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本文已影響5K人 

衆所周知,曹操手下謀士和猛將如雲。將領有“八虎騎”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有“五子良將”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張郃,還有禁衛軍統領典韋、“虎癡”許褚,以及李典、龐德、臧霸、滿寵等人,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劉曄、司馬懿等人。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在曹操的諸多將領和謀士裏,夏侯惇的地位很特殊,他始終位於曹操之下,衆人之上。曹操對他的偏愛,從三個方面就能看出來。第一,封邑最多。曹操在世時,封賞的食邑並不多,夏侯惇2500戶已是當時第一,滿寵的9600戶、張郃的4300戶裏絕大部分是在曹操死後才獲得的。第二,禮遇最高。公元219年,當時曹操已經稱魏王,但卻讓夏侯惇與他同車出行。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頗多,但享受此待遇的,夏侯惇是唯一的一個。第三,最爲信任。曹操生性多疑,尤其睡覺時不許他人靠近,但夏侯惇卻享有特權,能夠不經過通報,自由出入曹操的臥室。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第2張

夏侯惇

說起來,夏侯惇能力並不出衆,爲將多年也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曹仁、曹真、夏侯淵、于禁、張遼等都是戰功赫赫獨當一面的大將,荀彧、荀攸、程昱、郭嘉也都是曠世之才,爲何曹操在世時唯獨偏愛能力平平的夏侯惇呢?仔細分析,應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第3張

曹操

投奔時間。通常來說,越早投奔意味着跟領導關係越鐵,這是從古至今的人之常理。從這個角度看,張遼是呂布被曹操斬殺後歸順,徐晃是從楊奉手下轉投,張郃是官渡之戰從袁紹部投降過來,荀彧、荀攸、程昱、于禁也是曹操當上東郡太守之後纔來投奔的,郭嘉是好友荀彧投奔曹操幾年之後才舉薦的。而曹魏宗親“八虎騎”裏夏侯尚、曹真、曹休三人是曹操的侄子輩,雖然跟隨曹操轉戰南北,但在曹操起兵前期年齡都較小,尚未擔任重要職位。自曹操起兵便帶兵征戰的,只有同輩兄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五人。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第4張

投奔意義。曹操起兵時,雖然身邊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一同追隨,但幾人的投奔曹操的意義卻有所不同。曹仁、曹洪都是曹操的堂弟,曹純更是曹仁的親弟弟,是跟着曹仁一起的。曹操作爲曹氏的族長起兵,就已經代表了“曹家已起事”,曹操若失敗,曹家人自會受牽連。曹仁、曹洪、曹純募兵相投,只是對曹操在兵力上有所增加。夏侯家雖與曹家世代親近,曹操也本是夏侯家的人,夏侯惇、夏侯淵更是與曹操自幼交好,但再好的兩家也是兩家,不是一姓。此時夏侯惇作爲夏侯家的族長、代表,率領整個夏侯家族變賣家產追隨曹操,其意義遠大於同族兄弟、子侄的追隨。曹操這時所代表的就不只是一個家族,而是在亂世中自成一股勢力了,他的身份、地位從“族長”變成了“主公”。此後不論官位、爵位如何變動,他的身份都將是“主公”。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第5張

忠於曹家。曹操稱魏王時,給手下各將領都授予了魏國的官,唯獨夏侯惇因軍中二把手的特殊地位,仍留漢官名號。當時“魏”僅代表一屬國,而“漢”代表着天下,同樣的職位,漢官地位是要高於魏官的。曹操沒給夏侯惇封魏官,也是考慮到夏侯惇身爲軍中二把手,在漢庭擔任要職,怎能屈尊爲魏官。但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爲了表明其一心向曹而非一心向漢,強烈要求改任魏官。最終曹操只好答應,封了夏侯惇魏國前將軍。當時朝堂上仍有許多官員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稱王,而夏侯惇一心向魏的做法爲曹操積攢了人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挺了曹操,讓曹家在代漢之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夏侯惇死後,曹丕賜其諡號爲“忠侯”。終其一生都忠於曹魏的將領很多,有些甚至戰死沙場,但曹丕唯獨把“忠”字給了夏侯惇,可見夏侯惇當年表忠心的舉動是多麼的重要。

五子良將和夏侯惇相比 爲什麼曹操偏偏選擇後者呢 第6張

人格魅力。夏侯惇能夠在家族裏一呼百應,說明其在家族內部具有很高的威望。不同於貪財好色的曹洪、剛愎自用的夏侯淵,夏侯惇在軍民之中的名譽、聲望一直都很好。大旱年間,夏侯惇帶領軍民截斷太壽水,用河水斷流形成的池塘作爲田基,親自擔土,帶領軍民開墾、耕種,平穩度過了災荒,受到百姓的愛戴。夏侯惇一生得到的封賞頗多,但他將所得封賞都分給了手下將士,一生不留私財、不置辦產業,至死也家無餘財。他也因此受到軍人的擁護,在曹魏軍中威望甚高。他的種種做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曹軍的形象,爲曹操籠絡了人心。這也是曹操在世時,無論曹仁、夏侯淵、張遼、徐晃立了多大戰功,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出了何等良策,軍中二把手的位置始終都是夏侯惇的原因之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