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殺母"爲何會加重了外戚干政呢?

本文已影響2.1W人 

從王朝建國開始,開國君主們似乎都在絞盡腦汁地想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避免後宮專權,外戚干政?要是因爲我的失誤,王朝出了個武則天怎麼辦?

儘管皇帝們從制度上事無鉅細,費盡心機的試圖堵死女性參與政務的任何可能性,但女性們總能從中找出缺口並冠冕堂皇的干預朝政。盤點中國歷史,“鳳在上,龍在下”的情況並不少見,唐朝有武則天、太平公主,宋朝劉太后把持朝政長達十一年,明朝時張居正離不開李太后的支持,滿清也有孝莊太后和慈禧,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皇帝開始鋌而走險,他們用一些殘忍、變態的制度來徹底消除女性參與政治的可能。

漢武帝就爲後世的皇帝們提供了一個參考答案:既然怕後宮干政,那就乾脆立子殺母唄!所謂立子殺母,其實就是立誰爲太子就先殺了他的母親。武帝晚年江充作亂,太子劉據被逼自殺,武帝培養的繼承人就這麼打了水漂,再環顧其他兒子也多半是些吃喝嫖賭不成氣候的貨色,武帝屬意立愛子劉弗陵爲太子,但在此之前,老皇帝隨便找了個藉口將劉弗陵的母親、自己寵愛無比的鉤弋夫人給賜死了,劉弗陵雖然幸運成爲大漢帝國的下一任君主,但母子從此天人永隔。

"立子殺母"爲何會加重了外戚干政呢?

(鉤弋夫人)

其實武帝這麼做也有苦衷,畢竟大漢已經出了個呂后,要不是周勃、陳平這些大臣力挽狂瀾,說不定大漢就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武帝自己早年也在竇太后的干涉下戰戰兢兢,竇太后尚黃老之說,漢武帝則獨尊儒術,祖孫對治國有了很大分歧,老太太還逼着自己殺死了重用的兩個大臣趙綰、王臧,有這些壞榜樣在前,弗林年幼,鉤弋必定臨朝攝政,誰知道這個女人會不會效仿前輩再來個外戚竊國?

所以儘管朝廷一個勁兒強調:我朝以孝治天下,漢武帝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爲了江山的平穩,子孫順利接班,老皇帝還是殺死了鉤弋夫人,而面對大臣們的質疑漢武帝振振有詞:“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主少母壯,就算這個女人給我戴幾頂綠帽子,你們這些大臣還能管太后?

(封建王朝大力宣傳孝道)

但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政策並沒有作爲制度傳承下去,一方面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和長子繼承優先權,像武帝這種晚年喪子畢竟是少數,等到老皇帝嗝屁,太子年紀也一大把,自然不用擔心後宮干政,而另一方面,立子殺母實在有悖人倫,自從武帝推崇儒術以後,“孝道”便成了中國人爲人處世的準則,立子殺母毫無疑問和朝廷所宣傳、倡導的光輝形象相違背,這頭你苦口婆心向百姓們宣揚孝順,轉手就殺了自己的妻子,未來太子的老媽,這不是打自己的臉麼?所以鉤弋夫人的死,只是個例。

但漢武帝可能想不到的是,晚年他迫於無奈發明的制度在幾百年後竟然被某個朝代奉爲圭臬和傳國之策,徹底讓後宮女人們“母憑子貴”的夢想化爲泡影,爲皇帝生下兒子不再代表着榮耀和富貴,而代表着恐怖的死亡。

這個奇葩的王朝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將“立子殺母”作爲國策的北魏王朝)

北魏後宮有兩個很奇葩的制度,第一個就是要想當皇后必須親手去鑄造一個金人,咱們也不明白爲什麼北魏的皇帝想要嬌滴滴,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們去冶金打鐵造金人,但拓跋氏的男人們固執地相信,只有金人鑄造成功才代表着上天接受了你當皇后的訴求,才能獲得上天的保佑,所以咱們翻開北魏的史書,關於皇后清一色的都記載着“令後鑄金人,成,乃立之”,如果鑄造金人不成功,就算你身份再尊貴,性格再賢淑,皇帝再怎麼喜歡你都沒門,就算是你的服飾、排場和皇后相似,但也終究不是皇后。

第二個制度便是“立子殺母”了,縱觀整個北魏史其實就是一部太子失媽史,只要你被立爲太子,不好意思,生母馬上要被殺死。

那麼問題就來了,鑄造金人還勉強能用信仰解釋,那爲什麼要殺太子的母親呢?

很簡單,爲了漢化。

看到這很多讀者朋友們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漢人最是講究孝順,哪有殺太子老孃的道理?你這漢化都漢到哪去了?

北魏的開國君主拓跋珪也是一肚子苦水,拓跋珪是鮮卑人,換句話來說,是草原上的少數民族,此時的北魏與其說是一個王朝,倒不如說是個大部落,帝國由許許多多的部落聯盟組成,每個部落的酋長都有一定的權力,類似於現在的董事會,拓跋珪不過是大家選出來當的董事長而已,雖然最有話語權,力量最大,但拓跋珪依然在害怕,要是你們哪天看我不順眼了,大家聯合在一起把我趕下臺怎麼辦?

爲了保證拓跋家的江山千秋萬代,走中原王朝“大一統”和“高度集權”的路子不可避免,想要高度集權,那就得漢化。

(在拓跋珪的領導下,北魏從上至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拓跋珪是個狠人,在他的統治下北魏在漢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他遷都平城,效仿漢人營造宮殿,建立宗廟,祭祀天地,又設置百官,命令朝野皆束髮加帽,他還強制解散各部落組織,讓牧民們不再向首領們效忠轉而成爲帝國的百姓。

不管是制度還是習俗都是拓跋珪改革的重點,爲了改變鮮卑人的信仰,皇帝甚至還信奉起了佛教和道教,在首都建立了許多道觀、佛寺,也許改的不倫不類,似是而非,但拓跋珪無所顧忌,北魏的改革,不但急速彪悍,而且殘忍,面對親信族人們的反對拓跋珪就一句話:不認同我的人都去死!

"立子殺母"爲何會加重了外戚干政呢? 第2張

(拓跋珪的兄弟拓跋儀、拓跋遵都被皇帝下令自殺)

在血腥的屠殺下,董事長制度被打破,北魏成了拓跋珪的一言堂,大臣們被搞定了,拓跋珪接着準備收拾自己的兄弟和老婆們。

草原上講究個“兄終弟及”,哥哥要是死了,弟弟也有繼承帝位的資格,但拓跋珪並不希望兄弟們來分一杯羹,他要這個帝位只在自己和兒孫們手中傳承,一代一代傳到千秋萬代以後,拓跋珪沒有親兄弟,但堂兄弟卻個個都是人才,這就比較礙眼了,對於這些威脅拓跋珪從不手軟,紛紛送了兄弟們去見閻王爺。

兄弟們殺了個乾淨,威脅暫時解除,拓跋珪又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妃嬪們。殺兄弟還好解釋,殺自己的女人又是爲了啥?答案也是爲了保證自己的權勢,如果自己再不採取措施,估計以後就真的要出個女皇帝了!大唐民風開放,所以武則天繼位也沒啥輿論壓力,而鮮卑民族更是尊崇女性,鮮卑人們講究“先母而後父”、“怒則殺其父兄而終不害母”,所以對皇帝來說,母親和妻子不但有着極高的社會地位,其勢力往往還不小,在家中也有着極強的話語權。這情況往好了說能夠成爲皇帝的有力後盾,拓跋珪能夠登上帝位,母親賀蘭太后和她的族人們功不可沒,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是她們哪天看我不順眼要把我給換了怎麼辦?按照鮮卑人的尿性,女人親自上場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爲了保證皇室的安全,皇帝的集權,必須要消除其影響,拓跋珪的解決辦法很是簡單粗暴:殺掉太子的母親,這樣就能徹底斷絕外戚們干政的野心,將妻族的威脅降到最低。

但是真能如此麼?

太子母親劉貴人成了”立子殺母“這項荒唐制度的第一個受害者,她和拓跋珪感情頗爲深厚,拓跋珪還是硬起心腸賜死了劉氏,太子拓跋嗣人性未泯,母親無辜被殺他悲痛的“哀泣不能自勝”,拓跋珪跑去安慰兒子,還振振有詞地對太子解釋殺他母親的原因:“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人爲亂。汝當續統,故吾遠同漢武,爲長久之計”,

雖然殺了你媽,但這都是你老子我的一片苦心啊!拓跋嗣表示???仍然哭泣不休,哭的拓跋珪不耐煩了,給臉不要臉?要麼換思想,要麼老子就換人了!眼看太子對自己的制度不認同,拓跋珪起了殺心,拓跋嗣爲了保命逃出宮外。

你不幹有的是任想幹,於是拓跋珪打算立次子拓跋紹爲太子,當了太子,老媽自然要犧牲一下,於是拓跋紹的母親賀蘭妃就成了下一個犧牲品,可拓跋紹是個孝子,想殺我媽,那我就先要你的命!於是拓跋紹趁着天黑闖進宮中一刀要了父親的命。拓跋珪可能想不到,他爲了子孫後代一生都在試圖破除草原部落上的聯盟選舉和兄終弟及,可最終卻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上。

更搞笑的是拓跋珪雖然死了,但臭名昭著的“立子殺母”制度竟然被拓跋嗣傳承了下來,經歷了喪母之痛的拓跋嗣終究成爲了他最討厭的那個人,許多年以後他逼着太子拓跋燾的母親杜貴嬪自殺,就算兒子抱着他的腿放聲痛哭,拓跋嗣仍然冷漠的拒絕了兒子的請求,而“立子殺母”這個荒唐殘忍的制度也成了北魏的國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彷彿開啓了潘多拉魔盒一般,北魏君主們悲慘的命運開始了,這個王朝享國不到一百五十年,十四任君主中竟然有九個死於謀殺,還有一個下落不明。

那麼它是否如拓跋珪所願,真的做到杜絕外戚干政呢?

很遺憾,似乎也沒有,北魏女主稱制、外戚專權的情況並不少見,太武帝拓跋燾的生母被逼死,他侍奉自己的保姆竇氏如同親媽一般,不但對竇氏一族加官進爵,甚至還封老太太爲皇太后;文明太后馮氏更是憑藉着“立子殺母”的漏洞獨攬大權長達幾十年,馮氏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她不受寵也沒有孩子,但她“殺其母,而養其子”(生孩子的妃嬪因爲這個制度被殺了,馮氏馬上將孩子抱來自己撫養,反而成了幕後的贏家)操縱朝政幾十年,馮氏一生廢黜一位皇帝(獻文帝),逼死了拓跋濬的貴妃李氏、拓跋弘之妻李氏和拓跋宏之妻林氏,除了沒有登基,馮氏這樣的行爲和武則天沒有絲毫差別,這個所謂的立子殺母非但沒能遏制外戚弄權,在某種程度上還起了反作用,原本是爲了消滅武則天,可發展到後來反而製造了一個武則天,真不知道拓跋珪地下有知會是個什麼表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