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本文已影響1.02W人 

能得一方,固然是自己的聰明。但僅憑這,夠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史上性格最複雜人物之的曹操手下也是謀士如雲。更有前五大謀士和後三大謀士之分。

NO1、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前五大謀士之郭嘉: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爲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爲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祕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郭嘉21歲的時候,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頗爲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纔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纔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爲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屢獻奇謀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劉備爲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爲:“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爲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爲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爲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爲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爲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動畫版《三國演義》中的郭嘉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於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大放異彩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爲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爲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爲自己留條後路。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2張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衆,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爲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衆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爲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爲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郭嘉被封爲洧陽亭侯。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英年早逝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

郭嘉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衆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着,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3張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爲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着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爲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君臣相知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瞭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操營帳裏,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爲,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裏,“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羣,曾因郭嘉行爲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羣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裏爲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

NO2、前五大謀士之荀彧(yù):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謀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十年,後人敬稱他爲“荀令君”。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爲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爲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爲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爲侍中、尚書令。

其實如果熟讀三國就會發現,真正的曹營決策者是王佐之才荀彧,雖然他不常常在第一線出現,但曹操早期的大動向都是他策劃的,如剿黃巾壯聲威,挾天子令諸侯等等決定曹營動向的大策略。他一直鎮守後方,爲曹操前方作戰定下一個良好的戰略策源基礎。曹操的幾場戰役的主要策劃者就是他。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4張

人們都說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就像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一樣,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一下的。就是關於謀士的這個定義,歷史上的那些謀士一般的說,他們的職業道德就是爲他們的主人、君主服務,君主要做什麼,他來出謀劃策,這是一般意義上的謀士。就像現在的律師一樣,律師幹什麼的?爲當事人服務,當事人要打官司,我幫你打贏,這是我做律師的職業道德,至於你這個官司是誰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師替黑社會辯護嘛,也有這樣的律師,作爲律師來說它作爲一種職業來說也無可指責,要講清楚,無可指責。謀士,他爲他的君主出謀劃策,不管這個君主做好事、做壞事他都出謀劃策,就他職業而言也無可指責。但是在謀士和律師當中有一些人,極少數的一些人,他們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線的。在劉備那邊就是諸葛亮,在曹操這邊就是荀彧,他們兩個人是高於一般謀士之上的,由理想的人。

我們看荀彧當時給曹操提出的三大綱領: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這三大綱領強調的是什麼呢?強調的都是必須堅守道德和正義,都強調這個。所以荀彧的三大綱領它不是策略,不是謀略,是理想,是綱領,說到底就是要維護漢室,維護大漢王朝。而且荀彧對曹操寄予厚望,他認爲曹操有這個能力。曹操也有這個理想,因爲董卓之亂的時候是曹操首倡義兵,關東聯軍的時候只有曹操和孫堅去打董卓,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亂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着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着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到了他決心要封魏公、建魏國的時候,政治上極爲敏感的荀彧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爲這個時候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因爲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個獨立公國,這個獨立公國和大漢王朝的關係將是國與國的關係,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了,它是國與國的關係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與皇帝的關係。當然這裏頭還有一點微妙的地方,就是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宗主國,這個魏公國是這個宗主國冊封的邦國,但是和郡縣與中央的關係大不一樣了。這個搞來搞去搞得不好它就會發生變化,因爲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個空架子,什麼都沒有,曹操舉手之勞就能把大漢王朝滅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這樣一種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他就面臨着自己命運和道路的選擇,怎麼辦?但是無可選擇。他怎麼呢?他現在發現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誰是?劉備是?就算劉備是,他能投奔劉備嗎?他這個時候還能投奔劉備嗎?不能。那麼跟着曹操繼續幹,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願望的對立面,他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對。他現在是不能幫曹操也不能不幫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稱之爲進退失據,而且只有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可以想象到荀彧這個時候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因爲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比理想的破滅更讓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憂鬱而死,還是服毒自殺,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懷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殺的。很可能曹操是送來了這個空的食盒,因爲曹操是喜歡做這種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個盒子給荀彧,打開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於說你死,也可以理解爲別說話,閉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說話,飯還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是如果荀彧拿到這個食盒他馬上是選擇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來告訴曹操:我絕不能贊成你這做下去!就是表明這樣一個態度。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5張

所以我覺得曹操終其一生最後沒有稱皇帝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雙憂鬱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靈在看着他呢,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義的力量。所以我覺得荀彧如果是我們當代人的話,他臨死之前也許會對曹操唱一首歌:“千萬裏我追尋着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他確確實實是千萬裏在追尋着曹操,他二十多歲就來到曹操身邊,一直幹到五十歲,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過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後兩個人翻臉的時候,那個心也是夠狠的。但是荀彧沒有辦法,他沒有別的選擇,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爲在朝廷內部和朝廷外面,主張維護漢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擁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贊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國,甚至後來主張他當皇帝的;屬於曹操陣營和曹操關係非常好,又反對曹操這樣做的就他一個,所以他下面的那個歌應該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來註定要獨行,熱情早已被你耗盡”,雖然在夢裏,曹操曾經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卻只能一遍一遍地問自己:“你到底好在哪裏?好在哪裏?”他只能一遍遍地問,你到底好在哪裏?我爲什麼要追隨你?

荀彧當然沒有問,荀彧問了曹操也不會回答,因爲曹操和荀彧一樣,也是進退兩難,而且曹操比荀彧更難。爲什麼?因爲荀彧是一個人,當他的理想破滅以後他可以選擇比方說自殺,他甚至也可以選擇歸隱,他可以退出這個政治鬥爭。而曹操這個時候已經代表着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就算他曹操本人想退,其他人也不會答應他退,所以曹操同樣是沒有退路的。更何況曹操此刻已經走火入魔,鬼迷心竅,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這個魔鬼是什麼呢?就是不受限制、不受監督、不受制約的最高權力,爲了獲得和保有這個最高權力,曹操只能硬着頭皮在血染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所以荀彧選擇了死,曹操選擇了殺。

NO3、前五大謀士之賈詡

賈詡:魏太尉。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先從董卓,後又成爲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二敗了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操佔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爲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在曹操立繼位人問題上賈詡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後稱帝封其官爲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爲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

賈詡原爲董卓部下。董卓滅亡後,賈詡爲求自保,建議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後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後勸張繡投降於曹操,成爲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爲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後,賈詡升任太尉,數年後病逝。賈詡極有智慧,擅於自保,是當時公認的智謀之士。

賈詡(147—224年),宇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謀士。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爲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爲氐人所抓。賈詡對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 賈詡傳》)。當時太尉段熲,因爲久爲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鹹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6張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爲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爲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誅殺,牛輔也死,衆人恐懼。人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爲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爲,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爲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爲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爲衆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爲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之衆。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爲揚武將軍、郭汜爲揚烈將軍、樊稠爲中郎將。李催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爲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後賈詡爲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爲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爲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於是拜賈詡爲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爲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佔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爲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後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告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爲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後,心中不能自安。

南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爲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繡處,張繡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爲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繡。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7張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佔據安衆(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繡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後,張繡問賈詡:“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大爲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張繡準備同意,賈詡於繡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繡驚懼地說:“何至於此!”並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繡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爲仇,從之如何?” 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衆從之,必不以我爲重。曹公衆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從其言,於十一月率衆歸順曹操。

張繡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避免了兩面作戰,所以曹操聞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爲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繡爲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繡之女爲妻。

時冀州尚爲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後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曰善。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裏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衆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爲太中大夫。

NO4、前五大謀士之荀攸

外愚內智:大才荀攸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爲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爲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後,荀攸纔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徵爲汝南太守,後又拜爲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爲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爲,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8張

在曹操的衆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爲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爲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拼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裏。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爲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戰拉開序幕,這是決定曹操一生命運的戰役。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爲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他認爲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僞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衆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爲何要退呢?芽”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

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爲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佈迷惑袁紹的消息。

袁軍聽到消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袁紹信以爲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衝向袁紹營寨。

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捨。袁紹爲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曹操解白馬之圍的分而治之的戰略的再次運用。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9張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鬥的意志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

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沖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白門樓。

對於這次戰鬥,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讚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爲了私利相互爭鬥。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到了黎陽。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劉表,正在這時,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爲爭奪冀州發生內訌。

爲了打敗自己的弟弟,袁譚派人到曹操軍中請求歸降,要求曹操幫助自己。曹操請謀士大臣商議,大多數人認爲應當先討平劉表,認爲劉表強大,而袁譚、袁尚不僅不團結,相互之間爭鬥不息,而且沒有智計也沒有得力的將領、謀士輔佐,是不足爲慮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劉表父子如同豬狗一樣,只是看門守家而已,並沒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正當天下混亂、大有作爲的年頭,他怎麼會守在江、漢之間穩坐不動呢?芽袁紹曾佔據四州地盤,擁有精兵數十萬,基礎十分雄厚,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贏得了人心,現在他們兄弟相爭,正是我們滅掉他們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接受袁譚的投降,使他感到無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講和,到那時,他們倆人和睦相處,子承父業,那麼天下的苦難就不可能平息了。如今他們兄弟相殘、勢不兩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併,形成的力量就強大多了,會不易對付。應該趁他們內部戰亂的時候攻擊他們,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機啊!”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真是茅塞頓開,採納了他的意見!答應了袁譚的要求,出兵打敗了袁尚。

袁尚被消滅以後,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譚立即反叛曹操,這樣一來,他就勢單力孤了。荀攸隨從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殺死。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三國時代,羣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爲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剷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爲第一號謀臣,因爲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芽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10張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芽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闢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徵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爲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謀略家好像都是白臉的曹操。實際上,歷史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聖”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纔會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

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絕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清末的曾國藩深通文韜武略,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處,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成爲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他反覆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曹操把自己的大兒子曹丕託付荀攸時,就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

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牀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在中國歷史上像荀攸這樣善始善終的高官不是很多。

NO5、前五大謀士之程昱

三國時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衆抗擊黃巾。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徵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爲東平相,屯於範縣。昱常爲曹操出謀獻策,漢獻帝定都許昌後,以程昱爲尚書,後又爲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後文帝踐阼,程昱爲圲尉,進封安卲侯。黃初元年逝世,壽八十,曹丕亦爲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

程昱 ( cheng yu ) (140—220年),字仲德,東郡東阿(今山東陽谷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謀士,曹操部將,原名程立,爲曹操軍中少有的智將,身高八尺三吋。長有一把又長又美的鬍子,黃巾作亂時,曾設計使東阿城得以保存。 曹操爲兗州牧時闢程昱爲壽張令。操徵徐州時, 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兗州,陳宮張邈呂布等謀奪取徐州,程昱與荀彧等死保東阿、鄄城、範縣三城、等待曹操的援軍回來。曹操乃表昱爲東平相,屯範縣。曹操與呂布戰不利,袁紹派人勸曹操把家人遷到鄴城,欲與之聯合。曹操有意答應,程昱勸而止之。後來曹操在兗州安定後,時獻帝回到洛陽,程昱和荀彧等勸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操任命程昱爲尚書,令其統管兗州軍事。劉備來投靠曹操時,程昱勸曹操殺之,而操沒有采納。後操派劉備出兵截擊袁術,程昱與郭嘉等說曹操追劉備回來,因劉備必定會叛變。曹操於是派人去追,但沒有追到。劉備到徐州就斬徐州刺史車胄背叛。不久操任命程昱爲振威將軍,袁紹南侵時,程昱只領七百士兵守鄴城,曹操欲給他增兵二千,程昱不接受,說若果不增兵,袁紹必輕視而不會攻打。反而增兵會引紹攻打,必定等攻下,袁紹果然沒有攻打,曹操於是說:「程昱之膽,過於賁、育。」官渡之戰後,程昱收編了山澤中的亡兵之徒,得到幾千精兵,助曹操攻打袁譚、袁尚。平定北方。赤壁之戰,隨曹操出陣。黃蓋的詐降糧船前來時,程昱從來船的速度叛斷黃蓋的並非糧船,從而識破其詐降。曹操於是派人阻止來船,但不成功,結果曹操的戰船被火燒着。大敗而逃。程昱個性剛烈,常與人意見相佐。有人告其謀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爲優厚,曹操任魏王時,任程昱爲衛尉,曹丕時再晉封爲安鄉侯,不久去世,追贈爲車騎將軍。演義中程昱曾獻計「十面埋伏」,大敗袁紹於倉亭。後來徐庶任劉備軍師時,程昱便用計賺徐庶母親入許,再騙得其筆跡,僞寫家書一封騙徐庶轉投曹操。結果徐母因羞見其子而自殺,徐庶於是發誓不爲曹操設任何計策。

史載程昱“長八尺三寸,美鬚髯”(《三國志·魏書·程昱傳》)。黃巾起義時,縣丞王度響應黃巾起義,燒糧庫,結果縣令因害怕越城而逃。百姓也扶老攜幼東奔渠丘山。程昱則派人監視王度行蹤,使王度得空城卻不能守。然後出城西屯,對城中大氏薛房等說:“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勢可知。此不過欲虜掠財物,非有堅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穀米,今若還求令,共堅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薛房等同意,但百姓卻不同意,說:“賊在西,但有東耳。”程昱對薛房等說:“愚民不可計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程昱於是暗中派數騎在東山上舉起旗幟,讓薛房等看見,並大呼“賊已至”,然後下山奔走入城。百姓見後,立即奔走相隨。程昱被衆人推舉爲縣令,與百姓共同守城。王度等來攻城,不能克,準備撤退。程昱乘機率百姓出城猛攻,大敗王度,東阿由此得以保全。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11張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請程昱爲輔,但是程昱不肯。當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袁紹將家眷安置在劉岱那裏,而公孫瓚也派從事範方率騎兵幫助劉岱。後袁紹與公孫瓚的關係出現了裂縫,公孫瓚擊敗袁紹,並派人去催劉岱把袁紹的家眷交給他,和袁紹決裂。範方還威脅道:“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爲此連日猶豫不決。別駕王彧對劉岱說:“程昱有謀,能斷大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便召見程昱,請程昱爲他出計。程昱說:“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說也。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爲紹所禽。夫趣一朝之權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從其計,拒絕了範方。範方率騎兵而歸,結果還沒到,公孫瓚就大爲袁紹所破。劉岱爲此表奏程昱爲騎都尉,程昱以有病爲由給推辭了。劉岱後來被黃巾軍所殺。

曹操到兗州後,便招程昱,程昱答應了。臨走時,東阿縣的人很不理解,問:“何前後之相背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程昱笑而不答。曹操與其相談,很高興,便讓程昱爲壽張縣令。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陶謙,派程昱與荀彧留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州治所)。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各縣均響應,唯鄄城、範、東阿三地不動。當時呂布軍投降的人說陳宮欲率軍去攻東阿,使氾嶷取範。百百姓聞後,大爲恐慌。荀彧認爲應當穩定民心,便對程昱曰:“今兗州反,唯有此三城。宮等以重兵臨之,非有以深結其心,三城必動。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於是程昱回東阿。

路過範時,程昱對縣令靳允說:“聞呂布執君母弟妻子,孝子誠不可爲心?今天下大亂,英雄並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似能有爲,然以君觀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衆,終必無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範,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也。孰與違忠從惡而母於俱亡乎?唯君詳慮之!”靳允流着淚說:“不敢有二心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時氾嶷已至,靳允與其相見,派伏兵將其殺死。程昱又派騎兵將倉亭渡口的橋樑折了,使陳宮無法渡河。程昱至東阿,東阿縣令棗祗已率百姓堅守城池。兗州從事薛悌又與程昱相謀,保全了三城。

曹操回軍後,對程昱大加讚賞,執其手說:“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並表程昱爲東平相,駐範。

同年八月,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作戰不利。時蝗災起,二人各自而歸。十月,曹操至東阿,袁紹派人慾與曹操聯合,將曹操遷居至鄴,想伺機吞併曹操。曹操新失兗州,而且軍糧將盡,有意答應。這時程昱趕到,便問:“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曹操曰是,程昱說:“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爲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爲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於是放棄此念。

建安元年(196年),隨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昌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唯荀彧、程昱堅持同意。荀彧還以古事爲例勸說曹操,曹操終於奉迎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爲大將軍、武平侯,程昱也封爲尚書。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併爲其此後統一戰爭(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因兗州尚未安撫,曹操又以程昱爲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兗州事。

同年,劉備爲呂布所敗,失徐州,來歸曹操。程昱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終不爲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未聽其言,並給劉備增兵增糧,派其至小沛,收集散兵以對付呂布。

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爲傀儡。建安四年(199年),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掉曹操。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程昱與郭嘉說:“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後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後袁術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病死,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乘曹操部署對袁紹作戰之時,襲斬徐州(治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刺史車胄,又擊敗曹操派去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軍,據有徐州、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等地,背叛曹操,響應袁紹。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12張

不久,程昱升爲振威將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黎陽,將率軍南渡與曹操決戰。時程昱只有700士兵守鄄城,曹操聞後,派人告訴程昱,想給他增兵2000。程昱不肯,說:“袁紹擁十萬衆,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願公無疑”(《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從之。後袁紹聞鄄城兵少,果然未去攻打。曹操對程昱膽略、智慧大爲讚賞,對賈詡說:“程昱之膽,過於賁、育”(《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袁紹死後,程昱又收集亡命之徒數千與曹操會於黎陽,破袁譚、袁尚,被封爲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逃奔孫權。當時曹軍都認爲孫權會殺劉備,唯程昱認爲:“孫權新在位,未爲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孫權果然與劉備合兵,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

曹操統一北方後,撫程昱背而說:“兗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爲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參見渭南之戰)。曹操親率大軍出征,留程昱輔佐曹丕。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河間人田銀、蘇伯煽動幽州、冀州的民衆起事,引起州郡震恐。曹丕派遣將軍賈信率軍前往討伐。賈信殲滅了田銀、蘇伯的大部力量,還有1000餘人被包圍,請求投降。按照曹操親自訂立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令,將被全部處斬。程昱建議說:“誅降者,謂在擾攘之時,天下雲起,故圍而後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開其利路,使不至於圍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賊,殺之無所威懼,非前日誅降之意。臣以爲不可誅也;縱誅之,宜先啓聞。”衆人說:“軍事有專,無請。”曹丕對程昱說:“君有所不盡邪?”程昱說:“凡專命者,謂有臨時之急,呼吸之間者耳。今此賊制在賈信之手,無朝夕之變。故老臣不願將軍行之也”(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丕同意,報請曹操處理,曹操果然赦免了這批人的死罪。曹操回軍後,對程昱說:“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後程昱對宗人說:“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於是自表歸兵,從此閉門不出。

程昱性格剛戾,常與人意見相佐。有人告其謀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爲優厚。曹丕稱帝后,程昱爲衛尉進封安鄉侯,增邑三百戶,前後共計八百戶。封幼子程延及孫程曉爲列侯。當準備封其爲爲三公時,程昱不幸去世。曹丕爲之流淚,追贈程昱爲車騎將軍,諡肅侯,子程武嗣。

NO6、後三大謀士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世稱號冢虎、管兵伐,有臥龍鳳雛幼麒冢虎一說。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魏大都督,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爲晉宣帝。

一、軍事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無功而退兵。實因司馬懿是個強敵。曹操曾經在關羽軍事打擊下,惶惶欲遷國都。司馬懿不但阻止這一行動,還建議曹操致書孫權,趁虛抄關羽後路,致關羽敗走麥城。而諸葛亮作爲蜀國軍事的總指揮,在關羽之敗中難道沒有責任嗎?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二、內政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爲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

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爲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物要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曹操手下八大前後謀士排行:誰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第13張

三、用人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諸葛亮後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後來,魏延造反,其原因與長久不被任用無關嗎?這些不能不說是諸葛亮一生的缺憾。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對蜀吳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

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

結論: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國人論人重在品德,諸葛亮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給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他被後世樹爲智慧的象徵,不爲過;被後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對人進行評價、對比,還應排除感情因素,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

司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後被曹操闢爲爲文學掾。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爲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羣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後,司馬懿節節高升,開始掌握重權。曹睿繼位後,司馬懿坐鎮宛城,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防禦諸葛亮北伐。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後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爲晉朝皇帝。

司馬懿早年任文學掾,後任主簿,是曹操帳下謀士之一,但並不出名。後來司馬懿協助曹丕代漢,出謀五路伐蜀,開始嶄露頭角,在曹丕病逝前成爲顧命大臣。曹睿繼位後,司馬懿主動請命去防禦魏國西部,後因蜀國馬謖的反間計一度被廢,但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強攻,魏國不得不再次啓用司馬懿。司馬懿多次敗於諸葛亮,於是採用閉門不戰的策略防守,直至諸葛亮病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於是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導致晉朝代魏的發生。司馬懿被後代追封爲晉朝皇帝。

NO7、後三大謀士之劉曄

膽識過人

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劉普)的僕人有誣害人的秉性,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劉渙)長大後能除去此人。”

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汝南許劭善於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二十多歲時,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願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揚州當地有鄭寶、張多、許乾等人擁兵自重,其中以鄭寶最爲驍勇果斷,才能和力氣都很突出,爲當地人所忌憚。當時鄭寶想擄略百姓渡過長江到江南地區,看中了劉曄是當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強逼他倡導這個計謀。劉曄知道後很害怕,但都沒有被鄭寶找到。此時曹操派使者到揚州,劉曄去見使者,論及當前時勢,並請使者在他那裏停留數日。鄭寶於是帶數百人帶着牛和酒迎接使者,並等待劉曄。劉曄則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衆,自己則與鄭寶在內宴飲,並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原來不好酒,並且很留意他們,令那人不敢下手。劉曄於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並斬他的頭下來,向他的部衆恐嚇:“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部衆見此都很震驚和害怕,跑回營舍。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千,劉曄爲防他們作亂,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最終衆人叩頭迎納劉曄。劉曄入營後安撫羣衆,令衆人歸服,更推舉劉曄爲新首領。但劉曄見漢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擁兵,與是將那些部曲都委託給廬江太守劉勳。

料事如神

劉勳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勳代爲攻打上繚城。劉勳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勳詢問,劉曄則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但劉勳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時從後乘虛襲擊劉勳,劉勳失敗後,於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投奔曹操,劉曄亦跟隨。

後來,曹操到壽春,當時山賊陳策在廬江聚衆數萬人,並據險而守。曹操曾派偏將試圖消滅但不果。曹操於是詢問羣下問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認爲山賊據險而守,難以攻克,而且無足輕重,不應徵伐;但劉曄認爲其實是偏將資歷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賊仍敢對抗,而當時局勢已經大致穩定,應該先懸賞勸降,再用軍事實力進逼,那山賊就會自己潰敗。曹操同意,並派猛將在前,大軍在後,最終如同劉曄所預測般平定陳策。戰後曹操闢劉曄爲司空倉曹掾。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任用劉曄爲主簿。當時張魯弟弟張衛領兵堅守,曹操攻陽平山上各個屯寨,但山勢險峻難登,難以攻克;而且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曹操於是打算撤軍,命令夏侯惇和許褚呼叫山上的軍隊撤退。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裏誤闖張衛別營,營中士兵大驚四散,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爲可以取勝,勸夏侯惇等不要退軍。夏侯惇見後相信,於是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投降,曹操得漢中。劉曄及後即勸曹操進攻劉備新佔的蜀地,認爲攻佔漢中後令蜀人震驚,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否則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但曹操不聽。七日後,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於是再問劉曄現在可否進攻,劉曄卻說蜀人人心已經較爲安定,不能進擊。曹操最終回師。及後任行軍長史,兼領軍隊。

籌謀畫策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爲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爲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爲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爲劉備和關羽情如父子,一定會爲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爲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爲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

公元224年(黃初五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爲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爲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唯有撤退。

精於知人

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卿相以下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公元220年(延安元年),劉備將領孟達率衆投降,曹丕對孟達甚爲器重,任命他爲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當時的人都稱他有“樂毅之量”。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都說他們必定會叛變。最終魏諷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公元227年(太和元年)與諸葛亮通信,意圖叛亂。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劉曄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次年,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自立爲遼東太守﹕劉曄認爲公孫氏佔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但最終都沒有被接納,公孫淵亦與於公元237年(景初元年)叛魏。

揣摩上意

劉曄得到明帝寵信親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叡說可以;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因爲劉曄的膽識,說時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沒有懷疑。當時中領軍楊暨被明帝寵信,亦敬重劉曄,他是最爲反對曹叡伐蜀的大臣,劉曄與楊暨見面時亦有向他說不可攻伐的理由,楊暨於是以爲劉曄一定會支持自己。到後來楊暨再和明帝討論攻伐蜀漢之事,楊暨懇切地進諫反對;明帝指責他是儒生出身,不通軍事,楊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對伐蜀,亦是重臣的劉曄去勸告明帝,但明帝卻一直聽劉曄說可以攻伐,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但召見時劉曄卻不發一言。後來劉曄再私下見明帝,劉曄指責明帝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明帝要來攻的情報;明帝更是感謝劉曄。後見楊暨又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楊暨亦感謝他。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奉迎這兩方面,甚爲厭惡,於是嚮明帝告發,更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特地以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樣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劉曄他是揣摩上意了。後來明帝一試,果然如此,更因始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在公元232年(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諡景侯。

NO8、後三大謀士之戲志才

戲志才:戲志才,潁川人,被荀彧推薦成爲曹操的謀士,不幸早卒,沒有留下詳細的記載。他死後,曹操詢問荀彧誰可代替他,於是荀彧推薦了郭嘉。

戲志纔在《三國演義》中並未提及,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略有記載。

“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操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羣、杜襲、司馬懿、戲志纔等,皆稱其舉。”《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荀彧別傳》

關於他的名字:從漢末三國士族的交際原則來看,荀彧與其深交,由此推斷他很可能是寒門士子,因爲士族是不宵與貧民相交的。另因兩個字的名在當時屬賤名,一般情況只有賤民纔會用兩個字的名,所以很可能其名不詳,而“志才”是其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