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唐代太上隱者爲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本文已影響1.82W人 

太上隱者是唐代的以爲隱士,隱居於終南山,生平不詳,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太上隱者所作的《答人》吧。

在中國大多數有內涵的文人內心底部,都隱藏着一個尋找“桃花源”或“望南山”的願望。可是,當生活這付重擔挑上肩膀的那一刻起,心底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就已經註定會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物質這道人生的枷鎖,把每個人的脈門都拿捏得緊緊的。

《答人》

【唐】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

寒盡不知年。

根據詩題《答人》,似乎很可以明確作詩來由。大抵便是有人遇到隱居山中之人,於是滿腹好奇之下,所以據此詢問隱居之人,隱者爲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答人》唐代太上隱者爲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太上隱者和“山中客”一樣,都是隱居深山之人的自稱。楊慎《升庵詩話》中記載:“山魈,一足之怪,自稱太上隱者……東坡所謂‘山中木客解吟詩’,即此。”然而,這當然是一則比較荒謬的軼聞,只可當作趣事笑談一番。

其實,說到隱居,聽上去似乎非常的高大上,然而我想,真正的實際情況,並不可能如大多數人想象得那樣美好。就楊慎筆下的所謂“山魈”而言,未嘗沒有可能是“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那些“隱者”。在物質得不到很好保障的情況下,再加上居住地方格外偏僻,那些隱者的起居生活肯定並不完美。所以,時間長久後,人的全身就會變得充滿了惰性氣體,骯髒邋遢不堪。猛然看上去,不正好彷彿“山魈”?此謂笑談,當不得真。

《答人》唐代太上隱者爲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第2張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是對提問者的某種回答,帶着非常閒散的心情。偶然來到這裏,山風吹動松樹,根根松針索索而落。看遠山峯巒如聚,雲海蒼茫,頓覺時光如白駒過隙,白雲蒼狗。思索良久,人生依舊沒有答案。反而,身子漸漸沉重,正好亦真好,大石一塊橫臥松樹底下,高枕無憂,不過如此了。夢,是沒有的;想,更如虛無。

在這裏,隱者的回答包含有巧妙之意。有可能詢問者的提問是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可是,隱者卻不慌不忙,以四兩拔千斤的手法,只是詳細描繪一番自己的行爲舉止。似乎其中有真意,然而終究卻是欲辯已忘言的套路。在這種情況之下,隱者的行爲隱匿着兩種意思:一是悠閒來自於真實的寫照;二是此番舉動流於表面。用現在的話通俗點兒講,就是隱者在“裝”。

《答人》唐代太上隱者爲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第3張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這仍然是持續着的答案,來自於太上隱者的某種想法。深山老林,遠離塵囂,不說與世隔絕,真實情況也相差不了多少。秋收冬藏,寒來暑往,在這種地方,斷絕了與塵世的音訊,最鮮明的一點就是不知今夕是何夕,年復一年。

到了這裏,得此兩句,方纔覺得此人並非“裝”,而是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真隱士。時光漫長,或者短暫,又有什麼關係呢?此時此刻,時間忽然變得不再重要,需要把握住的,反而是人自身不斷流動着的心跡。南宋詩人劉克莊有句:“村叟無檯曆,梅開認小春”(《梅開五言一首》),與此相比,卻太露痕跡。

縱觀此詩,詩人娓娓道來,語調輕緩,由行爲到內心感觸,自然而然的,爲我們展示了一個隱者的太上忘情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對於此詩,評論者衆多,有人認爲其“語有太古風”(李攀龍《唐詩訓解》),大抵因詩人言語精煉,語意高妙,顯露出一股子絕意凡塵的氣息。如此說來,也十分貼切,值得人用心體味其中真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