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烏孫國經歷了什麼?是怎麼消失的?

本文已影響2.76W人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當中,有一民族,名爲“哈薩克”,哈薩克即是烏孫的對音。有學者指出,哈薩克一族,並非十五世紀纔有,而是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雖然如今已經蹤影飄渺,遠在戰國秦漢時期,烏孫就在自河西走廊到新疆這一大片土地的歷史舞臺上,佔有着極爲重要的地位。

烏孫是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其族落過着遊牧的生活。據史料記載,烏孫遊牧的主要地區前期是在河西走廊,後來逐漸遷往伊犁河流域,烏孫國就是其族遊牧後期於此建立。

東晉十六國期間,烏孫國與柔然人開戰,但軍力不如柔然,終爲其所逐,烏孫人從此過起了遊蕩的生活。爲柔然所敗後,烏孫人向南遷徙,一直到帕米爾高原,逐漸從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消失。

歷史上的烏孫國經歷了什麼?是怎麼消失的?

“烏孫”這個名字,初見於西漢前期,這是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回來的不是成果的成果。漢武帝時,爲擊破匈奴,劉徹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繫與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意圖對匈奴形成兩面夾擊,不過張騫運氣不太好,被匈奴人抓住,雖未殺他,卻也軟禁了他十年。張騫利用這十多,探聽到了些西域的故土人情。據《史記》的《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回到中原後向漢武帝“交報告”的時候是這樣寫的: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

“昆莫”一詞,在中原就相當於皇帝,但中原人從來屹立在世界之巔,對這種“邊鄙小國”向來是自恃身份,所以決不會有“烏孫皇帝”這種解釋,“昆莫”被譯爲“烏孫王”是可以想見的。“昆莫”後來又被譯爲“昆彌”,這就像韓語當中的“思密達”一樣,理解其含義了,怎麼譯已經是次要的事情。《史記》、《漢書》等重要史書中常見“烏孫王昆莫”的說法,這就是把“音”和“意”結合了起來,更讓人一目瞭然。

但就切實而言,張騫所言的“昆莫”的確與其音有些距離,人們更容易接受的卻是“昆彌”二字了。我們從《十六國春秋輯補》卷十一《後趙石勒》之中可提取出一些史料,對其與烏孫的“昆莫”進行類比,可知烏孫王稱號“昆莫”及“昆彌”等可以稍作解釋,即“昆人的伯克”。這就是說,烏孫人在改其族名爲烏孫之前,是自稱爲“昆人”的。

考昆人之“昆”,其上古讀音約莫爲“渾”,即匈奴的“渾邪”,而相對來講,匈奴的“渾邪王”,有時候又被譯成“昆邪王”,如《漢書》中的《金日禪傳》中所記,“金日禪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騎將軍霍去病將兵擊匈奴右地,多斬首,虜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票騎復西過居延,攻祁連山,大克獲。於是單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爲漢所破,召其王欲誅之。昆邪、休屠恐,謀降漢。”

歷史上的烏孫國經歷了什麼?是怎麼消失的? 第2張

現在,烏孫國的由來就清楚了:烏孫本爲“昆”,曾於河西走廊遊牧,在漢代初期被大月氏所滅,後來得匈奴單于相助得以復國。此後這些人向西遷徙,佔領了大月氏原來的屬地,取而代之,並在伊犁河流域立國,而剩下的人因爲某種原因未能西遷,歸附於匈奴。

匈奴單于爲了管理這幫人,派出親信任“昆人王”,漢朝將之譯爲“昆邪王”,在當時,這“昆”字又與“渾”字相通,於是也作“渾邪王”。此後烏孫與匈奴的關係大不如前,匈奴又螃蟹一樣在大地上橫衝直撞,烏孫難以承受後果,便開始疏遠匈奴。爲了與原先歸附了匈奴的屬民相區別,便改其名,稱“烏孫”,因此,在先秦時期是沒有烏孫這個說法的,直到漢武帝時,“烏孫”這個名字才因爲匈奴和張騫的原因而“發揚光大”。

再朝上追,烏孫的來歷就有幾分撲朔迷離的意思了,好在還能追得上。據《史記》中《匈奴列傳》中的記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屬於秦,故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其中的“緄戎”又稱爲“混夷”,就是昆人的前身。

這個族落在當時是非常有發展的,商末周初時,混夷對東鄰周族是很大的威脅,甚至能夠壓周族一頭,《詩·大雅·大明》中有云“混夷駾矣,維其喙矣”,這裏的“駾”即通“銳”,是難以抵抗的意思。這種強大,不可言喻,但烏孫人的發展,倒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從《漢書·匈奴傳》中,我們可大致看出烏孫敗落的始末。公元前175年,大月氏與烏孫衝突後,時爲烏孫王的難兜靡被殺,他的兒子卻還是個嬰兒,被傅父送到匈奴,匈奴冒頓單于憐其遭遇而收養於他。

公元前176年,匈奴出兵擊大月氏,月氏不敵自河西走廊退走伊犁河流域。公元177前年,冒頓單于去世,昆莫爲老上單于收養。公元前161年,老上單于又過世後,昆莫又被軍臣單于收養。昆莫長大後,多次領軍作戰,站下功勞,開始有了自己的“黨羽”。昆莫在大約三十歲的時候,請匈奴軍臣單于出兵擊走大月氏佔下了伊犁河流域,立國烏孫。匈奴於烏孫有保族立國之恩,又兼三代單于對昆莫的收養,所以昆莫是親向于軍臣單于的。

歷史上的烏孫國經歷了什麼?是怎麼消失的? 第3張

軍臣單于去世後,其弟左谷蠡王亂政,迫走軍臣單于之子於單,自立爲伊稚斜單于,爲昆莫所痛恨,並表現在不肯朝會匈奴之上,始與匈奴爲敵。此後,烏孫與漢朝交好,武帝接受了張騫的建議,聯絡烏孫,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使張騫使於烏孫,匈奴終於被擊敗。漢朝爲籠絡烏孫,先後將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等許與烏孫昆莫爲妻。

昆莫雖對單于不滿,但並不排斥匈奴,在伊稚斜單于敗亡後,仍與匈奴有着聯繫。匈奴人吃一塹長一智,也對籠絡烏孫上了心,於是漢朝派出細君公主,匈奴也將公主嫁於昆莫,搞得烏孫昆莫獵驕靡下不來臺,只好以細君公主爲右夫人,匈奴公主爲左夫人。如果者再三,由於漢朝公主所出男丁稀少,烏孫的繼承人多爲匈奴公主所出,烏孫也就更傾向於匈奴了。此後,烏孫發生動亂,平亂後,烏孫國分爲大小兩部,各自皆有昆莫。小昆莫有人戶四萬,大昆莫有人戶六萬,計十萬有餘。烏孫小昆莫烏就屠平定動亂,卻因畏懼漢朝而自甘小昆莫位,對漢朝已是心懷不滿,加之其母爲匈奴公主,於是對匈奴更加的親密。

東漢初年,匈奴內部發生動亂,分爲南北匈奴,兩部匈奴主張相反,南匈奴與東漢親密,而北匈奴仍然跟漢朝“拍桌”,烏孫小昆莫仍然與北匈奴相合。公元73年,漢明帝遣大將軍竇固出師征伐北匈奴,大勝;公元91年,北匈奴又遭遇東漢大將耿夔,大敗,單于幾乎失陷,但終究逃到了烏孫地界,苟延殘喘。東漢末年,鮮卑人檀石槐橫空出世,一統蒙古高原,威名遠播,北匈奴難抑其鋒芒,於是西逃到烏孫東部,烏孫小昆莫的地盤就被北匈奴給搶了。此後,達魏晉之時,烏孫國地盤西移,動盪不安的時局,使得烏孫國力不從心,江河日下,國力遠不如當年。

公元四世紀後期,蒙古高原上,柔然強勢崛起,至五世紀,柔然汗國建成,柔然首領社侖雄才大略,擊敗各方勢力,自立爲丘豆伐可汗,烏孫國的東部被北匈奴的遺民建成悅般國。烏孫國多次爲柔然汗國侵略,難以抵擋,無奈退至帕米爾高原。烏孫國爲何向南方退避?自然是因爲在那些地方還算有點“羣衆基礎”:氐族、羌族等多與烏孫有舊,再加上烏孫還算強盛之時,國內的一些人已經遷移到此地,甚至更向東也有人去過。

烏孫國對漢朝而言,雖是彈丸小國,但對“無雷”、“休循”、“捐毒”等國來說,還是敬畏得高山仰止,甚至在《西遊記》當中出現的“莎車國”都與烏孫國有舊,及烏孫本國內亦有相當部分的“塞種人”,烏孫人自然會向這些有些根基的地方退了。

但烏孫本身已經成爲無根的浮萍,雖逃避開了柔然之侵,終究免不了民心離散,逐漸消散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