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科舉形式那麼多 進士科爲何最受推崇

本文已影響1.47W人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隋唐時期科舉的形式很多,爲何只有進士科最受推崇?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科舉制度史上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這句話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理解倒也不難,但這裏面涉及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想要一兩句話說清楚就不那麼容易了。

隋唐時期的科舉形式那麼多 進士科爲何最受推崇

科舉制度創立以後,有一個不斷髮展、完善的過程,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科目。大體而言,考試科目主要分爲常舉(也稱常科、貢舉)和制舉(也稱制科、特科)。常舉是指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相對於常舉而言,制舉是由皇帝下詔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目的是選拔各類特殊人才。

唐代制舉科目很多,大約有上百個,其中較爲重要的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等,很多名臣多出其中,如裴度、杜牧、張九齡、顏真卿、白居易等。宋代的制科名目不多,取人亦不及唐。元、明不設制科。清代雖有制科之設,但在科舉制度中已不重要。

隋唐時期的科舉形式那麼多 進士科爲何最受推崇 第2張

科舉制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常舉。常舉科目,隋代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四科。唐初多因隋制,唐太宗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增設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俊士科在唐初即已廢除,秀才科在唐高宗時被停廢,至玄宗時又恢復,但無及第者,從天寶初年開始,“秀才”不再是常舉科目,而作爲“特薦”。

明法、明字、明算三科,旨在選拔明習法令、文字訓詁及數學方面的專門人才,應試與及第者都不多,社會影響亦不大。在唐代的科目中,最主要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

最初,明經只是指通兩經者,其後又增加了五經、三經、學究一經等名目,至貞元年間,又創設了開元禮科、三禮科;長慶年間又創設了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科、三傳(《春秋左傳》《穀樑傳》《公羊傳》)科。

雖然明經所包括的科目最多,取士人數也最多,但遠沒有進士科受人尊重。每開科場,錄取進士在二三十人,而錄取明經則可達百人。五代時人王定保曾總結說: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爲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者,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者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這裏談到了進士科的地位之高及登科之難,所謂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明經登科容易,30歲被錄取已顯老了,而進士科及第難,所以50歲進士及第也算是年輕的。

隋唐時期的科舉形式那麼多 進士科爲何最受推崇 第3張

進士科在唐代備受尊崇,同時在社會上影響甚大,這是因爲進士及第者,他日可望至公卿,故有“白衣公卿”之稱。實際上,很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如王勃、王維、顏真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因此後人稱進士科爲“將相科”。

宋初承唐制,常舉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諸科,其中諸科中又包括九經、三禮、三史、三傳、學究、開寶通禮、明法等科。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改革科舉,罷明經諸科,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其後,常舉實際已成爲只有進士一科了,這是科舉史上的一個重要變化。

科目的劃一,反映了取士標準的劃一,有利於實際操作。元、明、清相沿不改,因科舉考試只有一科,故不再稱進士科,而稱“文科”,以區別於“武科”,其錄取者仍沿舊習稱“進士”。

隋唐時期的科舉形式那麼多 進士科爲何最受推崇 第4張

在科舉時代的1300多年中,只有進士科是貫穿始終的,而且在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其他常舉科目皆廢,只有進士一科取士。到了宋代以後,對所有讀書人來說,科舉最終就是要考取進士而已,登科已無難易之別,所有人都在同一起點,向着同一目標拼搏,那就是金榜題目,獲得進士及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