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師爺: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於紹興籍人較多,故稱

本文已影響2.26W人 

紹興師爺作爲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羣體,作爲清代各級官吏處理政務公事、行使管理職能的智囊和代辦,橫空出世,橫行天下,既是中國幕僚制度演變發展的結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環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會背景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文風熾盛,人才輩出。紹興古稱“荒服”之地。大禹在此治水畢功,地平天成。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紹興實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騰飛。秦始皇巡越,祭大禹,立刻石,教化民衆。漢時馬臻築湖,使紹興風調雨順,山清水秀,“俗始尚文”、“俗始貴士”。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紹興因以“俗尚風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風由此煥然,經濟益加興旺,出現了“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繁榮景象。隋唐時期,越窯越紙名聞天下,絲綢茶葉異軍突起,山水風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俗好吟詠而多風騷之才”,人文由是更加興盛。兩宋時期及至元明,文風更爲燦然,形成了“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動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戶,恥不以詩書訓其子。”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文風,使紹興成爲了名人輩出的“名士鄉”。以文武進士爲例,今之紹興市境之內,就多達2238名,其中的文科進士中,唐12名,五代7名,宋618名,元24名,明560名,清744名。紹興師爺正是在這種熾盛文風的薰陶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無疑是紹興成千上萬“名士”的優秀代表。

紹興師爺: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於紹興籍人較多,故稱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艱辛。紹興歷史上堪稱“魚米之鄉”,但由於“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期間中原漢民的三次大南遷,人口不斷增加,人地矛盾不斷加劇。宋時,“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大大地加重了紹興耕地的承受負擔。根據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紀末,紹興府平原的開發就已經達到了極限。”晚明時紹興人祁彪佳說:“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畝之粟,雖甚豐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販,方可卒歲。”到了清代,紹興的人口密度竟達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國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顯得更加突出起來,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資耕種者,幾無一隙之存”。窮則思變,在這樣一種困難的情況下,人們爲了生計,便將視野轉向了耕種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業、商業、借貸救貧等辦法,動起了揚己之長、外出謀生、爲人作幕等腦筋。

三是科舉難就,功名誘人。崇尚讀書、追求功名,是紹興的傳統社會風尚;通過讀書,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的奮鬥目標。逮及清代,這一風尚和目標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城中子弟成童就傳舉業射策。約十家坐一塾師,四隅內外攻制,舉業者雲集別業,子弟發未蓄,便能開筆成文,輒采芹藻,或再試。童子不利即棄文就武,習韜鈐弓矢”,從而出現了“中式虎圍者每科多至十餘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據統計,從順治元年(1644)到宣統三年(1911),紹興“中舉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從順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紹興府的舉人數達656人,佔全省總數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進士數也多達505名”,“居全國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這些數字的背後,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競爭激烈,一個紹興人要考中進士、舉人,比起其他地方來,要困難得多。第二,勵志效應,如此衆多的人中進士、舉人,刺激了更多的人們去苦讀書。第三,官職有限,不少中進士、舉人者不得不做“後備幹部”,先爲人作幕,再等待機遇。第四,另闢蹊徑,更大量的讀書人因過不了科舉這座“獨木橋”,而另闢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經商。

紹興師爺: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於紹興籍人較多,故稱 第2張

四是親緣認同,形成“聲氣”。紹興人特別講求包括鄉緣、血緣、師緣在內的親緣關係,它們大量地被記錄在師爺們的書牘當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師爺許葭村的229篇《秋水軒尺牘》與龔萼的186篇《雪鴻軒尺牘》。鄉緣除了老鄉之間的互相提攜推薦之外,很重要的,是還有遍佈各地的紹興會館。這些會館不少具有“準師爺之鄉”的性質,有的還舉辦專門培養師爺的幕學訓練班。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兒女聯姻等血緣關係,自然是師爺羣體中最重要、最親密、最有用的一種親緣關係了。這種“彼此各通聲氣,招呼便利”的親緣關係,是紹興師爺羣體形成、興起、發展的重要原因。

五是時勢需要,應運而生。第一,滿族在準備入關、入主中原、統一國家的過程中,認識到了依靠漢族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這就爲漢族幕僚羣體的出現提供了國家政策上的可能。第二,清朝實行“科舉爲利祿之途”,“得之則榮,失之則辱”的政策。但是,僵化的科舉制和頻發的文字獄,致使整個社會思想保守、萬馬齊喑。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優勝者雖被委以重任,但不善處理各種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沒有死讀書、瞭解社情多、處事能力強的幕僚。第三,西方文化的東漸、西方列強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當中。爲了應付這種複雜局面,客觀上促使各級官吏招攬更多的幕僚人才,爲己所用。時勢需要英雄,時勢造就英雄。正是在這樣一種獨特的時代背景下,紹興師爺應時對景、應天順人,登堂入室、登臺亮相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