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各部門因爲銀兩問題互相推諉,爲何皇帝不作爲呢?

本文已影響9.6K人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兵入關,明朝形勢緊急。兵科都給事中向皇帝建議:“造船三千,發兵六萬”,從山東半島渡過渤海灣,攻擊清兵大本營,清兵必退兵自救。皇帝很高興,接納了他的建議。

明朝各部門因爲銀兩問題互相推諉,爲何皇帝不作爲呢?

倉促之間造船3000艘,這任務可是個燙手山芋,誰也不願接。於是,皇帝的批示到了工部,工部立即答覆:軍工製造任務按慣例應由工部和兵部共同承擔,造船3000艘的任務希望讓兵部、工部各擔一半。皇帝又表示同意。

燙手山芋分給兵部一半,但總的工程預算還得工部做。每船造價2000兩銀子,造船3000艘共需600萬兩。工部於是打起了小算盤,在預算書上寫道:工部承擔一半的經費也就是300萬兩,但因賬面沒錢,需向開封府索還歷年所欠經費。皇帝再次同意。

同意是同意了,但工部很清楚:六月黃河決口,開封府至今還淹在水底,真正的希望還是兵部的另一個300萬兩。想不到兵部也不傻,同樣有報告呈上:兵部賬上目前沒錢,但鳳陽等府還欠兵部80多萬兩,建議追還欠款作爲啓動經費。皇帝批示:同意。

這時已是十二月,清兵已入山東,但錢沒着落、船無進展。工部怕擔責任,於是有了新建議:現在世道艱難,原料難購工人難僱,有錢也難辦事,碰巧工部有個造船工程師朱正色要去淮安船廠,不如讓他把任務帶到淮安,那邊船廠、原料和工人都是現成的,完成任務指日可待。皇帝說:不錯,同意。

燙手山芋扔給了朱正色,是指望追究責任時能有人貢獻腦袋。但朱正色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懂寫報告:我們平時造的都是內河糧船,不是海上戰艦。海船與內河船的建造完全不同,考慮形勢緊急,建議從福建、兩廣收集原料,由兩地巡撫就地監造,完成後從海上直奔遼東敵營。皇帝批示:同意。

按慣例,朱正色的報告發下去,起碼得一個半月以上。次年二月,福建、兩廣的巡撫見到文件,仔細學習領會加研究。又過了幾個月,皇帝才終於見到福建、兩廣的彙報。彙報對朱正色的建議讚不絕口,但說目前經費緊張且清兵已經出關,國內既然恢復安定團結,造船之事就拉倒吧!皇帝的重要指示,一如既往地明確:同意。

明朝各部門因爲銀兩問題互相推諉,爲何皇帝不作爲呢? 第2張

批示覆批示,批示何其多。但踢皮球的藝術就是這麼簡單大方,只有當皮球碰到銳器而破裂,踢無可踢,這傳承千年的遊戲才能停止。而崇禎的大明王朝,就像那隻籤滿“同意”字樣的皮球,終於在一年以後,徹底泄了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