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本文已影響9.25K人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是向人賠禮道歉。負在古代中的意思是揹着,荊是指荊條,古時中的荊條是用來鞭笞犯人的工具。每打一下都能讓人疼痛萬分。負荊請罪就是揹着荊條給人賠罪,賠罪的人願意讓別人來抽打他,是非常有誠意的非常鄭重的一種道歉方式。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相差不大,都表示真心實意地認錯。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網絡配圖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出自戰國七雄中趙國廉頗與藺相如的典故。廉頗是趙國赫赫有名的將軍,可以說是戰無不勝。藺相如因爲在與秦王的見面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封爲上卿。上卿相當於宰相,級別比廉頗的官職更高。廉頗非常不服氣非常不甘心,他向衆人表示一定要好好教訓藺相如一頓。藺相如知道廉頗的想法後,故意躲着廉頗,就連在街上遇到,他都會讓車伕調頭避免讓廉頗看見他。

人人都以爲藺相如懼怕了廉頗,就連藺相如自己的門客也這麼認爲。藺相如對他的門客說,他都敢讓秦王沒面子,哪裏會害怕廉頗這個趙國將軍。藺相如又說,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可是秦國現在卻沒有對趙國動手,這是因爲趙國有他和廉頗在。如果藺廉真得鬧了起來,想必再過不久,趙國百姓就要陷入戰亂之中。

廉頗知曉了藺相如的話,見藺相如將國家的利益凌駕於自己的個人利益上,頓生慚愧。廉頗脫下了自己引以爲豪的戰袍,背上荊條上門請罪。後人從這個典故提煉出負荊請罪這個詞語。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古代有名的故事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誰

在負荊請罪的故事中,除了藺相如不知名的門下,主要人物就是兩個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兩人都是戰國時期人,一文臣一武將,同樣位列趙國上卿,藺相如相對更高一些,這也是遭到廉頗不滿的故事起因。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家。原來只是一個宦官總管的家臣,他的生平事蹟基本上都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由三個故事構成。藺相如。因爲秦國向趙國討要換取和氏璧,藺相如接受重任出使秦國。在秦國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勇氣,和秦王抗爭和周旋,不僅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了趙國,還保全了自己,得以被封上大夫

在後來秦王與趙王的澠池之會上,見秦國意圖羞辱趙王和國家,敢於反抗,當面斥責秦國,保全了趙王和國家的顏面。因爲他巨大的功勞,藺相如被封爲上卿。再後來就發生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評價是智慧與勇氣兼備。

廉頗,生卒年不詳,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將領,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因爲趙國聯合另外四國一同攻打齊國,廉頗在戰爭中立下戰功,回國後被封爲上卿。後來,又多次抵禦了秦國的進攻,也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最後以少勝多戰勝燕國,被封爲代理相國。司馬遷對廉頗的評價是因爲勇猛而聞名於諸侯。

 負荊請罪的故事是怎麼回事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相如和武將廉頗之間有誤會到和解的故事,所以也叫將相和,是流傳至今最爲出名的典故之一,“負荊請罪”後來也成爲了成語。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宦者令的舍人,就是太監總管的家臣,後來因爲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情爲趙國立下大功,被封爲上卿。廉頗見藺相如依靠嘴皮子功夫,地位就輕易地在他這個帶兵打仗的將軍之上,所以感到不滿和羞恥,於是就表示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說後,就一直不和廉頗相見,以生病爲由不上朝,外出遇到也調轉車子迴避他。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藺相如的門客見此,就來向他進諫,說:“我們是仰慕你的高尚節操纔來投靠,如今你連被自己同位的廉頗羞辱都不敢迴應,我們感到恥辱所以想辭官。”藺相如解釋道:“我連秦王都不怕,我又怎麼會怕廉頗?如今趙國能夠保全,就是因爲有我和廉頗兩個人在。我忍讓他是不想爲了個人仇怨而不顧更重要的國家大事。”

廉頗聽說藺相如的話後非常自責,赤身揹着荊條,就去藺相如的府上給他請罪。兩人和解後,結爲了同生共死的好友,一同爲國家效力。

如今,在河北省邯鄲市有一條巷子取名爲回車巷,傳說就是藺相如回車躲避廉頗的地方,而在這裏的巷口,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刻着負荊請罪的故事。

李逵是小說《水滸傳》的主要人物之一,綽號黑旋風,在梁山排行第22位,對應天殺星。在小說中,李逵以忠誠耿直、魯莽好戰的形象示人,他曾經向廉頗學習負荊請罪過。而《李逵負荊》也是元雜劇中的一出著名劇目,故事雖短小,但很好地刻畫出李逵性格特點。

李逵負荊請罪出現在小說《水滸傳》的第73回。李逵和燕青兩人在回梁山的路上,在劉太公莊上借宿,然後聽說他的女兒被宋江和柴進兩人抓去做壓寨夫人了。魯莽一根筋的李逵因此大怒,以爲哥哥宋江口是心非,不是個好人。於是,李逵一回梁山,先把“替天行道”的旗給砍了,就想要殺了宋江,還好被人勸阻。

宋江和李逵解釋不清,就表示願意去跟劉太公對質,而李逵也願意用自己的項上人頭打賭。到了莊上一經對質,李逵才知道是兩個歹徒冒名頂替,自己冤枉了宋江。李逵不知所措,表示願意把頭顱獻給哥哥,燕青就教了他負荊請罪的方法。李逵一試,宋江果然原諒了他,讓他去捉了那兩個冒名的人、把劉太公的女兒給人換回去來將功贖罪。

《水滸傳》創作於元末明初,所以它對李逵負荊請罪故事的描寫,其實就是採用元朝的雜劇《李逵負荊》,劇情幾乎一樣,只是改了改名字,比如酒店主王林變成了莊主劉太公,宋江和魯智深變成了宋江和柴進,兩個歹徒的名字也不同。

 負荊請罪的歷史人物是誰

負荊請罪是戰國時期藺相如與廉頗之間發生的歷史故事,除了這兩個主人公,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他倆效命的君王趙惠文王。他出生於公元前308年,年僅十歲就繼位稱帝,前266年駕崩。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第4張

網絡配圖

當時已經是戰國的末期,秦國早已強大,具備攻打其他六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和實力。他的父親是上一任趙國君主趙武靈王,他也是一位明君,實行“胡服騎射”硬生生把弱小的趙國的軍事力量提升了不止一個水平。而等到趙惠文王繼位,趙國已經實力不弱,加上有趙奢、廉頗、藺相如、李牧等著名的文臣武將的輔佐,所以他在位時,聯合他國討伐齊國,使趙國國力大增,阻止了秦國向西的擴張,秦國有差不多十年不敢對趙國動武。

而在負荊請罪的故事,或者說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惠文王雖然描寫不多,但也有幾處可以看出他一代明君的形象特點。

比如,賞罰分明。無論是廉頗還是藺相如,一旦立下功勞趙惠文王就爲進行相應的賞賜。廉頗大破齊國,就封他爲上卿;藺相如完璧歸趙,就封他爲上大夫,之後完成澠池之會,就升爲上卿。趙惠文王也知道懲罰有錯之人,這從推薦藺相如的宦者令繆賢說的話裏可知,他曾經想要背趙投燕,後來聽從藺相如的勸阻,向趙王“肉袒負斧質請罪”,而趙王也赦免了他。

比如,知人善用。廉頗是一代名將,於是就由他率領趙國的軍隊。藺相如雖然只是一個官員的家臣,但智勇雙全,口才也佳,所以就命他出使秦國。

 廉頗負荊請罪簡介

負荊請罪簡介是這樣的。藺相如在澠池會上有功,趙王封了他一個宰相的職位。這讓老將軍廉頗非常不滿,對別人抱怨說,自己是長勝將軍,立了許多大功。藺相如的能耐不過一張嘴而已,憑什麼藺相如的官位比他廉頗要高。廉頗放出狠話,以後看見藺相如找個機會要整他一次。藺相如得知了廉頗的抱怨,乾脆請假,免得碰見廉老將軍。

一次,藺相如乘坐馬車上街,遠遠地就看見老將軍騎馬正向自己這個方向走來,連忙命令車伕往回趕。藺相如自己避讓廉頗心平氣和,可是他的手下卻不甘心了。手下對門客說,他們遠離家鄉投奔宰相是仰慕他,可是現在藺相如見了廉頗都要躲躲藏藏,失去了以前的風範,爲什麼要這麼害怕廉頗。門客們想要離開藺相如回鄉。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嗎 第5張

網絡配圖

這時藺相如反問他們,將軍與秦王誰強大?手下回答道,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接着又說,連秦王他都不怕,他怎麼會害怕廉老將軍。現在秦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爲在軍事上有廉將軍支撐着,而藺相如自己是文臣的領袖。如果文武兩位重臣鬧不和,只會削弱趙國的力量,最後便宜了敵國。藺相如最後總結,他之所以躲着廉老將軍其實是爲了大局着想。

藺相如的門客被他的話震驚了,再沒不說要離開的話了。廉頗也聽到了他的假想敵這番話,覺得自己因爲心態的不平衡針對藺相如那樣確實不應該,差點因爲自己的小心思導致國家的滅亡。

廉頗脫下了衣服,背上荊條,登上了宰相的大門。宰相見將軍上門賠罪感動萬分,兩人真正成爲了好知己,一同守衛祖國。這就是負荊請罪簡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