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連殺7個王屠戮功臣,爲什麼沒殺張良?

本文已影響2.27W人 

劉邦爲什麼不殺張良,還處處聽他的話?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歷朝歷代,皇帝身居高位,難免會對自己手下的臣子生出猜忌之心,在享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之後,皇帝會擔心會不會有一天,旁人也會爲了權力,不惜推翻自己,所以,爲了避免這個結局,他難免帶着審視的目光看向自己的臣子們。

同樣在漢朝,劉邦這位流氓皇帝坐穩江山之後,就開始針對起自己昔日的功臣,這些人一個個被殺先後死了七個諸侯王,但是,只有一個人,他不但不敢殺,反而是處處聽取他的意見。這個人就是張良。

在劉邦天下太平之後,對自己手下的將領,他一遍遍的審視過去,越看越覺得有問題,所以這些臣子被找出各種由頭處置。韓信等人都是因爲功勞太大才被處死,至於唯一安然的蕭何,則是自污才僥倖逃脫。

劉邦連殺7個王屠戮功臣,爲什麼沒殺張良?

那麼,張良是特殊在了什麼地方,才得以在劉邦手下倖免,還不變尊要地位呢?雖然不少人並不是太認可張良,認爲他的能力比不過其他功臣,但是作爲漢朝初期的重臣,他一直是居於幕後,幫着建立大漢。

一直以來,只有張良飽受漢朝統治者的尊重和重視,不論是劉邦還是殘暴的呂后,都對他的態度特殊,似乎張良有着可以徹底洗脫自己嫌疑的理由,事實上,就算劉邦以朱元璋的態度對待功臣,張良依舊可以倖免。

首先,張良本身的才能出衆卻是不在乎權力,直到最後,張良都沒有做官,而是環遊天下,所以他只是作爲一個民間謀士爲劉邦出力罷了,既然對方什麼都不圖,也沒有在衆人面前塑造他的獨特地位,劉邦又有什麼理由殺他呢?

一直以來劉邦都是在處理事務之前先聽一聽此人的意見,他自認爲自己在智謀上是比不過張良的,所以,對待這位謀士的態度,劉邦一直都是欣賞外加感激萬分的。既然張良只是爲了實現抱負,又是自己的恩人,又何必多想呢?

其次,張良對秦朝有着憎惡感情,早在投奔劉邦之前,張良便已經在天下出了名,他派出人馬在秦始皇的必經地埋伏,最後雖然失敗卻是成就了自己的名氣,所以,劉邦早就聽說過張良此人對秦始皇的憎惡。

之所以張良對秦朝這麼憎恨,主要是因爲政治理想的落空以及故國的被滅,他的祖上可不是一般人,連續五代都是在給韓國當首相,就是因爲秦朝滅了這個國家,張良才失去了自己的鐵飯碗,張良實施刺殺就是爲了報復對方。

劉邦連殺7個王屠戮功臣,爲什麼沒殺張良? 第2張

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六國貴族活下來的大多對秦國憎惡無比,比如說楚國便是出了亡秦必楚的說法。不過,除了對秦國持有憎惡感情之外,各國貴族還有着復國慾望,張良也是不例外,一直以來他都夢想復國。

劉邦就是這麼一個可以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人,所以在自知自己做不到一人復國之後,張良就投資在了劉邦身上,希望藉助他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理想,滅了秦國,建立一個新王朝,劉邦知道他最多隻是想當一個王,自然是放心聽取意見,攻伐秦國。

第三點則是出於義氣,就算是韓信這樣居功自傲的臣子,劉邦也是不忍心親自動手,所以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呂后,至於張良,則是既是自己的恩人,又沒有什麼野心,無緣無故對這樣的人動手豈不是荒唐。

第四點則是出於張良的性格和情商考慮,張良雖然功勞顯赫,卻絕對不是韓信這樣只知道埋怨功勞和官位不匹配的愚昧武將,所以,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他就看出朝中的不安情緒,有些臣子開始躁亂起來。

稍微考慮一番,張良就明白,這是因爲他們擔心封不到東西,劉邦會遺忘了自己,如果張良不管這件事,很可能會有人因此把矛頭指向自己,嫉妒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勸劉邦先立自己討厭的人,讓所有人知道,劉邦絕對公私分開。

劉邦連殺7個王屠戮功臣,爲什麼沒殺張良? 第3張

最後一點原因則是他站隊準確,在劉邦晚年立子時,他曾經想要立自己喜歡的戚夫人之子,如果真的實現,未來呂后也不一定上位,但是,這時候呂后找到了張良,張良也是抓住機會幫助呂后,以此保全自己的未來。

張良出面爲太子請來了當時劉邦想請都請不來的四位老人,他們一同到劉邦面前覲見,這才讓劉邦廢了換太子的想法,畢竟,天下有威望的人都尊崇太子,自己如果執意換人,江山必然會再次動亂。

因爲這件事,呂后在掌握大權之後,對他依舊是尊敬的很,任由他超脫朝政之外,但是遇到什麼大事情還是主動請來請教他,這樣的地位大概是朝中每個大臣都想達到的吧,只可惜,除了張良蕭何之外,漢朝功臣也是被屠大半。

到最後,張良隱居山野之中,在深山中修建學校,教導學生,這樣的生活也算是瀟灑的很,後人對其也十分尊敬,爲他修建墓碑祭奠他。朝廷賜予他諡號表達敬仰。張良這一生算是真正做到了瀟灑超俗。

之所以張良既不會被忌憚,也不用自污名聲來保全自己,主要是因爲他知進退,在政治場上從容自若,最後才能收穫一個好結局。那麼,在大家印象中,除了張良,歷史上還有哪些最後善終的重臣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