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爲何要立下“白馬之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本文已影響2.5W人 

從底層打拼成爲至尊的劉邦,其手中權力的含金量並不是很高。在打天下時他爲招攬人才曾經發布過一道詔書,希望天下賢士大夫能從我遊,語氣近乎於懇求。到了他曾孫劉徹時,就沒必要這麼低聲下氣了,直接以命令的口吻讓手下推薦引進人才。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漢天子已經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邦爲何要立下“白馬之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劉邦生前爲改變這種情況推出了著名的白馬之盟。這是個口頭邀約,而沒有行諸文字。很顯然,對劉邦來說,這不過是個權宜之計罷了,立下文書形成法律契約,等於是把手中的劍倒過來把劍柄給了對方,是萬萬不可的。

根據散見於史記漢書中的材料,白馬之盟的內容大約包括了三部分,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違反約定則天下共擊之。王侯功臣構成了劉邦江山的統治基礎,他可以將有野心的對其構成威脅的個別王爺如韓信等人除掉,但卻從來沒有對從龍元勳下毒手,這也是後世所津津樂道的的劉邦寬帶開國元勳。

非劉氏不王,確定了拱衛劉氏江山的諸侯王的權力,這也意味着把功臣階級徹底排除在諸侯王的範圍之外。非有功不侯,確定了功臣階級的權力,同時也意味着帝王不得以自己的意志給親戚寵臣隨意封侯,稀釋功臣享受的權益。功臣和王侯要保證對天子的忠誠,天子則不能憑藉至尊的身份在劃好的權力範圍之內隨意侵入。具體在實際的政治操作中,諸侯王分封到各地,在轄區內享受着土皇帝的權力。自上而下的政府則由功臣階級把持,皇帝不能過多染指。具體體現這一政治安排的莫過於蕭規曹隨中曹參了。曹參原本在外地當官,聽說蕭何去世,就整裝待發,準備回到長安繼任丞相。他爲什麼對自己能出任丞相這麼自信呢?因爲他是排名大漢朝第二的功臣,蕭何之後就屬於他了。果然,漢庭很快就下達了對他任命書。

但是君王的權力是有獨佔性和排他性的,他不可能永遠安於做一個只滿足於享有有限權力的虛君。到了漢景帝時,經過幾十年的權力更替,皇帝已經具備了足夠打破規矩的實力。尤其是在成功平定了七國之亂之後,使得景帝的威望空前高漲。

漢景帝先試探性的任命自己的兩個小舅子爲侯爺,不出所料遇到了丞相周亞夫的反對,他還言辭鑿鑿地當衆背誦白馬之盟非有功不侯的內容,讓景帝吃了個啞巴虧。但是景帝並沒有放棄嘗試從功臣階級手裏收回行政權的努力,很快他又找到了第二次機會。這次要給無功人員封侯的是五個從匈奴投降過來將領。景帝說封他們爲侯可以懷降遠人,但周亞夫堅持白馬盟約,還說如果給他們封侯的話從今以後教導臣子要守忠貞之節的思想工作就不好開展了。但這次景帝沒有讓步,即使最後周亞夫以辭官相威脅。

如果說景帝是成功打破了功臣階級對政府行政的壟斷權,那麼武帝則是把政府行政權完完全全掌握在了自己手裏。其標誌性事件就是公孫弘的入相封侯。漢朝自開國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是侯爵纔有資格成爲丞相,其實就是劉邦白馬之盟給功臣階級畫好的大餅,只不過這快餅是真實有效的。現在,公孫弘在成爲丞相前並沒有封侯,而是當上丞相才封的侯,這意味着爵位官職已經牢牢掌控在武帝手中,成爲他駕馭臣下的兩把利器,而曾經劉邦須臾不可離開的兩大支柱——功臣和諸侯王都已被強行趕下舞臺中央,成爲了過去式。

劉邦爲何要立下“白馬之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第2張

當然武帝獲得的勝利也只是暫時性的。隨着豪門望族和世家大族的興起,大漢舞臺上新一輪的權力博弈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這是武帝極其子孫後代窮其一生也無法消除的對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