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都有哪些起源?歷史名人又有哪些呢?

本文已影響6.59K人 

姓氏源流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爲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爲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爲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爲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爲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爲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爲韓流,“韓”字的古義爲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以國爲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爲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爲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姓都有哪些起源?歷史名人又有哪些呢?

韓國爲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爲姓。

四、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爲妻,長子爲太子“仇”,次子爲“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爲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爲晉文侯,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爲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爲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爲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爲晉君,列爲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爲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爲姓,代爲晉卿。

五、亡國後國人以韓爲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爲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爲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爲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爲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爲氏,潁川成爲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六、出大汗氏改姓爲韓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爲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爲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着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爲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爲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爲桂州長史,成爲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爲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爲《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爲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爲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爲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歷史名人

韓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爲楚王,後貶爲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姓都有哪些起源?歷史名人又有哪些呢? 第2張

韓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爲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爲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爲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爲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稱爲“百代文宗”。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今河南禹州人),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韓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爲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爲“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爲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豔,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韓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爲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將門,父爲北周大將軍,襲封新義郡公。因軍功升至上儀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後,經高熲推薦爲廬州總管,坐鎮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爲滅陳做好準備。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韓擒虎爲先鋒,率精兵五百人自橫江夜渡,襲取採石(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向建康挺進。所過之地,陳軍喪膽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並俘陳後主於枯井之中。韓擒虎以功封上柱國,出爲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總管。不久召還,開皇十二年(592年),突發病而死,時年五十五。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爲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韓世忠:南宋大將。他與岳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屢敗金兵,後駐鎮江曾以八千兵迎擊金兀朮,激戰黃天蕩,金兵聞之膽寒。

韓山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原爲欒城(今河北省欒城)人,其祖父爲白蓮教主,被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韓山童繼續宣傳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劉福通等宣傳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爲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決口,元政府徵民夫15萬,在戍軍監督下治河。趁此機會,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鼓動治河民夫起義。他們發佈文告,揭露元王朝殘暴統治,聚衆宣誓,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爲號,舉行起義。起義軍以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後被元統治者察覺,韓山童被捕犧牲。

韓復榘:河北省霸縣人,行伍出身,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後脫馮附蔣,任山東省主席八年,捕殺大批共產黨員、人民羣衆,鎮壓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同時截留地方稅收,擴充自己的軍隊,與蔣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獨立關係。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日軍進攻山東時,不戰而放棄山東。後又與劉湘等人密謀倒蔣。1938年1月11日被蔣介石邀至開封參加北方將領會議。後扣押至漢口,24日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處決。

郡望堂號

1、郡望

潁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東魏遷治潁陰(後爲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隋唐爲許州潁川郡。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爲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縣)爲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昌黎郡: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縣隋唐在盧龍縣境內。遼置廣寧縣,爲營州治所;金爲昌黎縣。

2、堂號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柺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爲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姓堂號也爲“潁川”、“南陽”。

此外,韓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潁川堂”、“南陽堂”、“畫錦堂”、“榮歸堂”、“榮事堂”、“書錦堂”、“繼錦堂”、“福廕堂”、“恭壽堂”、“永思堂”、“翕和堂”等。

宗族特徵

1、泱泱大姓,名人輩出,衆多賢才名士,交相輝映,光照史冊。

2、字行輩份分明有序,如江蘇春暉韓姓一支爲:“學以全爲範,衷其慎是舉,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蕭山一支通譜字行輩份爲:“心之言可山問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隨着子孫繁衍增多,又分出貴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