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已影響6.43K人 

馬勒(GustavMahler,1860—1911)生於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5歲 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對布魯克納的音樂極爲讚賞。19歲起先後在布拉格、萊比錫、布達佩斯、漢堡擔任歌劇指揮,並開始創作。從1897年起的lo年間擔任維 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這一奧地利音樂界的重要職位,他與一批出色的音樂家合作,改變歌劇院原來的浮潛習氣,使其成爲歐洲首屈一指的歌劇院。由於他在工作中要 求嚴格,決不妥協,因而遭到敵對者的非議。1907年被迫離開歌劇院時,他年僅4歲的長女夭折,自己被確診患有無法治癒的心臟病。其後赴美國任紐約大都會 歌劇院和愛樂樂團指揮,1911年因心臟病在維也納逝世。

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馬勒是維也納交響曲作曲家中的最後一位。他創作了十首交響曲、三部聲樂套曲和一部交響聲樂套曲。馬勒是一位具有很強的社會道德責任感的藝術家,他身處奧匈帝國迅速走向沒落的年代,滿懷人道主義精神,深切同情被剝削壓迫的大衆,他希望通過自己交響曲和 歌曲的精神以及道德作用去“創造世界”,使少數人擺脫庸俗,多數人免遭苦難而進入到人類之愛的烏托邦式的世界中去。他作品的主題既有大自然、民間傳說、人 類的愛,又有命運的痛苦掙扎、絕望的悲哀、死的靜寂和對彼岸的嚮往,表現出世紀末的精神特徵。馬勒是一位音樂的抒情詩人,他的套曲《旅行者之歌》瀰漫着舒柏特式的渴望,《青年魔角之歌》是在德國民間詩歌的啓發下創作的,還有動人的《亡兒之歌》,三部套曲都用管絃樂隊伴奏。

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2張

馬勒的lo部交響曲和《大地之歌》像是一部統一構思的概括社會人生哲理的大型詩篇,他的交響曲具有哲學性的宏偉構思,篇幅巨大,樂章數目打破常規,結構復 雜,具有標題的因素,需要龐大的樂隊演奏。馬勒把他的歌曲與交響曲結合起來,發展了貝多芬首創的聲樂交響曲的浪漫體裁。他的交響曲中有四部運用了人聲,第 二、三、四交響曲加入了獨唱、合唱,唱詞選自《青年魔角之歌》。第八交響曲、即“千人”交響曲,起用了龐大的合唱隊。他的其他交響曲也與歌曲相聯繫,《第 一交響曲》主題素材來自《旅行者之歌》;第五、六、七交響曲雖沒用聲樂,但音樂上與《亡兒之歌》相關。馬勒根據中國唐詩譯本創作的《大地之歌》是一部歌曲 與交響曲結合的交響聲樂套曲。馬勒的交響曲滲透着奧地利歌曲、舞曲和波希米亞民歌的音調。具有長線條的旋律,富有表現力的和聲和敏感、豐富的管絃樂色彩。 理查·施特勞斯(Richa~Strauss,1864—1949)生於慕尼黑,父親是圓號手,從小受到嚴格 的古典音樂教育,曾入慕尼黑大學哲學系學尋。16歲寫出交響曲和四重奏。他是20世紀初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先後在柏林皇家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任指揮。 1933年曾任德國音樂局總監。1935年因與猶太劇作家合作歌劇被撤職。戰後移居瑞士。

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3張

施特勞斯受到李斯特和瓦格納標題音樂的影響,在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從事交響詩的創作,主要作品有《唐璜》、《死與淨化》、《蒂爾·艾倫施皮格爾》、《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英雄的生涯》等。施特勞斯的一些交響詩帶有明顯的哲學性標題,其中《死與淨化爲是受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淨中前奏曲和“情死”(瓦格納指揮它們時曾稱之爲“情死與淨 化”)啓發創作的,描寫一位藝術家彌留時刻對童年、青春和理想的回顧。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受尼采的同名散文詩作啓發而創作的,作品試圖概括人類 從起源,通過宗教、科學、直到尼采的超人的觀念。施特勞斯帶有哲學性傾向的交響詩是李斯特交響詩的延續發展,它們明顯地體現出世紀末西方流行的哲學觀點的 影響。

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4張

施特勞斯另一些交響詩是描繪性的。《蒂爾·艾倫施皮格爾》描寫了一位叛逆和惡作劇性格的傳奇人物,音樂暗示了蒂爾的一些惡作劇場面,以自由的迴旋曲式結構 寫成。《唐·吉訶德》則是以一個騎士性質的主題爲基礎而寫成的一套幻想變奏曲,表現了唐·吉訶德的一系列遭遇,其中對事物的描寫具體得甚至到了自然主義的 程度。在這類描繪性的作品中,作者往往更注重人物的神態、動作及情節和場面的細緻描繪,而不在意人物的精神情感的內涵。1900年以後,施特勞斯轉向了歌劇領域,創作了《莎樂美》、《埃列克特拉》和《玫瑰騎士》等。施特勞斯是世紀末的技巧大師,他綜合了從莫扎特到瓦格納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音樂技巧,他的作品結構形式自由靈活,管絃樂隊以多線條形成複雜的織體。

理查·施特勞斯:晚期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5張

理查·施特勞斯的音樂顯示出世紀末的精神特徵。他的作品受到世紀末流行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但是與馬勒不同,他沒有時代社會道德的重負,他有的是浪漫色彩的 超凡的“樂觀”;冷眼旁觀的蔑視;幽默的自我嘲笑和傲慢的個人主義。《莎樂美》中的病態的情感則反映出世紀末藝術的唯美和頹廢傾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