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爲什麼炸不斷?

本文已影響2.82W人 

炸不斷的鐵路

被俘的一名美軍空軍中尉很不理解:“我們這樣的炸,你們的火車還能通,真是奇蹟!”英國人也很感興趣,專門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爲什麼炸不斷?”

上甘嶺戰役,美軍敗下陣來,指揮官、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顏面盡失,撤職回國。如果他還記得4個月前的一件事,也許就不會打這場仗了。

那是1952年6月21日的漢城,範弗裏特對記者們說:“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連志願軍的運輸兵都搞不定,還要去招惹正規軍,範弗裏特顯然是找抽。

運輸兵只能被動挨打,又難以得到自己空軍的掩護,竟讓美軍奈何不得。如果不是事實擺在那裏,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美軍在朝鮮北部投彈69萬噸。這是什麼概念?二戰中,美軍向日本投彈不過是其1/4。有一段90公里的公路,一天內竟被炸壞33處,至於鐵路,每7米就落彈一枚……

火車運載量大,是美軍重點“關照”對象。爲此,美軍可謂絞盡腦汁:先是炸車站,發現沒啥用;又炸橋樑,還是不行;再炸隧道,仍不好使。

志願軍運輸部隊是怎麼做到的?被俘的一名美軍空軍中尉很不理解:“我們這樣的炸,你們的火車還能通,真是奇蹟!”英國人也很感興趣,專門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爲什麼炸不斷?”

鐵道兵缺乏槍炮,但有決心。

朝鮮戰場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爲什麼炸不斷?

他們發誓:“不管美國飛機怎樣炸,我們保證前方戰士每天有吃的,有打的!對於我們鐵道兵戰士來說,勝利的意義就是讓火車每天在路上跑。如果火車每天都在跑着,那就是說空中強盜失敗了!”

鐵道兵缺乏裝備,但有智慧。

鐵道兵們的行動,最好地詮釋了什麼叫“集思廣益”。爲了把糧彈和裝備及時運到前線,他們可以說“絞盡了腦汁”,進行了許多發明創造,其中一項連蘇聯專家都佩服不已。

鐵路橋一般是利用晚間修復,因時間倉促,加上視線不佳,修好的橋往往有個缺點——承重能力有限,經不起車頭重壓。

對此,鐵道兵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火車過橋時將車頭調到列車尾部,用車頭頂着較輕的車廂過橋,橋對面再用另一個車頭拉走。鐵道兵們還給這項發明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頂牛過江”。

這一招,連蘇聯專家也被折服,說如果在蘇聯,一定會獲得重大科學發明獎。美軍也不得不服:“共軍在繞過被破壞了的橋樑方面表現了不可思議的技術和決心!”鐵道兵缺乏裝備,但勇敢頑強。

幾萬鐵道兵都是好樣的,如果要選出最傑出代表,一定是楊連第。入朝前,他已經成名,獲得了“登高英雄”的光榮稱號:那是1年多前,他在修復隴海鐵路8號高橋時,攀上40米高的橋墩,提前完成任務。

1951年初,楊連第受命帶人修復沸流江大橋。白天,頭頂上老是有敵機騷擾,大家不敢動,只能利用晚間修橋。兩天下來,進度很慢,而上級規定的期限是7天。

朝鮮戰場志願軍的鋼鐵運輸線爲什麼炸不斷? 第2張

楊連第急了,作出一個決定:白天也修,加快進度。大夥不解:白天看得見,當然好修多了,但要挨炸啊。楊連第解釋說:敵機不是24小時都在我們頭上,總有間隙,我們就利用這個間隙修橋!

第一次白天搶修,敵機就來了,而且一來就是4架。楊連第讓大家趕快隱蔽,自己卻還在橋上堅持奮戰。第4天,大橋修復通車,比上級規定的時間提前3天!

呈送到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面前的,是這樣一組數據:1951年7月,美軍對鐵路的轟炸次數是1月的5倍,志願軍鐵路運輸量相當於1月的2-3倍;1952年5月,美軍轟炸次數是上年1月的63.5倍,志願軍鐵路同期運輸量是上年1月的2.67倍。也就是說,美軍炸彈落得越多,志願軍鐵路運輸量增加得越快。

彭總感慨地說:“如果沒有洪學智指揮的後勤司令部想盡辦法動員各種工具,晝夜支援志願軍所需糧彈物資,我們的指揮再高明再正確,志願軍也是打不了勝仗的。”

意猶未盡

毛細血管的勝利

如果人身上的血管被堵住,會是什麼後果?你懂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後勤就是戰場上的血管。傳統觀念認識,後勤堵塞,戰爭必敗。美軍曾把志願軍的後勤比作“毛細血管”,而且是“嚴重萎縮”的毛細血管。在他們看來,這樣的部隊必敗無疑。然而,事實打了美軍的嘴巴。志願軍就是靠“嚴重萎縮的毛細血管”,支撐了整個戰場的運轉,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戰場,從來就是誕生奇蹟的沃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