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身世顯赫有田有地,晚年怎麼會受凍捱餓呢?

本文已影響3.87K人 

你們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毫無疑問,晉宋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在詩歌界的名號,是十分響亮的,儘管在他活着的時候並不被人重視。

曾有詩評家認爲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傑出的詩人,並影響了公認詩詞巔峯的唐宋所有一線詩詞名家,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人,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王維和孟浩然也可算是其的"關門弟子"),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所以李白、白居易不崇拜他纔怪,他們都是好酒之人)。蘇東坡甚至把陶淵明放在李白、杜甫之上(就其開創意義來說),辛棄疾也在自己的詞中大讚:"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認爲陶淵明是千古第一人(據說辛棄疾留下的626首詞作中,大約有十分之一與陶淵明有關)。金元之際的大詩評家元好問大讚陶淵明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集》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

陶淵明身世顯赫有田有地,晚年怎麼會受凍捱餓呢?

陶淵明的詩,好就好在質樸無華、明白如話,卻又意境高遠、純美雋永(一般來說,好詩的三要素就是通俗易懂、意蘊深刻、引起共鳴),如一壺不喝自醉的美酒,什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是一卷卷充滿禪意的優美山水畫,讓人在閒適和安靜之中如癡似醉。

初識陶淵明,是那篇光榮載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傳世名篇《桃花源記》,一個在真實生活中一貧如洗、三餐不既的窮讀書人,居然能以如此魔幻而浪漫的筆法爲世人描繪了一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的怡然自樂的太平盛世,讓人景仰不已。難怪他的詩不忘初心,又盡得童趣,絕對是因"質性自然"、不願"以心爲形役"的結果。爲此偉人也曾充滿肯定與欣賞意味地寫詩讚美陶淵明說:"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在沒有賦稅之苦、桃花夾岸的美麗桃花源裏愉快地男耕女織,那是何等的愜意,簡直就是享受天堂美景,何樂而不爲?這世間誰不喜歡樂土般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曾有一個十分顯赫的身世,據歷史資料顯示:"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雖然家世不錯,出身巨族,但由於父親早死,家道中落,東晉又是一個交織着光明和黑暗的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人們還沒有在重新統一的曙光中歡喜多時,分裂、割據、混戰的亂世主題又繼續呈現,迄無間斷。在一系列的政治併購重組中,在殺戮、風流、奢華、門閥制度森嚴的歷史背景下,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以及令人津津樂道的晉朝名士文化。

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作爲沒有多少政治資本又生性沖淡、崇尚自由、喜歡自然的陶淵明,縱然最初想兼濟天下,積極用世,卻也不能不在殘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望而卻步,積極隱世,併成爲"隱逸詩人之宗",可謂是後人所評的"一分清醒,兩分決絕,三分悠閒"。甚至於只做八十餘天的彭澤縣令,就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自動解甲歸田,過上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生活(這正如現代潮語所表"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生活模式一樣),也成爲了李白們效仿的對象。後來農田受災,自己的"草屋八九間"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爲烏有,過了花甲之年的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黯然離世,著名文人在貧病交加中離世的倒也不少,如唐伯虎,如李漁,不一而足。

陶淵明身世顯赫有田有地,晚年怎麼會受凍捱餓呢? 第2張

至於陶淵明的風流韻事,似乎是一張白紙,是文人中最少這方面的傳說的。以他的一文不名又喜好鄉村生活,生性又十分恬淡,估計也是一個很純潔之人,在文人中算是一個例外。當然,能開創一種詩歌流派,當然也是歷史風流人物也,堪稱古代另類"燃情高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