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降誰?晚明這羣清流氣節緣何喪盡。

本文已影響2.89W人 

誰來降誰?晚明這羣清流氣節緣何喪盡。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誰來降誰?晚明這羣清流氣節緣何喪盡。

清兵入關前後,有着“嗣東林”之稱的復社,其成員也開始分化。

一部分人南下,成爲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

也有一部分人,先降農民軍李自成,後投清軍多爾袞。

就拿英烈之後、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的後人來說,他有個兒子魏學濂,父親犧牲後,他也做出了“繼承遺志”姿態:“行乞入都”,上血疏訟父冤,稱“家難較諸臣備慘”。崇禎帝“覽之淚下”,感嘆道:“洢濂之義,生死同揆。”

就是說,魏學濂一路要飯,進京告御狀,爲父洗冤。其言行感動了當朝皇帝崇禎,連連贊其爲忠義之後。這位年輕的東林孤兒,給皇帝留下又勇又孝的深刻印象。待崇禎爲東林平反後,一洗父輩冤屈的東林孤兒共推魏學濂爲首,設祭詔獄,魏學濂讀祭文未竟,已是哽咽難言,孤兒們莫不狂哭。崇禎帝聞之嘆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崇禎皇帝看着以魏學濂爲首的東林遺孤,動了很深的惻隱之心,說自己要加倍關心這些孩子們的成長。

年齡稍長後的魏學濂,很快加入復社成爲骨幹,平日裏,他經常慷慨發表政見,引起社會關注。崇禎十六年他高中進士,崇禎皇帝曾親自接見他並打算委以重用。然而,李自成打進北京,這位英烈之後卻幹出了有辱英烈父親名聲的事。

京城破後,魏學濂稱自己欲微服南歸,但夜觀天象後,忽然悟道“一統定矣”,所以率先投誠李自成。魏學濂認爲天下已定,李自成會成爲天下一統的開國之君,所以晚降不如早降,便很快改換門庭,並巴結上了李自成宰相牛金星,通過牛金星的推薦,魏學濂被李自成錄用爲戶部司務,成爲李自成登基的主要吹鼓手。在大順新政府,魏學濂表現非常積極,獻《平兩浙策》,向李自成勸進稱帝。

不知他的父親九泉之下,做何感嘆。

還有楊漣的兒子楊之易。《明史紀事本末》上記載死後家境:“母妻止宿譙樓,二子至乞食以養。徵贓令急,鄉人競出貲助之,下至賣菜傭亦爲輸助”。說楊漣老母和兒媳婦都到城樓臨時棲身,楊漣兩個兒子,被迫乞討爲生。而後來他們的命運如何呢?

楊之易,楊漣長子。楊漣死後,他靠討飯養活全家妻兒老小。錢謙益在《除夜示楊郎之易,是應山忠烈公長子》中有一句“爲問敝衣淹邸舍,還如乞食上譙樓”,說的就是他這段生活。 崇禎元年,父親楊漣得到平反,楊之易上疏獻父親血書,這封名爲《恭謝天恩,泣稱冤苦伏乞聖鑑以明臣節疏》的血書深深打動了崇禎皇帝,賜官楊之易,爲工部員外郎。

但是,甲申之變清軍入關後,這個英烈之後卻做出了不齒之舉:降清。被清順治皇帝封爲松江府海防同知。 接下來的舉動更令人髮指,公元1647年,晚明還未滅亡,一羣反清復明的義士試圖在松江發動兵變起義,但是這次兵變卻因走露消息而失敗,告發者就是楊之易,他在關鍵的時候告了密。兵變不幸失敗,起事者均遭殺害。

《南明史》記載,楊之易出賣同胞,激起反清復明人士的憤怒,他們設計襲擊了提督府,將楊之易綁了,當場亂刀砍死。楊之易死時還振振有詞:“父忠於明、我忠於清,夫復何憾!”竟然將自己認賊作父當成了一種“氣節”。

九泉之下的“楊忠烈公”楊漣,一生都在呼喚忠君愛國,如果知道兒子叛國降敵,賣友求榮,不知又會作何慨嘆?

當然,比魏學濂、楊之易名氣大的“嗣東林”變節者不計其數。

吳梅村,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被當時的崇禎親自看中,成爲文人翹楚。崇禎煤山自縊後清兵入關,吳被召入京,授祕書院侍講,後升爲國子監祭酒。

周鍾,和魏學濂同年考中進士,但是周鐘的成績更好,高中榜眼並被授庶吉士,皇帝近侍。北京淪陷後,此人先是認賊作父,以進士榜眼拜倒在牛金星門下,接着又按照牛金星指示,寫了一篇《士見危致命論》,號召別人像他一樣改換門庭,牛金星對這篇文章表示讚賞,周鍾沾沾自喜,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周鍾還勸李自成早正大位。文中鼓吹李自成“比堯舜更多武功,較湯武尤無慚德”,吹捧李自成“四海歸心”。其溜鬚拍馬,忘恩負義嘴臉躍然紙上。

龔鼎孳,崇禎七年進士,司職給事中,在做言官時,他大義凜然,彈劾了不少權臣,但是明亡後,“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大順軍和清軍,誰來降誰。他風流放蕩,尋歡的對象不分男女。老爹去世,他在葬禮上還狂歡作樂,連清廷多爾袞都看不下去了,譏笑他是“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龔鼎孳竟然也大方承認,振振有詞:“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說哪個沒投降?難道變節的就我一個?昔日魏徵不是還降了唐太宗嗎?竟然把打家劫舍的李自成比作唐太宗,實在是不知羞恥爲何物。

侯方域,戲劇《桃花扇》主人公,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明朝滅亡後,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後參加科舉。積極爲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爲清兵滅掉榆園軍起義立下奇功。他的紅粉知己、青樓奇女子李香君眼巴巴望着夫君反清復明,但卻等來了剃髮易服的才子,於是悲憤自殺,青樓氣節再次汗顏了清流。

從後東林黨及復社人的舉動,可以看出當時很多誇誇其談文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心底的節操早已片瓦無存。從“水至清則無魚",到"人至賤者則無敵”,東林黨人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相徑庭的異變?

後人在分析後東林士大夫變節原因時,大多認爲是他們本來如此,是專擅議論的僞道學,其實不然。

我的論斷是:劫後餘生。

和前輩錢謙益的演變一樣,經歷了魏忠賢浩劫和崇禎皇帝的反覆折騰,他們傷到心裏了,原有的信仰破產了。現實及父輩遭到的打擊令後生們夢醒——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一切都是謊言。國家是皇帝和他的奴才們的。他們的家業與我們無關。

夢醒後的士人,誰還會爲了與自己不相干的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於是人心渙散,各思前程是爲必然。那些滿口大義的後東林黨人,在大順軍和八旗軍屠刀下,便大多是“脫下舊服換新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