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爲何能奪取天下?他自己有語錄式高論?

本文已影響3.75K人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分封諸侯、整頓天下,着實忙了一段時間,等一切稍稍安定之後,便在洛陽南宮召集羣臣,置酒相樂。

酒過三巡,君臣們面紅耳赤,酒氣壯了膽氣,得意之情便喜形於色,這也是勝利者自然的反映。高祖清了清嗓子,宮內頓時鴉雀無聲,只聽他緩聲說道:“各位輔佐我成功,今天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爲何能得到天下?項羽爲何會失去天下?大家大可直言,實話實說,不必忌諱。”

劉邦爲何能奪取天下?他自己有語錄式高論?

網絡配圖

那些文臣武將正喝得高興呢,不想皇帝卻在興頭上出了一個考題,要求直言不諱地回答,然而,直言不諱容易,但要答到皇帝高興,卻不是那麼容易。於是,左望右,右望左,面面相覷者不少。這時,高起、王陵二人站起身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凡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即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人人歸心,以死相效,故能得天下。項羽則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能的懷疑,獲勝不賞,得地不封,軍心渙散,人心背離,故失去了天下。” 

高、王二人的回答並非沒有道理,但高祖聽後,卻認爲他二人“知其一,未知其二”,只說出了表象,沒觸及根本。接着,高祖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他那段最著名的“用人論”,因這一段太精彩,故對《史記·高祖本紀》原文照錄如下,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劉邦爲何能奪取天下?他自己有語錄式高論? 第2張

網絡配圖

意思是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源源不斷,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乃當今豪傑,我能放手放心地任用他們,這纔是我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項羽有一范增卻計不從、策不用,最後逼得他掛印歸鄉,行至中途“疽發背而死”,這就是他爲我所滅的根本原因。 

高祖所言高起、王陵“知其一”是什麼呢?是他們回答的:“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吧,這明擺着是說項羽不善用人嘛。但“未知其二”又是什麼呢?是評價高祖的那句“與天下同利”吧,高祖的意思或是:你雖然說我能與天下同利,但沒說我善用天下豪傑,沒有說到點子上嘛。然而仔細琢磨高、王二人的回答,其實與高祖自我總結的差別不是那麼大,有功就賞,這難道不是善於用人的方法之一嗎?

劉邦爲何能奪取天下?他自己有語錄式高論? 第3張

網絡配圖

我姑妄言之,高祖在召集羣臣聚會之前,就可能把這段話早就想好了,只待一個不準確的回答,然後便接下話題,拋出他那爛熟於心而且一定可以成爲“語錄式”的經典話語來。不過,他沒有想到高、王二人來了一個那麼接近正確答案的回答,最後只得硬說他們“知其一,未知其二”了。當然,如果這都是司馬遷之言而非高祖原話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