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賜給臣子的五絕詩,千百年來被奉爲經典

本文已影響5.19K人 

衆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天之驕子,文武全才,他賜給臣子的一首五絕詩,千百年來被奉爲經典,這首詩就是五言絕句《賜蕭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賜蕭瑀》賞析

《賜蕭瑀》——唐·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詩歌意譯:

只有當狂風颳過草地時,你纔會見識到野草的柔韌。只有當動盪亂世到來時,你才能鑑別出一個人的忠誠。孤勇者未必懂得“仁”,但是有大智慧者,心中必然存着“仁”。

這首詩的第一聯是一個“千古名聯”,當中含有兩個典故,其一出自《後漢書·王霸傳》。漢光武帝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意思是說,當初跟隨我的人都去世了,只有你還留在我的身邊,一直爲我努力工作。只有經歷過勁疾的狂風,才知道細草的柔韌。

唐太宗賜給臣子的五絕詩,千百年來被奉爲經典

王霸是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是一位善於用兵,文才出衆的奇人。漢光武帝劉秀說這句話的時候,當初跟隨他從潁川出來的人大多不在了,只有王霸活着。

因此“疾風知勁草”的原意,除了是讚揚王霸的忠誠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之外,也是在暗示王霸在羣臣中的“資歷”老。

蕭瑀一生經歷南朝、隋朝和唐朝,從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開始歸順李世民,到貞觀九年“第四次封相”,當中過了十八年。

論“資歷”與“忠誠”,蕭瑀的情況都和東漢王霸很相似。在這裏李世民直接引用了劉秀原句,當作詩的第一句。

詩的第二句“板蕩識誠臣”,或者應該寫作“《板》《蕩》識忠臣”。《板》、《蕩》都是《詩經·大雅》當中的名篇。

其中《板》是一首借臣子口吻警告昏君周厲王的詩,用語非常大膽。首詩的開頭就說,“上帝發瘋了,下界的人民全都遭了殃”。

接着又批評國策制定不合理,皇帝用人沒眼光,對於國家政治更是沒有絲毫遠見。由於皇帝的無能,所以老天降下了災禍。可是皇帝還不知道,還在一邊喜洋洋呢。

詩人在這首詩中,甚至直接對周厲王說:你和我只是職務不同,大家都是爲了國家辦事。現在我來找你商議國事,忠言逆耳,你聽了不要不開心。

《蕩》是一首藉着周文王罵商紂王的話,辱罵周厲王的詩。作者憂心周室將亡,於是假託周文王罵商紂王的話語,辱罵周厲王兇暴強橫,敲骨吸髓。

同時又罵周厲王沒有識人之明,忠奸不辨,導致身邊贓官環繞。最可恨的是,他不僅沒有治國的才能,還天天酗酒,“灌黃湯”。

君臣禮儀全不顧,晝寢夜眠,日夜顛倒,把政事都荒廢了,眼看着這個國家就要玩完。所以“板蕩識忠臣”的意思就是,只有《板》、《蕩》裏面的那種臣子,纔是真的忠臣。

那麼,《板》、《蕩》裏面的忠臣,具體是什麼樣呢?《板》裏面的忠臣,直言敢諫的。在政事面前,他甚至不認爲國君理當比臣子更高一等。

他還對周厲王說:忠言逆耳,我講的話不好聽,你聽了不要不開心。這種君臣相處之道,看上去像是商朝的“比干”對紂王。

唐太宗賜給臣子的五絕詩,千百年來被奉爲經典 第2張

《蕩》裏面的忠臣,不但罵周王親近小人,不識好歹,而且還要去幹涉他的私生活,不許他酗酒,也不許他晚睡遲起,荒廢政治,這位忠臣顯然更像是聞太師“聞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帝王中,評價最高的一位明主。我們都知道,李世民身邊有位叫魏徵的忠臣,就是以直言敢諫出名的。

歷史故事中,魏徵生性耿介而執拗。在朝堂議政,有時還會認死理。李世民說不過他就要退朝,魏徵竟敢上去拽住龍袍,不讓李世民走人。

在真實的歷史中,蕭瑀可能沒有拽過李世民的龍袍。但是他和魏徵一樣,也經常因爲說話過於耿直而得罪人。

蕭瑀歸順李唐之後,一生五度拜相,五度被罷免。每一次拜相,都是因爲他忠心耿耿,有理有節,而每一次被罷免,都是因爲他說話得罪了同僚,相處不下去了。

《賜蕭瑀》這首詩就是蕭瑀第四次當上宰相時,李世民寫給他的。那麼,李世民爲什麼如此看重這個蕭瑀呢?原來啊,這位蕭瑀的來頭可不簡單。

蕭瑀本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個兒子,又是隋朝楊廣的親舅舅。蕭瑀雖然出身於貴族之家,但是一輩子勤勞節儉。無論是在隋朝還是在唐朝爲官,一向都是正直清廉、克己奉公。

當初李建成、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朝中許多臣子都被前二人收買,但是蕭瑀始終站在李世民這一邊。

所以李世民誇蕭瑀:“守道耿介,古人無以過也。”意思就是說,論及堅守仁義道德,處事忠誠耿介,沒有一個古人能超過蕭瑀。

《賜蕭瑀》第三、四句“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的意思是說:一個孤勇之人,他可能沒有讀過書,並不懂得聖賢書中的“仁”。但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內心天然就存着“仁”。

第三句的“仁”,指的是儒家在吸收《易》學思想後衍生出來的社會規範與個人行爲準則。第四句中的“仁”,當是指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這是一種先天存在的自然規律。

儒家的“仁”,本來就是對《易經》中“仁”的闡釋,因此前者必須是合乎後者的。

唐太宗賜給臣子的五絕詩,千百年來被奉爲經典 第3張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蕭瑀爲人臣子方面,可能並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他憑藉一顆赤子之心,爲後世的忠臣做出了好榜樣。

結語

雖然李世民很認可蕭瑀的忠心,但是他還是很不喜歡蕭瑀的這種“耿介”,所以纔會在貞觀十年(公元636你那)藉口蕭瑀與同僚不睦,又將蕭瑀罷免了。

到了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要徵遼了,纔想起蕭瑀,又讓他第五次拜相。結果過了一年多,又把他趕出京城,弄到商州當刺史。沒過幾天高興了,又把他召回來。

折騰來折騰去,又過了兩年,蕭瑀就去世了。因爲蕭瑀生前是太子的老師,所以他死後得到了一個優待,就是等李世民去世以後,他可以陪葬昭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