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銀行,人們都是如何存錢的呢?

本文已影響2.7W人 

古人講究“財不外露”,可那時候又沒有銀行能存錢,古人都把錢藏在哪裏呢?

普通人家沒有多少錢,就把少量的銅錢穿成串掛在房樑上,隨用隨取。古代小偷也被稱爲樑上君子,爲啥小偷愛上房樑呢?因爲房樑上有錢!

古代還有類似存錢罐的小型儲錢物件,叫作“撲滿”。撲滿一般爲陶製或瓷制,形狀像一把沒有嘴兒和把手的茶壺,也有動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儲錢罐很像。撲滿上方有一條短而窄的小孔,用於投幣。有的撲滿腹部還有一個凸起的環,用於拴繩子以便懸掛在房樑上。之所以叫撲滿,意爲“滿則撲之”,即“裝滿了就敲碎取用”。撲滿在秦朝就已出現,在漢唐時流行。今天的中國臺灣地區依然將儲錢罐稱爲撲滿,歌曲《孤獨北半球》裏就唱道:“記得把想念存進撲滿。”

古代沒有銀行,人們都是如何存錢的呢?

對於富裕家庭,家財萬貫,撲滿顯然是裝不下的。於是,古人就發明了撲滿的plus版——儲錢罈子。把錢財裝進罈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隱祕處,等今後需要用大數目錢財時,再挖出罈子支取錢財。撲滿相當於“零存整取”,儲錢罈子則相當於“定期存款”。

古代沒有銀行,人們都是如何存錢的呢? 第2張

古人埋罈子的時候還會在上面做一番僞裝,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塊牌子,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還有一種“多層掩埋法”——將裝有大量錢財的罈子深埋,再將裝有少量錢財的罈子埋在其上方淺層。這樣一來,盜賊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發現淺層的銀子。民國時期的上海名醫陳存仁家中分家析產,通過記載得知家裏藏了20壇銀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壇。剩下的12壇哪兒去了?家人又擴大挖掘面積,將房前屋後挖了個底朝天,也沒能挖到。後來有經驗的長輩提醒,在挖出8壇的地方繼續往下深挖,最後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層的12壇銀子。看來古人挖儲藏的銀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對於土豪家庭,罈子也會不夠用,所以又有了罈子的plus版——錢窖。他們選擇自家宅院裏最安全的地方挖錢窖,窖口狹小隱蔽,內部空間與地窖類似,可存放上噸的錢財。2010年在陝西華縣就發現了一個宋代遺留的錢窖,出土了數噸銅錢。錢窖裏的錢財怎麼還會被遺忘呢?其實歷史上這種事並不少見,多是因爲政治動盪或家族變故。例如有的大戶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錢窖,想等他日再回來取,但再也沒了機會。又比如戰亂突襲,舉家被迫搬遷,來不及帶走的錢財被遺落在錢窖裏。陝西發現的這個宋代錢窖,很有可能就是因爲當年金軍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終被歷史的滄桑呼嘯掩埋。

古時候也經常發生在老宅裏挖出前人儲藏錢財的事例,特別是在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沒有“挖出文物上交國家  ”的規定,在自家宅院裏挖出來的財物都歸個人所有。宋代的洛陽就經常發生因爲在宅院裏挖出前代遺留的財物而暴富的事,以至於當時洛陽人買房子還要額外交一筆“掘屋錢”,給賣房人作爲可能挖出錢財的經濟補償。文獻記載:“地內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經掘者例出掘錢。”

除了深埋,古人還有許多奇葩的藏錢地方,比如說牆壁的夾層裏。《漢書》記載,秦朝焚書坑儒時,孔子的後裔將古籍藏到孔子故居牆壁夾層中才得以保存。後來有錢人就用這個辦法來藏錢,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國時期。我還聽說過一種清朝時晉商的奇葩存錢方式,就是將銀子熔化後灌進地板,這樣肯定丟不了。

近年,經常有老屋拆遷牆壁發現錢財的新聞。2014年,廣東雷州一農村祖屋被颱風吹倒,清理斷壁殘垣時在牆壁夾層裏意外發現了29枚清末明初時期的銀元,價值數百萬。2016年,山東一座老屋拆遷,牆壁夾層發現大量銅錢,價值高達千萬。如果你的家中有老宅祖屋,不妨拆開牆壁看看,沒準兒你就會一夜暴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