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雍齒那麼的討厭 劉邦爲什麼還要封他爲候

本文已影響2.94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邦和雍齒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語:秦末時代,天下大亂,劉邦於亂世中崛起。四年稱漢王,後四年取天下,凡八年,從一介草民成長爲大漢開國皇帝。而同爲平民皇帝的朱元璋卻打了16年,才取得天下。劉邦之所以如此迅速打下江山,與他善於用人分不開。圍繞在劉邦周圍大約有六類勢力,而雍齒屬於其中“豐沛豪強”代表。故此,劉邦爲穩定局勢,即便再討厭雍齒,也不得不封他爲侯。

一、劉邦是大漢集團的“董事長”,而並非“佔100%股權的實際控制人”

這裏需要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對於大漢帝國而言,劉邦是集團董事長,並非佔有100%股權的實際控制人。劉邦作爲皇帝是集團的領頭人,他的主要任務是選人用人並平衡好各方勢力。類似於現在香港社團的“話事人”,雖然是名義上的老大,但其實底下各有山頭。

劉邦對雍齒那麼的討厭 劉邦爲什麼還要封他爲候

大漢沒有像西楚一樣,直接搞西周那一套的分封制度。雖然劉邦早期分了一些異姓王,但後期還是一一翦除了。所以,劉邦所統治時期,他領導的大漢集團是介於高度中央集權與鬆散分封制度之間的過渡狀態。之所以說大漢是這種狀態,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秦末禮崩樂壞,缺乏社會典章制度,對於中央集權的認同度不高。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時便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這種方式爲自己起義造勢十分恰當。當時西周的分封制度已經被秦始皇拋棄,國家實行郡縣體制也不過十幾年,尚未取得普遍認同。可以說,在當時人們心裏,對於大一統國家的概念十分模糊。沒有典章制度的亂世,當然是“以武力相雄長”。其中,最能體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莫過於淮南王英布。英布也叫黥布,是一個臉上被刺過字的犯人,曾經當過盜賊。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爲勇武被項羽重用封爲九江王,後被劉邦拉攏封爲淮南王。

這種社會結構下,沒有人會在意什麼是社會制度,應該按照什麼樣的規矩行事。對於劉邦來說,在取得天下後,依然面臨這種情況,中央政府權威不夠,地方和朝堂瓜分皇權。於是,劉邦開始翦除異姓王,也對朝中大臣(如蕭何)不斷打壓。所以,劉邦這個皇帝,沒有後世帝王的權力大,能隨心所欲做的事情很少。

第二、劉邦出身低微,從一開始就依賴外部力量,缺乏真正屬於自己的核心班底。

劉邦並不是貴族出身,自始就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此類似的還有朱元璋。但朱元璋天賦異稟,是軍事天才,這一點比劉邦強太多。由於先天不足,這兩位皇帝在取得天下過程中,與諸大臣類似於“合夥人”的關係。天下大定之後,爲了扭轉這種關係,他們對於功臣都極盡猜忌與打壓。相反,大唐皇族本身就是關隴貴族集團,宗族勢力強大。逐鹿天下過程中,不斷陸續加入的勢力都是李唐的“打工仔”,對於王朝的威脅很小。

基於劉邦的出身,導致在他統治的時期,對於功臣集團十分忌憚,採取了既獎賞又打擊的策略,但更多的是對功臣集團不斷的妥協。劉邦的這種無可奈何體現最淋漓盡致的是“白馬之盟”。劉邦生前無法撼動呂氏集團,臨駕崩前預感呂氏之亂。於是,他以一種近乎懇請的態度與大臣訂立“非劉姓不王”的誓言。相比之下,朱元璋就幸運得多。

二、劉邦旗下的六大勢力集團

自劉邦芒碭山起兵始,就得到了呂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之後他當沛公,豐沛地方勢力不斷加入。隨後封漢王,外來之臣也紛紛效力。最後天下大定之後,劉氏宗族得到大肆封賞。

劉氏宗族:這一股勢力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並沒有貢獻什麼力量。反而是在取得天下後,被劉邦用來對抗其他勢力。劉邦將自己的兄弟子侄基本都封了王侯,二哥劉仲被封爲代王;弟弟劉交被封爲楚王;兒子劉肥、劉如意、劉恆、劉長被封爲齊王、趙王、代王、淮南王。侄子劉濞被封爲吳王。

呂氏家族:劉邦還是地痞無奈的時候攀上了呂氏的高枝,不然哪有資本進行芒碭山起義。可惜的是,由於後來的諸呂之亂,史書上將呂氏事蹟基本都刪乾淨了。即便如此,也能從一鱗半爪中找到蛛絲馬跡。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劉邦要廢除劉盈太子的時候,呂后讓自己的哥哥呂澤問計於張良。以張良的精明,一開始是不想參與立儲之爭的,但是呂澤居然非逼着張良出主意。由此可見呂氏的勢力之大。

豐沛兄弟:這一類人是與劉邦身份一樣的底層,以盧綰、樊噲、周勃爲代表。其中,劉邦跟盧綰最爲親近,是豐沛三大勢力中,唯一異姓封王的人。

豐沛官吏:這一類人主要是當時豐沛官吏的官吏,他們的社會地位比劉邦高。這類人以蕭何、曹參、夏侯嬰爲代表。

豐沛豪強:這一類人是豐沛當地的豪族,比豐沛官吏以及劉邦的社會地位都要高。這類人一開始是瞧不起劉邦的,之隨着劉邦勢力逐步壯大,才慢慢開始歸服。這類人以王陵和雍齒爲代表。

其他投奔之人:這一類人主要爲了建功立業歸於劉邦帳下,或是劉邦爲局勢需要主動籠絡的勢力。如張良、陳平、韓信以及其他異姓王等。

以上大概是圍繞在劉邦身邊的六大勢力。在劉邦心裏,最忌憚的莫過於最後一類中的異姓王,最信任的莫過於劉氏宗族。對於其他勢力,採取平衡之術基本能夠駕馭。

三、雍齒其人其事

(一)雍齒是劉邦老家的地方豪族,瞧不起底層的劉邦

上面說到了劉邦身邊的六大勢力,其中雍齒就屬於豐沛豪族代表。雍齒的事蹟在史書中的記載比較豐富。《史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

(汁方侯雍齒),以趙將前三年從定諸侯。侯,二千五百戶,功比平定侯。齒故沛豪,有力,與上有郤,故晚從。

劉邦對雍齒那麼的討厭 劉邦爲什麼還要封他爲候 第2張

雍齒是“沛豪”,即沛縣豪族,之前以趙國將領的身份參與秦末亂戰,與高祖劉邦有仇怨,很晚才歸服大漢。從出身上來看,雍齒是劉邦老家的豪族。自然對於劉邦這種底層人士打心眼裏看不上。劉邦當沛公之後,讓雍齒守備家鄉豐邑,這未必沒有拉攏之意。且雍齒如果在豐邑沒有威望,也擔當此重任。但之後魏國攻打豐邑,雍齒在魏國許諾封侯之下,立馬背叛了劉邦。《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

陳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樑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爲侯守豐。不下,且屠豐。”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爲魏守豐。

陳王命周市攻打豐邑,周市遣人對雍齒說:“豐邑本來就是魏國故地,現在魏國已經攻打了數十城池。如果你歸順魏國,就封你爲侯,如果你不歸順,我就屠城”。在這種威逼利誘之下,雍齒毫不猶豫選擇背叛本就瞧不起的劉邦,向魏國投降。

這裏有意思的是,史書上沒有記載雍齒背叛劉邦之時,豐邑內部的反對聲音。這就說明雍齒的背叛十分順利,能夠代表豐邑的民意。這就更加證明雍齒是當地豪族,擁有比劉邦更高的聲望。這也能說明,雍齒瞧不上劉邦的原因。

雍齒和豐邑的這次背叛讓劉邦極其惱火,以至於多年之後仍念念不忘。在劉邦臨死前一年,他路過沛縣和豐邑,與父老鄉親歡歌暢飲十數天。臨走前,劉邦免了沛縣永世的稅賦。當時有族老提出,也應該免了豐邑的稅賦。劉邦說道:“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爲其以雍齒故反我爲魏”。在族老們再三請求之下,劉邦最終還是免了豐邑永世的稅賦。

劉邦對雍齒那麼的討厭 劉邦爲什麼還要封他爲候 第3張

(二)雍齒與王陵均爲豐沛豪族,結成了戰略聯盟,自成一方勢力

《史記 陳丞相世家》記載:

王陵者,故沛人,始爲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陵少文,任氣,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

這裏提到了王陵的身份。王陵是沛縣豪族,劉邦還是底層的時候,認王陵當過大哥。後來劉邦以沛公身份起兵時,王陵也拉起了一幫隊伍,並且不肯歸順劉邦。直到劉邦開始攻打項羽,王陵看到天下大勢歸屬劉邦,才帶兵歸順。

所以,王陵是比雍齒更加豪的豪族,自身勢力很強大,根本不理會劉邦。並且,王陵與同爲豪族的雍齒關係很好。《史記 陳丞相世家》記載:

(王陵)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爲安國侯。

這裏是說王陵“善”雍齒,意思就是跟雍齒關係很好。即便,王陵知道雍齒與劉邦有仇,依然親近雍齒。而這裏再一次強調了王陵本來沒有歸順劉邦的想法。所以,對於王陵來說,雍齒纔是跟他同一個階層的人,即便劉邦當上了皇帝,也不過是個地痞。

四、劉邦封雍齒侯的無奈選擇

上文分析道,劉邦本身出身低微,起義之初就只能依靠外部力量,跟羣臣更多是一種“合夥人”的關係。而雍齒出身豐沛豪族,與同爲豪族的王陵交好,在劉邦旗下,自成一方勢力。

對於劉邦來說,給雍齒封侯,有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安撫豐沛豪族勢力的心,以防他們造反。雍齒作爲豪強對劉邦來說是必須要拉攏的。劉邦並非婦人之仁,他殺伐果斷。還記得太史公描述鴻門宴時,說劉邦返回軍營後立殺“曹無傷”。如果不是雍齒有不能殺的理由,我實在想不出劉邦不殺雍齒的原因所在。劉邦稱帝后首要的政治任務是翦除威脅最大的異姓王,所以對於其他五個勢力,劉邦都要以穩定和拉攏爲主要安撫手段。因此,封雍齒爲侯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這是一種穩定豐沛豪族的手段。

第二、正如張良所說,給各個功臣打個樣。連皇帝討厭的雍齒都被封侯了,那麼皇帝喜歡的那些功臣肯定就有比較好的獎賞,這樣就能平息部分功臣對於獎賞的議論和不滿。這種顯示帝王海納百川胸懷的做法,的確可圈可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