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 古人用什麼辦法修築

本文已影響1.8W人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座橋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的名字叫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福建泉州最著名的橋。位於惠安、晉江兩縣交界處,橫跨在洛陽江上。萬安橋作爲我國第一座瀕臨海灣的大石橋,基於地理條件和技術、經驗的限制,耗時耗力甚巨。

古橋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 古人用什麼辦法修築

網絡配圖

雖然此洛陽不是河南的彼洛陽,但是洛陽江名稱的由來,卻與洛陽古城有一定的關係。據說唐朝宣宗皇帝到泉州微服私訪,在現在的洛陽江邊領略了南方山川之秀美,便大發感慨“大似吾家洛陽”,於是該江便被稱爲洛陽江。因而,架在洛陽江上的橋也就因此得名洛陽橋了。

據《名勝志》記載,萬安橋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古渡,叫萬安渡。人們往來過河都是從這裏擺渡。到了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當地人李寵在此修建了一座浮橋,爲河兩岸的交通作出了貢獻。但是由於萬安渡水寬五里,上接大溪,外臨大海,每逢海風肆虐,波濤翻滾,浮橋就無法使用。於是,人們都希望把這座浮橋改爲堅固結實的石樑橋。到了1053年,當時的郡守蔡襄開始在浮橋故址上修建石橋,耗時18年。修成後,萬安橋長三百六十餘丈(一千二百餘米),寬一丈五尺(5米),有47個橋孔。

古橋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 古人用什麼辦法修築 第2張

網絡配圖

萬安橋在具體建造時,遇到了技術難題。傳統工藝都是用腰鐵或者鑄鐵水的辦法來聯接橋基或者橋墩的石塊,但是這個辦法在這裏並不適用,因爲鑄鐵件會很快被富含鹽分的海水腐蝕掉。

那怎麼辦呢?古人的智慧在修建萬安橋的過程中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他們採用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辦法:把許多牡蠣散置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利用它們附生在岩礁或別的牡蠣殼上的特點,讓它們把鬆動的石塊條石粘結在一起。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別具一格但卻行之有效的辦法。

爲了保護石堤上的牡蠣,官府明文規定,嚴禁在萬安橋附近撈取牡蠣。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頒佈法令:凡是偷取界內牡蠣者,判處流放兩年之刑。

古橋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 古人用什麼辦法修築 第3張

網絡配圖

砌築橋墩的問題解決了,人們又面臨怎樣把重達七八噸的石樑架設到橋墩上的問題。建橋者再次開發智慧,利用潮水的漲落,把巨大的石樑一根接一根地架設到橋墩上,終於把橋建成。萬安橋在建橋史上開創了浮運架樑的紀錄。直到今天,浮運架樑仍然不失爲現代建造橋樑的一個好方法。

迄今爲止,萬安橋已經走過將近千年的風雨歷程,在漫長的歷史滄桑流變中,萬安橋也經歷了坎坷與磨難

1994年,萬安橋被列爲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如果諸位看官,有幸來泉州旅遊,一定要去看看這座千年古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