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首諷刺詩,太經典流傳千古

本文已影響3.07W人 

在兩宋詞史上,李清照無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她卓然於諸大家之外,其作品集蘇軾的豪放、柳永的細膩、周邦彥的嚴謹於一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易安體”,竟可與南唐君主李煜並肩而立,被後人譽爲詞國中的“女皇帝”。有人疑惑,唐代也有許多女詩人,爲何就沒有產生像李清照這樣超一流的女作家呢?究其實質,這還要和詞的文體特徵有關。我們知道,宋詞具有濃厚的女性文學特徵,其柔婉低約的審美特徵和女性的羣體性格高度契合。因此,凡是詞寫得出色的,無不是模仿女性的口吻抒情達意。而且,寫詞之人越具有女性氣質,詞寫的就越好,如柳永、秦觀、晏幾道、張先等人。可是,他們畢竟是赳赳男子漢,寫起詞來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遺憾,終歸不如李清照更能表達女兒家的多愁善感。當然,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還和李清照獨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經歷以及因此形成的性格密切有關。

史料記載,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曾得到文學大家蘇軾的親自指導,其傳世名篇《洛陽名園記》很有縱橫家的磅礴氣勢。因此,南宋學者韓淲評李格非的文章是“自太史公之後,一人而已。”此雖爲過譽之言,但也可小窺李格非的文學修養。再說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她是仁宗朝的狀元、曾出使遼國並和遼人強硬交涉過領土糾紛的重臣王拱臣的孫女,因家風的緣故,也具有不錯的文學修養。顯而易見,這樣的家學淵源,足可給李清照提供濃厚的文學氛圍。是故,在雙親的啓發和誘導下,李清照對音樂、書法、繪畫、詩文都有過精深的研究。其實,和李清照一樣自年少便受家庭文學薰陶的士族女子還有很多,但李清照生活的寬鬆開明之家庭環境卻是她們不可比擬的。

李清照的一首諷刺詩,太經典流傳千古

前段述及,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弟子,蘇軾教育子弟的理念和程頤等理學家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不同,他主張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性情,儘量使個人的語言行爲乃至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因此,李格非從未用太多的規矩束縛李清照。在廣爲流傳的名詞《如夢令》中,李清照曾這麼描述過她的少女生活,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麼一位大家閨秀,在深夜喝得酩酊大醉,乃至不辨歸路而誤入藕花深處,竟不擔心因回家晚而被父母責罵,反而興致勃勃地欣賞起鷗鷺驚飛的窘狀,李格非開明的家庭管理由此可見一斑。與之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北宋名臣司馬光對家婦的管理。和李清照同時代的名士袁採有過記載,“司馬溫公居家雜儀,令僕子非有緊急修葺,不得入中門。婦女婢妾無故不得出中門,只令鈴下小童通傳內外。”

那麼,李清照出嫁前能得到了父母的開明管理,婚後也是如此嗎?

不得不說,李清照十分幸運,她雖然沒有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但確實嫁給了一位稱心如意的郎君。史料記載,李清照18歲時就嫁給了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時年21歲的趙明誠。兩人婚後琴瑟和諧,無論是收集金石古玩,還是校勘資料、唱和詩詞,都能找到共同語言。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向發嬌嗔,碎挼花打人。”

這首詞反映了兩人婚後直率大膽的嬉戲調笑,若沒有足夠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做到的。但在情投意合的恩愛生活中,兩人也有離別的時候。於是,在獨坐閨中的煩悶以及對丈夫的思念中,李清照提筆寫下了多篇令古今學者稱道不已的傳世名詞。

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再如《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李清照寫好《醉花陰》後便寄給了丈夫。張明誠閱罷歎賞不已,遂起了大比之心,乃廢寢忘食地作了50多首詞,連帶着李清照的作品一起交給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賞再三,最後告訴趙明誠這些詞裏只有三句最佳,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一首諷刺詩,太經典流傳千古 第2張

老實說,就拿以上兩首詞來說,彼時李清照的作詞水平已超過了許多傑出的詞人,無論是閨中少女的生活情懷、婚姻的甜蜜,還是夫妻間的深情,都拿捏的恰到好處,令人讀之不能忘懷。但是,若論起思想深度和藝術成就來,還是遜於南渡之後的作品。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對項羽寧死也不願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爲,來諷刺宋高宗趙構君臣偏安偷生、不敢北上抗金收復失地的懦弱與無能,一下子就提升到了家國情懷的高度。不過,寫者無心而讀者卻頗覺尷尬,那就是她的丈夫趙明誠。據史料記載,金軍攻陷汴梁後,時任青州郡守的趙明誠因奔母喪而南下金陵,後被南宋朝廷委任爲江寧知府。不久,李清照循着丈夫的足跡、帶着他們多年收藏的金石古蹟也來到了江寧。誰知,就在清照入城不久,城內便爆發了兵變。趙明誠當時雖接到了調任湖州知府的上命,但畢竟還未交割政務,本該部署兵力平定叛亂,但他卻於兵變當晚棄城而逃,連李清照也沒有知會。事後,朝廷追究趙明誠棄城之過,遂將其罷黜。也就是說,這時的趙明誠已是一介布衣。從今人的角度看,如果趙明誠就此攜妻隱居,可能會有不同的人生軌跡,但世事就是這麼無常!

據載,趙明誠被罷黜後,他的大哥趙存誠鑑於金人窺伺蘇杭一帶,曾建議他帶着家眷去廣東避難。誰知就在這時,卻傳來了朝廷要調他去湖州當知府的消息。於是,趙明誠只好安頓下李清照,獨自趕去建康謝恩。哪裏料到,因爲長期奔波勞頓,本身就不習慣江南氣候的趙明誠到了建康便得了瘧疾。待到李清照匆匆趕來,趙明誠早已病重不治。1129年8月,49歲的趙明誠與世長辭,一段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謝幕了,留給李清照的只剩下了無盡的哀思。不久,在悲痛、孤獨、空虛、絕望中,李清照寫下了最富盛名的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