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到底有多少洞窟呢?裏面又有何不同?

本文已影響1.72W人 

西千佛洞因位於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約35公里,開鑿於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年代從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續到五代、回鶻時期。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於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於敦煌莫高窟,最晚也於莫高窟同一時期。

經過河水的長期沖刷、侵蝕、坍塌,所以現在保留下來只有22個洞窟。現存22個洞窟裏面,保留下來最早的就是北魏,然後有西魏的洞窟,還有隋代、唐代、五代、宋。

千佛洞到底有多少洞窟呢?裏面又有何不同?

地理位置

在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靜靜陳坐千年,伴着夕陽看黃沙,化作往事塵埃。

西千佛洞(Xiqianfodong Caves)位於敦煌市區西南35公里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爲黨河,河牀北岸爲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於沙山盡頭的河牀北岸陡崖上。這裏的陡崖深壑上有濃廕庇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境清幽。

開創年限

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爲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設計結構

西千佛洞第4窟

該洞窟由前室和主室兩部分組成,前室頂部略呈拱形,主室頂部爲覆鬥形。洞窟始建於隋代,後經唐代、回鶻、民國時期重修,這一點可從洞窟內的隋代供養人、唐代說法圖、回鶻經變畫及主室北壁龕內民國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證。由於自然和人爲的原因,前室的下部顯得漫漶。現存比較完整的是北壁門上的一鋪盛唐繪製的佛說法圖,圖中佛結跏趺坐,頭頂飾有華蓋,弟子與菩薩脅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飽滿、體態豐腴的佛教人物形象體現出了盛唐時期的人物造型特徵。

主室北壁開有一雙層龕,這種形制的佛龕較早出現於隋代和初唐時期。龕內坐佛爲民國時期所塑,壁畫爲回鶻和民國時期繪製。

值得關注的是洞窟內大量的回鶻時期(公元11世紀70年代至公元12世紀初)繪製的壁畫,如前室的坐佛、普賢變、藥師變及窟頂的藻井和圖案,主室東、西壁的說法圖。這一時期的壁畫內容,多以說法圖或佛、菩薩、羅漢等尊像畫爲主,其佈局特點是人物稀疏、結構鬆散、描繪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繪製一鋪說法圖,畫面大但人物寥寥無幾,人物的形體被增大以填補壁畫空間。

在洞窟各種建築結構的頂部(窟頂、甬道頂、龕頂),幾乎繪滿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團花圖案,相對於說法圖和尊像畫而言,圖案則顯得結構緊湊、色彩豔麗、描繪工整精細,使人感到這一時期對裝飾畫的重視甚於佛教人物畫。至於這一時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別具特點,體態健壯、面形長圓、兩頰豐肥、柳眉細目、鼻樑高直、小嘴,明顯強調了回鶻民族的外貌、氣質,這在相當程度上正是回鶻佛教藝術民族化的重要體現。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於北魏時期,是西千佛洞現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與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頂已塌毀,後部有直達窟頂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禮的通道,上方爲平棋頂,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佛龕,龕內外的塑像多爲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龕內的倚坐像,雖已殘毀,卻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雙肩渾圓,袈裟貼體,透出肢體的輪廓,卻又是寬鬆的式樣,陰刻的衣紋,略呈淺階梯式,流暢自如。

造像的表現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兩種特點,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過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畫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宮欄牆內繪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態、生動活潑的天宮伎樂。中部大面積繪千佛,下部繪金剛力士,這些力士個個體魄健碩、動態誇張、粗獷有力。窟內壁畫風格與莫高窟同期壁畫相同,人物造型健壯、比例適度、着西域式服飾,採用西域式的凹凸暈染手法,表現人物面部與身體的立體感,色彩質樸厚重,多用石青、石綠、在土紅底色的映襯下,顯得莊重熱烈,宗教氣氛濃厚。

千佛洞到底有多少洞窟呢?裏面又有何不同? 第2張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於五代,洞窟形制較爲獨特,呈縱向的圓拱形頂。正面開一大龕,龕內現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時期的彩塑,這尊佛像體態端莊、神情肅穆、肌膚豐滿圓潤,衣紋繁簡適度、色彩素雅,頗有唐代造像之風格,沿東西兩壁築有像臺,原塑十六羅漢像,現存十三身,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現十六羅漢的題材。

據史料記載,南朝的張僧繇、唐代盧楞伽、王維等人都曾畫過十六羅漢像,但直到五代時期,關於十六羅漢的畫像和塑像纔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此窟十六羅漢像的出現,說明了敦煌佛教藝術與中原地區的佛教藝術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此窟的壁畫均爲五代原作,正壁龕內繪了十大弟子、六菩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等內容。東西兩壁自頂而下,都繪了羅漢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繪塑結合的手法在一個洞窟中表現如此多羅漢像的並不多見,因而此窟被專家稱爲羅漢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