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李煜所作,描寫了被俘之後的處境與內心的無奈

本文已影響1.59W人 

李煜,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末代君主,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李煜是個失敗的皇帝,是個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他精通詩書音畫,其中以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詞繼承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對後世詞壇影響很深。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煜所作的《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吧。

李煜(937-978),961年繼位,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後主。他一心潛習於詩詞歌賦,無心覬覦皇位,但命運卻把他推上了寶座。公元975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的人生分爲上半場和下半場,以被俘爲分水嶺。三十八歲之前,他當皇帝,混後宮,風花雪月,紈絝浪蕩,幾乎沒幹過什麼有價值的事,除了寫寫詞。而在三十八歲之後,他除了寫寫詞,什麼都不能幹,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留下近三十首空前絕後的傑作,成了真正的皇帝——詞壇的皇帝。

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他是一位失敗的皇帝,但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後世稱爲“千古詞帝”。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李煜所作,描寫了被俘之後的處境與內心的無奈

李煜,政治不修,縱情享樂亡國降宋,屈辱度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葬送一座江山,換得一冊千古絕唱,他的詞拜託了花間的浮靡,毫不晦澀,用典不多,卻使一段悵然的南唐往事濃墨重彩,宋朝亡了他的國,他卻用詞征服了整個宋朝,情濃千載。

李煜的詞作,每一首都水平很高,特別是他的這首《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大家都比較熟悉,水平也比較高。整首詞營造出了一種悽美的意境,可謂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卻也飽含人生哲理。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說,昨夜風雨交加, 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得颯颯作響。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壺中水已漏盡,一次次的斜靠在枕頭上,輾轉難眠。 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人世間的事情,如同東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這一生,就像大夢一場。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悶,別的方法都行不通。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李煜所作,描寫了被俘之後的處境與內心的無奈 第2張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開頭兩句是說,昨天夜晚,風雨交加,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窗戶外傳來了令人心煩的風聲雨聲,整整響了一夜。首兩句寫秋夜風雨,完全是白描化的。表面看來,風雨大作,怪嘈雜的,其實除了“颯颯秋聲”外,此時更無別的聲音,反而見出夜的寂靜。令讀者覺得其境過分清冷,幾乎要倒抽一口冷氣。此種詞句,最見後主本色。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這兩句詞便是對李煜夜不能寐的狀態的直接描寫。它的意思是說,蠟燭燃燒將盡,漏壺中的水也已經滴盡,時間已經很晚了,我卻頻繁的將頭斜靠在枕頭上,無論躺下還是坐起來,內心都不能平靜。結合李煜如今國破家亡成階下之囚的悽苦境遇,他此時夜不能寐,那種愁思如潮,悲傷無奈的心情就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則從上片的寫景爲主,轉到了下片的抒情上面。它的意思是說,這世間的事就如同東去的流水,一去不復返,我這一生算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大夢。我們說李煜,昨日一國之君,今日階下之囚,這樣悲傷的遭遇,怎麼能不使他有人生如夢的感慨和浩嘆。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李煜所作,描寫了被俘之後的處境與內心的無奈 第3張

其實,不少詩人都有過人生如夢的感慨和浩嘆。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常常在他的詞中說到人生如夢。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等。但蘇軾是對自己人生境遇的豁達樂觀,而李煜更多的是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悲傷和無奈。境遇不同,感觸自然也就不同。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末兩句是說,最醉鄉夢裏平坦,也無憂愁,可常去,別的地方不能去。主人公無法擺脫人生的煩惱,卻是因爲他太清醒,太執着。最後兩句,說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詞人換了個比喻性的說法——“醉鄉路穩”,則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難,故云“此外不堪行”。

李煜在這首《烏夜啼·昨夜風兼雨》中,以一種極爲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當時的被俘之後的處境,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悟。李煜在詞中寫道,一場人生一場夢,一番沉澱一番滋味,一生不知要做多少夢,又不知多少夢能實現,一生不知要遇多少人,又不知幾人真心相待,一生爲錢勞累,一生又負了誰,一生也不想染事非,只是凡塵中誰人無事非,一生苦苦的追,回頭想想也不過一場人生一場夢。

人只有經歷的越多越明白,原來苦苦追尋的不過是一場紅塵過後的平淡,無論是心中的美夢,還是一杯茶的平靜,只不過是從嚮往更好的生活,到慢慢的看淡在心間,無論是酒後的衝動,還是每夜伴酒的生活,都會從反思中沉靜,從後悔中穩重,我們也曾年輕,也曾不竟考慮的就去做一些事,只是年輕太短,光陰無情,歲月滄桑變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