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纔是舉能夠選出好皇帝,爲何古代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制?

本文已影響2.91W人 

唯纔是舉能夠選出好皇帝,爲何古代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制?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產生了很多悲劇。比如司馬衷明明是個白癡,但是晉武帝司馬炎要遵從嫡長子制,就算他是白癡,也要把皇位傳給他。這也就直接造成了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最後西晉滅亡的悲劇。再比如李世民的能力本來很強,他所立下的戰功也是最多的。但是李淵遵奉嫡長子繼承製,立長子李建成爲太子,也因此造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唯纔是舉能夠選出好皇帝,爲何古代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制?

(玄武門之變)

如果晉武帝司馬炎一開始就選擇一個聰明的,有能力的成年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顯然“八王之亂”的悲劇絕對不會發生。同樣的,如果李淵一開始就選擇功勞最大的,也最有能力的李世民爲太子,“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殘殺的悲劇,也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選一個有能力的人爲國家領導人,這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個常識。畢竟國家領導人是整個國家的掌舵人,國家的掌舵人要是沒選好,整個國家必然會發生很多悲劇的事情。可是古人爲什麼連常識性的東西都不願意用,而偏偏要執着於什麼嫡長子繼承製呢?

因而很多人就想到,如果古人不執着於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奉行唯纔是舉,是不是就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呢?

這個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恰恰相反。古代之所以一定要堅持實行嫡長子制。正是爲了避免爭奪皇位引發的兄弟相殘、親人廝殺、諸侯爭霸這樣的悲劇。爲什麼這麼說呢?

唯纔是舉能夠選出好皇帝,爲何古代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制? 第2張

(康熙劇照)

我們拿歷史上的一件實際事情來研究。康熙皇帝很早就按照嫡長子制,選擇了嫡長子胤礽爲繼承人。但由於他不滿胤礽的一些做法,廢了他的太子之位。這樣一來,所有的人都以爲,康熙是想唯纔是舉。(注意,是大家都覺得康熙是想搞唯纔是舉,而不是康熙真正在搞唯纔是舉),因此,大家都極力推薦最有才幹,同時又最有親和力的皇八子胤禩。

康熙大爲生氣,否定了胤禩,並且給予胤禩以及那些擁泵者以沉重的打擊。但是,他並沒有否定大臣們的想法,以至於大臣們還是覺得,康熙是在搞唯纔是舉。所以大臣們都各自依附不同的皇子。也由此引發了歷史上最殘酷最慘烈的皇子們爭奪儲位的大戰。

古代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曹操因爲遲遲沒有選擇繼承人,因此也引發了曹丕一黨和曹植一黨的大戰。武則天也是因爲遲遲沒有選定繼承人,因此引發了李氏和武氏之間的大爭鬥。

由此可見,古代如果不堅持嫡長子制,而要搞唯纔是舉,哪怕不是真正的唯纔是舉,僅僅有一些唯纔是舉的嫌疑,在後代之間引發爭奪的慘烈程度,顯然是更高的。那麼,本來唯纔是舉是一個非常公平合理的方法,爲什麼在後代引發爭奪的程度,反而會最高呢?

唯纔是舉能夠選出好皇帝,爲何古代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制? 第3張

(曹丕劇照)

我認爲最重要的原因是,唯纔是舉看起來公平合理,其實非常不公平。之所以不公平,是因爲做選擇的人,不是全國人民,也不是朝廷中的所有大臣,或者所有皇室成員,而是隻有皇帝一個人。

因爲只有皇帝一個人,因此,標準就由皇帝一個人來定。皇帝都是有偏好的,他的認識也是有侷限的。他看到的東西,很多時候並不是真實的東西,這就會造成極大的偏差。

比如,隋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他就完全看錯了。楊勇這個人,雖然愛奢華,但其實是個老實人。楊廣這個人,表面上艱苦樸素,其實都是裝的,不但趣味低下,而且愛奢華的程度遠遠高於楊勇。結果隋文帝沒有看清楚,廢黜了楊勇的太子之位,選擇了楊廣,最後自討苦吃,被楊廣給害死。

再比如,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咸豐在道光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仁孝”之類的東西,其實都是他的老師教他的,並非是他的真情流露。而奕訢沒有人教,反而是真情流露。結果道光給騙了,選擇了咸豐爲繼承人。而事實證明,咸豐能力是很存問題的,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仁孝”,他的貪玩好耍,也因此造成了慈禧的上位,給近代中國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因爲皇帝的標準可能是錯的,又可能被矇蔽。因而,這個看似公平的“唯纔是舉”,恰恰很不公平。反而“嫡長子制”,畢竟這個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而且擺在那裏。先生的那個兒子,就應該當繼承人;後面生的,就沒有資格競爭。這纔是真正的公正。

所以說,古代之所以採用“嫡長子制”,恰恰是爲了體現公平,減少後代的爭鬥和殘殺。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