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勇有謀的趙武靈王,爲什麼最後會以悲劇結尾?

本文已影響1.35W人 

趙武靈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經過春秋三百六十多年的戰爭兼併,最終決出戰國七雄。而在秦統一天下前,趙國也稱得上是兵強馬壯,實力強悍了。其中趙國打下的堅實基礎大多歸功於一位敢於創新和變革且有勇有謀的君王——趙武靈王。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薨。消息一出,其他各國虎視眈眈,試圖以會葬之由一舉擊潰趙國。但在趙國這危機存亡的時刻,年僅十五歲的趙武靈王並沒有被嚇破膽,而是下令全國上下處於戒嚴狀態,只准各國使者進入,隨時準備迎接一場惡戰。心懷不軌的各國見此陣仗,便打消了攻打趙國的意圖,趙國也解除了危機。由此次事件便可窺見,趙武靈王將會是個有頭腦,有魄力的君主。

登基後,年輕的趙武靈王野心勃勃,持續擴大着趙國的版圖,通過連年的戰爭,掠奪豐富的資源,使趙國不斷強盛。在趙武靈王攻打"千乘之國"中山國時,他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召見重臣肥義共商天下大事。房子之戰戰敗後,他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感慨中進行了偉大的變革:胡服騎射,他耐心說服趙國貴族,大規模進行改革。這次的變革帶來了趙國的富國強兵,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盡顯其中。經過趙國的不斷蠶食,中山國於公元前296年徹底滅亡。此次戰爭,給趙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正如《戰國策秦策三》所言:"中山之地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此時,趙武靈王儼然是一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偉大君主,卻爲何最終落得了那麼慘痛的下場?

曾經有勇有謀的趙武靈王,爲什麼最後會以悲劇結尾?

俗話說的好:"英雄難過美人關。"據說有一天趙武靈王夢到了一位女子撫琴唱歌,便在宴會上說與各位大臣。吳廣趁此將自己的女兒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孟姚撫琴唱歌,十分動聽,深得趙武靈王的寵愛,也因此在孟姚死時趙武靈王悲痛地決定廢太子趙章,立孟姚的兒子趙何爲太子。自古立長不立幼,趙武靈王此舉爲以後埋下了深深的隱患。但離譜的是趙武靈王出於對公子何的寵愛和想更加專注於攻打強秦的緣由,做出了提前退位,並讓公子何繼位成爲趙惠文王,自己當主父的決定。或許這時的趙武靈王還有些退路,但他自己親手將最後一條退路也封上了:出於對長子公子章的愧疚,他打算將趙國一分爲二,讓長子公子章與公子何一同管理趙國,形成二元政治。趙武靈王這樣做的後果便是自己失去了任何權利和依靠。但此時的趙惠文王已掌握大部分權利,他拒絕了主父與公子章一同治理國家的要求。這時,兩兄弟已然出現了內訌,公子章因此夥同田不禮發動了兵變——沙丘之變。最終兵變失敗,公子章被刺死。

在這場兵變中,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宮之中。圍困他的趙國貴族因不滿他的改革卻又不想揹負殺死趙武靈王的罵名,便打算將他困死,而趙惠文王不想揹負弒父之名,也不予理睬。剛開始,還有糧食的時候,趙武靈王或許還懷有希望,自己的兒子一定會來救自己,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糧食的不斷減少,趙武靈王開始慌了。直到糧食耗盡,看着空蕩蕩的天空,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被放棄了。飢餓是最難耐的,趙武靈王拼盡全力掏出鳥巢裏的幼鳥,直接塞進嘴裏,和着血腥和羽毛吞下去。後來,沒有了活物,他生生用手扣下樹皮充飢。直到樹皮都被剝淨,再沒有可以充飢的東西。終於三個月後,趙武靈王在悔恨與無奈中餓死。

曾經有勇有謀的趙武靈王,爲什麼最後會以悲劇結尾? 第2張

一代梟雄,竟以這種方式退場,實在讓人嘆惋。或許他是個好的軍事家,好的治國者,卻不是個好的政治家。在軍事戰爭上,他足夠的殺伐果斷,但在權力和親情面前,他卻猶豫不決。他希望他的兩個兒子都獲得權力,卻不想最是無情帝王家,從來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雖說趙武靈王就算沒有壯年早逝,也無法打敗強秦。但這樣的結局,未免過於淒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