是回不去了。東安門是明代皇城東門,今已不存,遺址位於於今北京市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所謂的南宮,由於其位於紫禁城東南,又稱爲東苑,原來的名字是洪慶宮,是當年朱祁鎮的父親宣宗朱瞻基做皇太孫時候的太孫宮。李自成入北京後,南宮被焚燬,其遺址位於今南池子大街緞庫衚衕內。

丙戌,太上皇帝駕還京。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

被軟禁於南宮的朱祁鎮

雖然包括《明史》在內的史書,都將朱祁鎮在南宮的這幾年生活描寫的暗無天日。但是這位太上皇帝在短短的六年裏面就多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效率不可謂不高。俗話說飽暖思淫慾,想來南宮的小日子過得還是挺舒適的。

景泰三年五月,朝中的風聲突變。朱見澍的大哥皇太子朱見深,被降封爲沂王。二哥朱見潾封榮王,四哥朱見淳封許王。而叔父景泰皇帝的獨子朱見濟則被冊爲皇太子。這意味着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皇位將在叔父的子孫後代中傳承。而太上皇帝的兒子們,前途變得格外尷尬起來。身在南宮的朱見澍日後能否被封爲親王,還是未知之數。

時來運轉,獲封秀王

但是意外終究還是來臨了,朱見濟做了一年太子就不幸早逝。朱祁鈺忙活了好幾年,還是生不出兒子,反而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病重之時,被哥哥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一舉復辟成功。

親爹重新登基,朱見澍自然是少不了好處。天順元年(英宗復辟後,改景泰八年爲天順元年)三月,朱祁鎮命奪門功臣太平侯張軏爲正使,吏部尚書王翱爲副使,冊封6歲的朱見澍爲秀王。

乃於天順元年三月初六日,冊立元子見濡爲皇太子。及封第二子見潾爲德王、第三子見澍爲秀王、第四子見澤爲崇王、第五子見浚爲吉王。於戲!承祧主器得其人,則國本正而萬邦以貞。胙土封守其世,則藩輔完而大統以定。天下之心,斯有所繫。宗廟之計,永底於安。故茲詔告,鹹使聞知。—《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七十六》

正在謀劃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第2張

對於英宗的這道詔書,有必要略作解釋。朱祁鎮長子本名朱見深,次子本名朱見清,但是他老人家復辟之後,不知是太久沒見這兩個兒子的緣故(景泰年間朱祁鎮住在南宮,朱見深和祖母孫太后一起住在清寧宮),還是有意讓他們與景泰時代做切割,竟然將二人的名字分別改爲朱見濡和朱見潾。詔書一出,天下譁然,只能解釋爲太子原名見深,現已改名見濡。

天順丁丑,英宗睿皇帝爲衆所擁戴復辟,廢景泰帝仍爲郕王,復立上爲皇太子。上初名見深,至是更名見濡。詔書失寫其故,頒行天下,人皆驚相問曰:“此非向所立太子乎?何名之不同也。”蓋上爲天下人心歸向久唉。—《明憲宗實錄卷一》

而朱見澍倫序本是英宗第五子,但他三哥朱見湜和四哥朱見淳,分別在景泰二年八月和景泰三年十一月早夭。由於二人去世的時候均只有3歲,可以不計入倫序,故而朱見澍在詔書中才變成了第三子。

秀王,是一個很罕見的爵位。歷史上只有宋孝宗的生父趙子偁曾被追封爲秀王,出處可能是他去世的地點:秀州(今浙江嘉興)。朱見澍的封國當然不在嘉興(明代已改秀州爲嘉興),而是在河南汝寧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縣,轄地大致爲今河南駐馬店大部及信陽部分地區)。

天順三年四月(公元1459年),英宗命忠國公石亨爲秀王行冠禮,賓贊者爲吏部尚書王翱和翰林院學士李賢。雖說《大明會典》中稱“太子皇孫年十二或十五始冠”,但像秀王這樣九歲就行冠禮的也並不在少數。冠禮完成後,英宗即賜予秀王大量的莊田。

辛酉,賜東宮及諸王莊田。…以德勝門外伯顏莊、鷹坊莊,安定門外北莊賜秀王。—《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二》

成化六年,秀王很忙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鎮去世,享年38歲,追尊爲睿皇帝,廟號英宗。當月皇太子朱見深(爲避免歧義,筆者仍稱朱見濡爲朱見深)繼位,是爲憲宗,改明年年號爲成化。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二月,14歲的秀王朱見澍正式出閣,即離開皇宮,前往諸王館居住,爲之國做準備。

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第3張

明代諸王館位於今東城區帥府園東口協和醫院的位置,清代爲豫親王多鐸府邸。秀王歲祿一萬石,但之國前每年歲支僅三千石、鈔一萬貫。撥給秀王府儀衛司校尉六百名,羣牧所軍士一千名。王府官員中,翰林院檢討劉誠和趙銳分別出任左、右長史。王府長史掌王府政令、輔相規諷,總管王府事務,級別是正五品。而翰林院檢討負責國史的校對和整理,級別是從七品。當然由於明代中後期親王地位下降,到王府去做官成爲進士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差使。三月十八日,秀王入府,文武百官早朝結束後全部要前往諸王館行禮。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憲宗讓舅公、太傅、會昌侯孫繼宗爲正使,太子少保、禮部尚書陳文爲副使,冊封中城兵馬指揮黃昱的女兒黃氏爲秀王妃。到了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19歲的秀王將正式之國,這一年,他很忙。

當年2月27日是清明節,按慣例要祭祀歷代先帝的陵寢。這在往年,都是駙馬的工作。秀王的姑父石璟、薛桓,姐夫周景、蔡震此前都是輪流前去祭陵。禮部指出由於陵寢較多(計太宗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和英宗裕陵),往年都是派兩位駙馬行禮,文武百官分開跟隨。今年秀王一人前往,則百官當“隨班行禮”。

丙子,清明節,上遣秀王見澍祭長陵、獻陵、景陵、裕陵。禮部奏每年清明節,例遣駙馬二員,文武百官分投行禮。今秀王詣陵,百官宜隨班行禮。從之。—《明憲宗實錄卷七十六》

七月,孝莊睿皇后神主將祔廟,秀王奉旨前往太廟祭告。孝莊睿皇后就是憲宗和秀王的嫡母,英宗的皇后錢氏。成化四年六月去世,現在大祥(指父、母喪後兩週年)過後需要祔享太廟。

九月初一日,朱見澍再次前往天壽山,辭別歷代先祖。此去之後,此生不復相見。九月初七日,秀王在奉天殿向兄長“陛辭”,隨即離開北京前往汝寧府就藩。

就藩汝寧,素稱賢王

對於這位秀王,王世貞所著的《弇山堂別集》對其的評價是“有賢聲”。《明史》在其本傳中講了三個小故事,來說明秀王的賢德。第一個是說朱見澍在就藩途中怕打擾當地居民,下令連夜兼程趕路,儘量減少對地方上的影響。第二個是說汝寧的秀王府地方狹隘,有人提議把邊上的文廟遷走,這樣王府面積就能擴大。秀王覺得這樣做不妥,並且文藝地表示:“居近學宮,時時聞弦頌聲,顧不美乎!”第三個是王府兩位長史劉誠和趙銳在講解《尚書·西伯戡黎》這一篇時,對於究竟是周文王還是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境內的三黎國,產生了激烈的爭吵。對此秀王非常有水平地對二人表示:“經義未有定論,不嫌往復。今若此,非先皇帝簡二先生意也。”擡出先帝,輕鬆地擺平了不必要的爭端。

從種種角度來看,秀王的“賢”是板上釘釘,無可置疑了。但是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朱見澍似乎也並非沒有缺點。比如上文說到的王府地方狹隘,秀王固然沒有同意將邊上的文廟遷走,但並不代表他沒有向皇兄朱見深告狀。結果就是當初負責監修秀王府的工部員外郎邵能吃了瓜落,被勒令停薪留職,前去汝寧戴罪立功,重新修葺王府。

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第4張

此外秀王府典服副羅貴因公出差順德府之時,騎馬從中道馳入知府衙門索要人夫。當時的知府黎永明見他如此膽大妄爲,“怒而笞之”。羅貴回王府之後將他的遭遇添油加醋向秀王稟報,而朱見澍也不問青紅皁白就向朝廷告狀。結果黎永明被抓入刑部大牢,最後降官二級。這位黎知府在當地官聲很好,可惜就這樣被誣陷貶官。

當永明下獄時,屬縣人爭入京陳其德政,乞令還任,不從。—《明憲宗實錄卷一百》

英年早逝,歸葬北京

秀王的身子骨一直不怎麼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七月,朱見澍向朝廷請求賜予藥品,說明當時他的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九月,憲宗急令御醫前往汝寧府救治秀王。可惜遠水難解近渴,當月二十二日,秀王朱見澍去世,年僅21歲,賜諡曰懷。史書對其的蓋棺定論是“孝反溫和,言動不苟”。

可能是從小吃了太多的苦,憲宗皇帝格外看重親情。秀王死的時候只有21歲,想必在秀王妃也應該年齡相仿。而且朱見澍雖然沒有兒子,但卻留下了兩個女兒。按照規定,秀王既然無子,秀國將被除封。憲宗憐憫弟媳母女孤苦無依,從宮中派出太監到汝寧府,將秀懷王的靈柩以及秀王宮眷迎回京城。

上念王乏嗣,不忍遐棄,遣中官奉迎靈柩歸葬於京城之西山。—《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八》

親王到了封國之後去世,再葬回京城的,秀王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第一人。此前太祖系親王中,太祖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和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死後無嗣,都葬在了各自的封國平涼和安陸。而仁宗系親王中,仁宗第九子樑王朱瞻垍死後無嗣,也葬在了封國安陸。

成化九年正月,秀懷王靈柩從汝寧抵達北京。憲宗下旨一切葬祭並輟朝禮儀,按照成化八年二月去世的忻王朱見治成例辦理。朱見治是英宗第八子,尚未就藩就在京城去世,年僅15歲。半年後秀王去世,憲宗皇帝可能是半年之內連着失去兩個弟弟,這才決定把朱見澍遷回京城安葬。而秀王妃黃氏也在當年五月去世,秀王僅剩的兩個女兒一下子就成了孤兒。

庚申,以秀懷王靈柩至自汝寧。詔葬祭並輟朝禮儀,悉如忻穆王例。—《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十二》

秀王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在汝寧的王府畢竟竣工未久,如果就此空置,未免太過浪費。因此憲宗考慮再三,決定將自己親弟弟崇王朱見澤的封國改爲汝寧府,王府就在秀王府的基礎上就行增修。

工部奏崇王府第,已奏準因秀懷王舊府在河南汝寧府者增修之。近遣內官監右監丞高遠、工部員外郎陳舒會勘,以爲制度狹小,已奉旨更造。但王之國有期,欲於附近軍衛有司多起夫匠,晝夜並工。奏上,上命別遣官一員馳馹以往,督工修完,不許遲誤。於是特敕郎中項文泰便宜行事,仍戒毋得似前苟簡遷就。—《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二十六》

秀懷王朱見澍的封地在哪?他死後爲何會被運回北京安葬? 第5張

而在北京,秀王的兩個女兒被接進宮中撫養。等她們成年之後,一個被封爲順義郡主,一個被封爲興濟郡主,兩位郡主的夫君則是儀賓周鉞和楊淳。實話實說,不管是憲宗皇帝也好,還是後來的孝宗皇帝也罷,對秀王的女兒女婿都是非常照顧的,稱他們爲沒有名分的公主和駙馬也並無不可。

弘治十四年,順義郡主奏乞將欽賜莊田自行徵收子粒。作爲秀王的女兒,雖然在汝寧府的田地都轉賜給了崇王,但她們回北京以後,兩朝皇帝也曾多次賜給她們莊田。對於郡主的要求,戶部官員認爲王府莊田子粒歷來都是由有司收徵給用,不可隨意更改。最終孝宗皇帝特旨允許了順義郡主的請求。次年,郡主爲兒子周鳳求取一官半職,兵部官員認爲不可,因爲從來只有公主的兒子纔會被授予錦衣衛虛職。但是孝宗認爲秀王的女兒與其他郡主不同,還是給了周鳳一個錦衣衛所鎮撫的官職。此例一開,興濟郡主的兒子楊承基也得了相同的待遇。

甲子,秀懷王女順義郡主爲其子周鳳乞官,兵部執不可。以王無後,郡主又嘗育於宮中,與他郡主不同。特官鳳爲錦衣衛所鎮撫,不爲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至於周鉞和楊淳二人,則在婚後承擔起正旦節、清明節、冬至節以及萬壽聖節祭祀景泰帝朱祁鈺的職責。在二人成爲儀賓之前,這都是駙馬的活。

結語:秀懷王朱見澍的一生雖然並不長,卻創下了好幾個第一。他是明代第一個在紫禁城外出生的皇子。他也是明代第一個,可能也是最後一個在封國去世之後,靈柩運回京城安葬的親王。而朱見澍的兩個女兒雖然幼失雙親,但在極重親情的伯父朱見深的照顧下,她們的日子過得還是非常舒心的。而她們兩人和孝宗皇帝朱祐樘年齡相仿,從小一起在宮中一起長大,這也能解釋日後孝宗爲何會多次特殊照顧兩個堂妹。

秀王妃黃氏死後與朱見澍合葬,墓地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區秀府村,從這個村名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必然和秀王有關係。而兩位郡主的生母陳氏(兩位陳氏)在成化十八年去世後,也葬在了秀府村,當地還曾出土一塊《明憲宗祭祀秀懷王朱見澍聖旨碑》。

成化十八年歲次壬寅三月(己)巳朔三日辛未,皇帝遣司禮監太監韋泰諭祭於弟秀懷王之靈曰:惟王朕之同氣,出封大藩。享爵未久,溘然謝世。所遺宮人陳氏、陳氏各育一女撫,養京師。俟其成立,禮爲選婚。念二宮人()亡有康,錫以誥命,贈封夫人。諭告冥靈,朕聖意賜享。成化十八年()月初六日立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