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的生平簡介

本文已影響1.95W人 

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長子,生於楓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瑪麗·德·美第奇攝政。1615年與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結婚。

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後與主要依賴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幫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折點)。

在其統治期間,歐洲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爭霸戰爭-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即歐洲最強大的兩個-法國波旁王朝與伊比利亞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最後較量。最終法國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權,成爲新的歐洲霸主。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的生平簡介

路易十三是波旁王朝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的長子,1601年出生,母親是意大利托斯卡納公國的瑪麗·德·美第奇公主。他的父親崛起於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法國宗教戰爭,因此登基時貴族勢力衰弱。亨利四世出身於新教貴族家庭,儘管後來迫於政治壓力改宗,但在宗教方面總體是維護新教的。

在歐洲政治方面,西班牙雖然已經衰落,但實力仍然較強,通過和同樣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的同盟,依舊維持着對法國的遏制政策。西班牙依然維持着對尼德蘭南部的統治,直接威脅着法國北部邊境,並試圖再次吞併已經獨立的荷蘭。英國雖然有所發展,但實力總體偏弱,且國內宗教矛盾尖銳。亨利四世提出天然疆界的政策,其實質就是要擴張法國領土,打擊西班牙,稱霸歐洲。

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瑪麗·德·美第奇攝政。太后的家族與西班牙關係密切,所以太后實行了親西班牙的政策,貴族勢力也有所恢復。

1615年,在太后的主導下,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安娜結婚(因爲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於奧地利,所以習慣上稱安娜王后爲奧地利的安娜),他的妹妹伊莎貝爾則嫁給了安娜的哥哥菲利普四世。但路易十三並不滿意太后的政策,所以親政後試圖改變太后的政策,但一直受到太后的壓制。

1617年,路易十三派人暗殺了太后的寵臣,太后逃奔到布魯爾。雖然後來經人調解太后回到了巴黎,但母子的隔閡依舊。宮中形成了以路易十三爲核心的王黨和以太后、國王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爲核心的後黨。

在這次調解中,黎塞留嶄露頭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爲樞機主教。黎塞留在內政方面推行君主專制。

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起因是捷克爲反對奧地利的宗教壓迫政策揭竿而起,並將王位許給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巴拉丁選帝侯弗雷德裏克,但在西班牙的幫助下,奧地利鎮壓了捷克起義。

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的生平簡介 第2張

之後,奧地利和西班牙趁機擴張各自的勢力,企圖鎮壓歐洲的新教運動,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和荷蘭等國陷入了恐慌。法國在這次戰爭中一開始並未出兵,而是以金錢支持丹麥、瑞典進攻神聖羅馬帝國,打擊奧地利的勢力。

當丹麥,特別是瑞典在德國高奏凱歌時,法國又在外交上孤立他們,以維持中歐的平衡。但當奧地利任命了華倫斯坦爲帝國軍隊的統帥後,瑞典戰敗,局勢似乎又朝着對奧地利有利的方面發展時,法國宣佈出兵。

趁着雙方筋疲力盡時,法國在軍事和外交上的手腕獲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終於在1648年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將阿爾薩斯等地劃入了自己的版圖,大大擴張了自己的勢力,此時離路易十三去世已經五年了。

在宮廷方面,路易十三一直對母親、弟弟和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妻子懷有戒心。瑪麗·德·美第奇也陰謀廢黜路易十三,立奧爾良公爵爲國王。而國王夫婦不和,婚後多年無子,也給太后和奧爾良公爵的陰謀提供了便利。在黎塞留的鐵腕政策的打擊下,奧爾良公爵最終失勢,太后也逃到了布魯塞爾,處於西班牙人的庇護之下。

1638年,安娜王后生下王儲(未來的路易十四),王室終於穩固了。兩年後,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也出生了。而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只有一個女兒,失去了對抗國王的最後資本。

1642年,黎塞留去世。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在他離世時,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形成了以孔代親王、謝弗勒斯夫人、隆格威爾夫人爲核心的投石黨。黎塞留的繼任者馬紮然輔佐攝政太后安娜,與投石党進行鬥爭,不過他們顯然沒有黎塞留的手腕。

新主路易十四的統治在一片混亂中緩緩拉開序幕。

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的生平簡介 第3張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是一位有理想,沒才幹,有目標,沒毅力的國王。作爲個人,路易十三孤僻、軟弱、無能、好面子,性格老實的國王對於狡詐之徒是肯定沒有好感的,因此他時常有意無意的對於狡猾、專橫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流露出不快。

但是作爲國王的路易十三一直以振興法蘭西爲己任,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亨利四世,把法蘭西王國看作父王留給自己的遺產,把守護國家看作自己的事業與責任,因此他把國家看得比自己還重,立志要做一個不輸給父王的統治者。(個人覺得這些是成爲明君的最重要條件,縱觀波旁王朝只有亨利四世與路易十三做到了。)

所以國王就需要紅衣主教黎塞留,因爲紅衣主教擁有國王所必需卻又自身匱乏的才幹、毅力與眼光。瞭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國王的舉動了,他允許甚至樂於見到他人反對、對抗黎塞留,但是絕對不容有人圖謀推翻紅衣主教。

也正是因此路易十三可以稱作"矛盾國王",他一生都在作爲國王與作爲自己的矛盾之中苦苦掙扎。

作爲個人路易十三虔誠、善良、軟弱,但是君王的身份逼迫他不斷的違背自己的內心,使他變得果斷、殘酷、無情、決絕。

他是明君嗎?路易十三統治法蘭西的33年是這個國家最爲翻天覆地的33年,表面上國家內憂外患不斷,叛亂、戰爭、災荒、起義是此起彼伏。(17世紀初全球氣候異常,世界各地災荒連連,同時期的明朝就在外患與內災中滅亡,西班牙也急速衰落。)但正是在這亂局之中法國完成了國家近代化的轉變,儘管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全瓦解,但是資本制度已經萌芽。

有人說這些都是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功績並非國王的,但是在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不論是興盛還是衰亡,第一責任人永遠是國家的君王。

實際上回顧路易十三作爲君王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做出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路易十三確實不善管理,但是他卻是一位善於決斷的君主,生活中他優柔寡斷,朝廷上、戰場上卻果斷異常。

路易十三是一位長勝將軍,雖然國王親自指揮的戰鬥都是平定叛亂,或是欺負洛林、薩服伊之類的弱小鄰國,路易十三卻從來未有敗績,他的軍事才能說不上有多好,但是比起手下的將軍們卻也不差。

如果沒有國王在背後的支持,我們很難想象黎塞留會有多大作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