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什麼立三長制整頓戶籍?

本文已影響1.78W人 

西晉以後不曾南遷的世族地主,在戰亂之時利用宗族關係組織武裝力量結塢自保。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委任塢堡主擔任宗主督護,允許其收容百姓、徵收賦役,從而使各塢堡成爲事實上的地方基層行政組織。

然而,宗主卻藉機大肆蔭庇戶口,導致“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出現了“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爲一戶”的情況。史載“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於公賦”,“千丁共籍,公避課役”,在當時以戶爲賦役徵收單位的情況下,豪強地主大量隱匿戶口,嚴重影響了北魏政府的賦稅收入和徭役來源。

爲此,北魏政府曾多次下詔檢括戶口,要求隱戶歸籍。太延元年(435)十二月下詔:“自今以後,亡匿避難,羈旅他鄉,皆當歸還舊居,不問前罪。”延興三年(473)九月下令檢校戶口,“詔遣使者十人,循行州郡,檢括戶口。其有仍隱不出者,州、郡、縣、戶主,並論如律”。

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什麼立三長制整頓戶籍?

太和五年(481)七月,又班“戶籍之制”,繼續整頓戶籍。但是,這些行政措施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北魏政權與豪強地主的矛盾日趨尖銳。因此,檢括戶口、清理戶籍,整頓基層行政機構就成爲北魏政府面臨的重要任務。

太和十年(486),李衝上疏建議實行三長制。他認爲:“三正治民,所由來遠。”因此,“宜準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強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複復征戍,餘若民”。

李衝的建議得到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支持,孝文帝遂下詔說:“又鄰里鄉黨之制,所由來久。欲使風教易周,家至日見,以大督小,從近及遠,如身之使手,幹之總條,然後口算平均,義興訟息”,“今革舊從新,爲里黨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由此正式實施三長制。

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什麼立三長制整頓戶籍? 第2張

孝文帝強調“鄰里鄉黨之制,所由來久”,其所推行的三長制明顯是參照早先中原地區的鄉里組織制定的。三長制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分別由鄉中德行兼備的人擔任,可以享受免役的特權,鄰長免一丁,里長免二丁,黨長免三丁,三年沒有過失,還可以升等錄用。

三長主要負責檢括戶口、催督租調、徵發兵役徭役,在民間還可起到行爲表率、敦化風俗和平息訟爭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三長制的推行,使大量的農民脫離了豪強地主的蔭庇,通過鄰里黨組織編制起來納入國家戶籍,成爲實施均田、徵收租調賦稅和兵役徭役的對象,健全了北魏的基層行政組織,爲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組織基礎

孝文帝在經濟改革中將土地、賦役和勞力緊密結合,實行均田、設立三長和改革租調三個方面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均田是基礎,三長制是組織保障,賦役是目的。

北魏入主中原後,爲什麼立三長制整頓戶籍? 第3張

孝文帝積極適應中原漢族地區農耕經濟和定居生活的特點,吸收並借鑑中原漢族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經驗,促進了拓跋部由落後的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變,使國家的經濟力量逐漸強大,鞏固了北魏社會和國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