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英雋異才”的周瑜爲何被羅貫中寫的如此小氣?

本文已影響1.98W人 

三國的歷史因爲一本《三國演義》而精彩,同時也因爲《三國演義》很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變得不那麼真實,其中吳國的周瑜便是其中不被變得不那麼真實的人,那麼真正歷史上的周瑜三怎麼樣的呢?

正史中“英雋異才”的周瑜爲何被羅貫中寫的如此小氣?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個有才但是小氣的人,最典型的便是他遇見諸葛亮之後對諸葛亮才華的嫉妒。在其臨死前大呼的那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呼喊更是爲他的氣度定了性。

但是翻開史書我們卻會發現,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回事。

在正史可以發現本傳中的周瑜毫無缺點,確實是個完美之人。英雄應爲“聰明秀出爲之英,膽略過人爲之雄”(劉劭《人物誌》)

史書《三國志》裏,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更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讚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正史中“英雋異才”的周瑜爲何被羅貫中寫的如此小氣? 第2張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爲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爲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爲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爲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爲將軍,諸將賓客爲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爲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爲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歎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正史中“英雋異才”的周瑜爲何被羅貫中寫的如此小氣? 第3張

所以《三國演義》中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爲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