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江南的兩股勢力 朱元璋爲什麼先打陳友諒而不是張士誠

本文已影響2.46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陳友諒和張士誠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一個落魄的和尚,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他乘時而起,後來居上,逐步剪滅羣雄,十五載而成帝業,是繼劉邦之後又一個出身微細、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

面對江南的兩股勢力 朱元璋爲什麼先打陳友諒而不是張士誠

朱元璋和劉邦、成吉思汗一樣,都屬於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卻創造了許多知識分子望塵莫及的巨大功業,正所謂“老粗出人物”。而歷史上許多飽讀詩書、才情婉轉的人物如陳後主、隋煬帝、李後主、宋徽宗等即便子繼父業而登上皇位,也都在身名俱辱中淒涼收場,顯得極不稱職。

就朱元璋來說,歷史的悖論在於,他雖然大字不識一個,卻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見事快,得計早,多謀而又善斷,比起漢末袁紹等多端寡要的人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明史》讚譽朱元璋“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實非虛詞。

面對江南的兩股勢力 朱元璋爲什麼先打陳友諒而不是張士誠 第2張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決戰,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典型案例。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對兩股勢力,一是陳友諒,一是張士誠。本來張士誠尤爲逼近朱元璋的地盤,所以有人建議他先打張士誠。估計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想,先易後難,各個擊破嘛。

但朱元璋不這麼想,他在經過仔細分析對比後,決定卻先置張士誠於不顧,而首先解決陳友諒,先啃硬骨頭。其理由這樣的:陳友諒素性驕傲,而張士誠器量狹小,兩相比較,“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

面對江南的兩股勢力 朱元璋爲什麼先打陳友諒而不是張士誠 第3張

果不其然,當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張士誠首鼠兩端,徘徊觀望,難下決策,“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爲之援”。鄱陽湖水戰也並非一帆風順,陳友諒統帥60萬大軍氣勢很盛,朱元璋精兵20萬處於劣勢。朱元璋先是小敗,繼而抓住時機用火攻大敗陳友諒的大漢軍,最後偶然中陳友諒中流矢而亡。陳友諒既滅,張士誠頓成累卵,不久便爲朱元璋所敗。

朱元璋後來回憶說,如果先打張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戰略選擇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效果。老朱有恆心,有毅力,有膽魄,少了文化人所有的瞻前顧後、錙銖必較,目標既定,就要全力去做,因此終成大事。

面對江南的兩股勢力 朱元璋爲什麼先打陳友諒而不是張士誠 第4張

後來在北定中原的過程中,朱元璋再一次貫徹了他的“次第經略”的思想,採取先山東、次河洛、後秦隴的作戰方針,如願以償地達到了他的戰略目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