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一娟":姚水娟的經典戲作及評價

本文已影響2.8W人 

姚水娟 (1916年-1976年12月10日) ,女,演員。浙江省嵊縣後山村人,原名姚文賢。

著名戲作

《獄中緣》

姚水娟自幼機智聰穎,肯動腦筋,能苦學苦練。天微明,就起來練功:三九寒天,在白佛堂冰涼的石板地上拿頂,雙手凍得紅腫,全身冷得鼻涕倒流,她不喊一聲苦;在門口桑樹地裏壓腿,腳擱在桑樹椿上,被扣出血,也不叫痛。她能唱紹調、徽戲,又能潛心鑽研,進步顯著,師傅見喜,定爲科班"頭肩"小旦。科班後期,又得女子越劇創始人金榮水(矮尼姑)精心傳授,學就了幾齣"綵衣戲" (俗稱小衣戲)後,表演注重人物內心思想的表露,以神取勝。未出師門,於1932年被"越新舞臺"聘爲客師。當時,她主演的《雙珠鳳》 (先演倪鳳(小衣角),後演霍定金)和《十美圖》(飾嚴蘭貞)演的活靈活現。後人認爲該兩本戲中的"倪鳳煽茶"和"盤夫"是她的成名作,是的,這兩齣戲是她拿手傑作,但這是以後的事,最早出名之戲,據她自己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說,是《獄中緣》,實鮮爲人知。

"三花一娟":姚水娟的經典戲作及評價

《獄中緣》是《蜜蜂計》中一出摺子戲:有薛牢頭,薛小英父女,"犯人"董良才和旗牌官四個人物。說的是書生董良才年輕貌美,其後母逼他私通,奈董不允,遂懷恨在心。一日,後母故將蜜糖塗滿臉面,約董花園賞景。花園蜜蜂飛舞,聞到蜜甜,紛紛飛至後母臉上採蜜。良才一見,即上前撲救,那知後母一把將他抱住,誣說他調戲孃親,良才中了"蜜蜂計",蒙冤入獄.戲就是良才入獄後,受到禁子之女薛小英管教,良才訴出實情,小英寄於同情,後結成良緣,並私自放走死犯而結束。全劇長達一小時,可小英與良才的戲,佔了四分之三.姚水娟飾薛小英一角,通過很平常的一問一答,很枯燥的對唱對白,卻始終吸引住觀衆,看者不厭不煩,原因何在?這就是姚水娟受金榮水悉心教學"綵衣戲",自科班就注重揭示人物內在思想所分不開。姚水娟能把人物思想變化發展,處理得層次分明,感情起伏跌宕,達到以情動人。戲始,當小英代父管教犯人時,由於思想單純,總認爲犯人是壞人,所以對良纔是蔑視、厭惡。良纔不守獄規哭泣時,她毫不手軟,提鞭責打,酷似禁子。良才哭訴真情,小英知其受冤入獄,姚水娟表演急轉突變,深表同情,顯示姑娘家純潔之真髓.出於同情,她追根尋源,盤問底細,又知董中了"蜜蜂計",遭不白冤。又遭貪官屈打成招,身受極刑,遍體鱗傷,悲慘痛苦萬分,姚水娟的表演由同情化爲憐惜之情。她的憐惜來自她的愛憎分明,敢於抱打不平之心。爲此,毅然不顧皇法,大膽地爲良纔開鎖下枷,進而不避嫌爲"犯人"梳洗臉面,抓蝨整衣,敷傷包紮等等。姚水娟的外形動作極爲細緻,內心情感又非常細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小英姑娘的心地善良,愛憎分明、大膽敢爲的品德,把廣大觀衆引向如臨現實境地。後良才進而訴了愛妻爲他蒙冤而無力申訴救援,悔恨悲傷至極,自刎身亡。姚水娟此時的表演,把戲推向頂峯,思想感情昇華到新的境界,從蔑視責打"犯人"到同情憐惜"犯人",後又發展到心疼愛上"犯人"。全部精力集中於即將赴刑場問斬的良才身上,表現的是情竇初開邂逅情人,心花怒放,卻又羞羞答答,含情脈脈。按小英思想的發展結果,道出願與良才結爲終身伴侶。此時,臺下觀衆無一不歡心大笑,拍手鼓掌。笑薛小英高尚風格,終與良才結緣,掌鼓姚水娟表演:時而比父親還兇的牢頭禁子,時而卻成純潔天真可愛的年輕姑娘,演技堪稱絕妙。但是,戲並非到此結束,正當一對情侶處在幸福之中,突然旗牌官到來,宣讀刑部批文:良才即綁赴法場監斬。姚的表演急轉直下,驚呆慌張,恐嚇害怕,手足無措,恰似熱鍋上的螞蟻。但小英的愛憎分明,真摯的愛情,勇敢大膽的思想行爲,最後說服父親,放走了良才。

姚水娟習藝不久演《獄中緣》,能通過管教犯人的蔑視厭惡:責打犯人的嚴厲怒恨:同情犯人的正義善良;愛上犯人的情竇初開純潔美麗:放走犯人的勇敢大膽等細節,表演層次分明,變化明顯,起伏跌宕,把七情六慾細膩逼真的表達出來,塑造了小英的鮮明形象,觀者無不如癡似醉,衆口贊絕。姚水娟隨着戲班不斷演出,聲譽鵲起,名揚嵊縣及浙江城鄉。

《巾幗英雄花木蘭》

抗戰不久,上海淪陷敵手。姚水娟率先領班進上海,於1938年春節演於通商旅館。後又與竺素娥、商芳臣、毛佩卿等組建"越吟舞臺"。並聘請原《大公報》記者樊迪民(樊籬)爲編劇,開創了越劇團設專職編劇之先聲。樊籬根據魏紹昌的提議,把《木蘭辭》改編成新戲《巾幗英雄花木蘭》,1938年9日首演於天香大戲院,由姚水娟演花木蘭一角。

"三花一娟":姚水娟的經典戲作及評價 第2張

戲一開場,表演的是本行旦角。但其氣質非小家碧玉,更非大家閨秀,乃是具有正氣俊秀之農家女,別具一格。改裝男兒漢代父從軍後,則顯得英俊威武,但又不失女兒氣。充分顯示了姚水娟旦角扮男生的藝術風采。這是她入科習藝初學生,後工旦所打下的基礎。尤其是花木蘭巡營寨一場,一手執鋼槍,一手執馬鞭的既舞又唱的表演更爲精彩,動作乾淨利落,鷂子翻身有速度,有力度。既圓又靈,每一個亮相猶如雕塑,灑脫漂亮、美不可言,博得觀衆滿堂掌聲。當時上海英文版《大陸報》,贊姚小姐飾的花木蘭,如法國的女英豪琴妮阿克。這是外文報刊第一次讚美越劇藝術.廣大觀衆在頌讚姚水娟藝技的同時,更頌讚她的愛國熱情與膽識,當時正處於日寇佔領之時,她竟敢上演反對外來侵略,喚起民衆抗倭寇之愛國戲,並以花木蘭代父從軍;最後打敗外敵來影射日本帝國主義侵我中華也必遭失敗的含意,這種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實是可敬可嘉。《花木蘭》上演後,上海日僞漢奸操縱之報刊上,大放厥詞.說天香戲院內埋有一顆"定時炸彈",威嚇姚水娟和"越吟舞臺"的姐妹們。但她們沒有被嚇倒,連演27場、連演連滿,譽滿滬上。

此後,姚水娟又上演了樊籬編寫的新戲《馮小青》、《燕子箋》、《啼笑姻緣》、《淚灑相思地》和《蔣老五殉情記》,又一次開創了越劇演"路頭老戲"走上演新編戲之先聲。

姚水娟在敵人侵佔上海之期,上電臺播唱《勸勿囤米》的新曲,爲百姓買不到米之苦訴情,揭露奸商的不法行爲,同時她還反對上演婦女赤身遊街有辱女性的《遊四門》等壞戲。姚水娟的高超藝技,正義行動,大受滬地羣衆稱頌。1938年9月,上海《戲報》、《戲世界》、《戲劇世界》三家小報,聯合舉辦由讀者投票選舉"越劇皇后"活動,那時在上海的女子越劇戲班有10副之多。扮演旦角之名伶濟濟,選舉結果,姚水娟獨佔鰲頭,榮登"越劇皇后"寶座,奪得桂冠。

詩作

有人曾寫"姚伶水娟越劇皇后"八個字的藏頭詩一首,詩曰:

姚姝色藝無雙品,

伶界天香第一家。

水眼波迴應閉月,

娟情春逗亦羞花。

越中交口稱翹楚,

劇裏傳神惑物華。

皇度自應推表率,

後名瑞合頌柔嘉。

抗日戰爭前,姚水娟在紹興、寧波等地演出已紅極一時,被報界譽爲"越劇主席" (見1935年8月27日《時事公報》),稱她是繼施銀花等前輩之後的新秀,戲館竟相邀請,身價百倍。

她在省城杭州演出期間,隨着年齡的增長,舞臺經驗的豐富,聲譽也越來越高,當她進"大世界"越劇場之時,一日上演傳統老戲《碧玉簪》,由她飾主角李秀英。"大世界'的經理張載陽,是新昌人,很愛看越劇,尤喜看姚水娟的戲。他得悉姚演李秀英,特來觀看。戲演至中途,他被姚水娟真摯動人、樸實無華的表演所感動,突手拍座椅,驚呼"妙!三花不如一娟"。此一驚呼,震驚了全場。可觀衆個個莫名其妙,只道他是"越迷'捧角兒。可是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杭州全城,大報小刊也隨之刊出。當時有位叫陳賡仙的人,與張載陽相識,特去詢問,何說"三花不如一娟"?張答:姚小姐的表演妙極了,有獨到之處。尤是"歸寧"、"三蓋衣"二齣戲爲最。施銀花她們雖是大名鼎鼎的名伶,可就此而論,難與相比。

張老闆所說不無道理,姚水娟確是以刻劃人物性格.內在感情真切豐滿著稱。她飾演的李秀英在"歸寧"一場中:李秀英與丫鬟環春香返回孃家,李夫人爲女設宴款待。席間,問及嫁到王家夫妻關係時,李秀英此時的思想非常錯綜複雜,內心矛盾甚是激烈。她怕孃親知道自己到夫家遭冷落之苦,因此,必須隱瞞被王玉林凌辱之真相,只好強顏歡笑,把苦水往肚裏咽。又怕春香嘴不緊,道出真相,敗露隱瞞事實之機關,不得不強裝主人之尊嚴,威脅、暗示丫鬟環不許說出實情。同時又以求情之心,勸她幫助自己。可她更怕自身的後果,從近想遠,從今慮後。新婚燕爾,應是夫妻恩愛情深,歸寧之日,更該雙雙同來,可成婚一月,未曾同房共寢,何來恩,那有愛?有的是冷落無情,落得紅顏薄命,今後怎樣度日?悲從中來,但在孃的面前,非得裝作"夫妻恩愛"若無所苦。這是一場裏外極爲矛盾的戲,姚水娟把李秀英欲真言而不可,欲哭不哭、欲笑不能、欲怨不願的尷尬矛盾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恰如其份,以微妙的一搖手,一擺頭,一跺腳,一擠眼等身段動作,又通過會說話的眼睛和臉上的表情一一傳達給觀衆,催人淚下,臺下無不感動。當玉林來書,命秀英原轎去原轎歸.別母時,姚通過對母親回頭"三看" 、"三跪"、"三磕頭"等較大幅度的動作,表達了她滿肚哀傷痛苦,有言難開口之情,把戲推向高潮。

"三花一娟":姚水娟的經典戲作及評價 第3張

"三蓋衣'一場,姚水娟充分運用她自己韻味濃郁、樸實的唱腔,咬字正、吐字清的道白的特長,有聲有情地告訴觀衆,並以行如飛雲的臺步,飄忽輕柔的水袖相輔之,使人傾倒。當李秀英三番幾次向睡坐在桌邊的丈夫玉林蓋衣時,她那種怕他怨他,惜他愛他的心理活動,通過雲步、雀步、移步和顫抖的雙手以及水袖抖、甩、拋等動作來表露,一雙烏黑圓睜的眼睛,正確地顯示了李秀英此時之懼怕驚嚇,對他不滿卻又愛護憐惜之情。把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幹金小姐的善良賢孝表現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難怪張載陽贊她"三花不如一娟"。可話又得說回來,施銀花、趙瑞花和王杏花都是聲望很高的名伶,施,趙是第一代女伶,比姚早習藝六年多,王與姚同屬第二代。"三花"的藝技都各具特色:施銀花唱如珠走玉盤,粒粒可數,又是"四工腔"的創始人,號稱"越劇泰斗""花衫鼻祖";趙、王有"越劇魁首"和"越劇皇后"之譽.她們的表演都以細膩真切聞名于越劇界。爲此,不論"三花"或是"一娟",她們都是'四工調'時期的代表人物,藝術上各有千秋,都是越劇界和觀衆一致公認的名角,倍受歡迎的紅伶。

墓碑

一般墓碑上的文字比較簡煉,並且對人的評價也比較客觀,蓋棺論定,這墓碑上記載還是要看看。

"三花一娟":姚水娟的經典戲作及評價 第4張

姚水娟墓,首先看到的姚水娟的照片,非常漂亮,非常端莊,並且墓碑正面的文字也非常醒目直白,就是"故越劇皇后姚水娟墓"。對於越劇,從小喜歡看,知道的賞多是袁雪芬、徐玉蘭等,姚水娟不太熟,而此地寫着是"越劇皇后",所以越加感興趣。

姚水娟墓碑背後的文字:

越劇傑出表演藝術家姚水娟一九一六年丙辰八月十四日生於浙江嵊縣後山村 十四歲學藝 十六歲成名 德藝超羣 譽滿兩浙 一九三八年一月率團赴滬 一鳴驚人轟動上海 繼而吸收姐妹藝術之菁華 爭取社會各界人士支持 首先建立正規編導制 倡導排演新戲 結束了紹興文戲時代 奠定越劇改革發展之基礎 從此越劇正式定名 紮根上海 在滬九年始終一馬當選冠領羣芳穩坐越劇皇后寶座一九四六年因結婚隱居杭州 一九五一年在杭重登舞臺歷任浙江省首屆政協委員 人民代表 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一九七六年丙辰十月廿日病逝杭州壽滿花甲 越劇從農村文化轉軌爲城市文化 由地方小戲轉化爲一大劇種 當記姚水娟奠基創業劃時代之功績 一代越劇宗師永垂千古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