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本文已影響2.42W人 

  秦始皇手下四大猛將盤點:

1、大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爲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爲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爲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爲子孫置業。”始皇大笑。

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爲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爲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爲多,名施於後世。

2、被譽爲“中華第一勇士”威震匈奴千里的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着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着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爲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爲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爲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着更艱鉅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裏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第2張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裏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裏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徵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裏。 蒙恬並沒有辜負衆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爲秦帝國最爲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爲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爲主的。

《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爲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爲弩事實上是代表着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峯,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薰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爲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爲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爲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爲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爲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爲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也吞藥自殺。

3、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第3張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參見秦滅魏之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參見秦滅燕之戰)。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參見秦滅齊之戰),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爲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4、白起:常勝將軍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盪,羣雄爭霸不休,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將領脫穎而出。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爲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小時候,白起就經常聽他父親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長大以後,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薰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有軍事天份,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逐漸精通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爲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初步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大驚。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爲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表面上聯合,實際上各懷心思,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派精兵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死屍遍野,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戰鬥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

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爲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爲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佔了中原重鎮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同時宛還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昭王派馬錯佔領了韓國另一鍊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被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爲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畏於秦的強大攻勢,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籌商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裏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裏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雄心,加速了秦國向外擴張。

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第4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魏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爲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改變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震捍鄰國,東方的齊國在齊暖王統治下也大力發展,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暖王又挑起戰端,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暖王,在屢屢勝利下,雄心大增,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爲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臺,由他來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責他而被綁到街市上斬首。陳舉規勸他,齊暖王又把他綁到臨淄(齊國都城)東門處決。齊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齊國民怨沸騰。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爲機會來了,日夜加強戰備,準備伐齊。燕昭王向樂毅諮詢伐齊的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地廣人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聯絡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理由,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嗎。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更容易,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暖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出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暖王急忙調兵遣將,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戰就下令退兵,隻身逃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餘部,繼續與聯軍作戰,於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無可挽回,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佔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迅速佔領了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秦國將進攻的矛頭改變。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鬥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爲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爲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後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後,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着力對抗楚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