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名著《太平御覽》:時序部·卷十九 全文

本文已影響1.39W人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時序部·卷十九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熱

《釋名》曰:熱,爇也,如火之燒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說文》曰:溽,溼暑也。

《易》曰:暑往則寒來。

《書》曰:哲時燠若。

又曰:豫恆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順之。)

《詩》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禮》曰:季夏之月,土潤溽暑。(鄭玄注曰:潤溽塗溼。)

又曰:仲春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

又曰:仲秋行夏令,則其國火災,寒熱不節。

《漢書》曰:罽賓國,武帝時剽殺漢使,成帝時復遣使奉獻謝罪。杜欽說大將軍王鳳,不令使(上聲。)使(去聲。)向罽賓國,曰:"此國道經大小頭痛之山,赤土熱身之阪,令人頭痛嘔吐。"

《唐書》曰:代宗時有迎涼草、鳳首木,迎涼草幹如竹,葉細於杉,乾枯而未嘗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戶間,則涼風自至。

《易稽覽圖》曰:夏至之後三十日極溫。

京房《易飛候》曰:有云大如車蓋十餘,此陽火之氣,必暑,有暍者。(暍音謁。)

《禮斗威儀》曰:君喜怒無常時則常熱。

《五經通義》曰:冬至陽動於下,推陰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陰動於下,推陽之上,故大熱於上。故《易》雲:"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牽牛外宿遠人故寒,東井內宿近人故溫也。

《白虎通》曰:夏至陰始起,反大熱何?陰起陽氣推而上,故大熱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澤不濡,焚而不能熱也。

又曰:暍者反凍於冷風。

《管子》曰:善爲國者,使農寒耕而熱耘。

《淮南子》曰:熱焦沙,寒凝水。

《抱朴子》曰: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以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飛霜散。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桓子新論》曰: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者。詔問所能。對曰:"但能忍寒暑耳。"因爲待詔,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環以十爐鑄火,不言熱,而身汗不出。

《益州記》曰:瀘水即武侯渡處,水有熱氣,暑不敢行。

《廣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氣薰數萬裏爲瘴。

又曰:南方地暑熱,交趾麥不成秀,蒜不生,蕪菁無根。

《括地圖》曰:天毒國最大暑熱,夏草木皆乾死,民善收水以避,將暑,常入寒泉之水。

《語林》曰:劉真長見王丞相,時盛夏,王公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吳人以冷爲渹。渹音楚敬切。)劉既出,人問見王公如何?對曰:"未見他異,惟作吳語耳。"

古典文學名著《太平御覽》:時序部·卷十九 全文

《山海經》曰:壽林之國,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世說》曰: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倩乃出庭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黃帝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人傷於寒而轉爲熱,何也?"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楚辭招魂》曰:東方不可託些,(些,語助,蘇賀切。)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鑠,銷也。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並在其上,其熱酷烈,金石剛皆爲銷鑠也。)彼皆集之,魂往必釋些。(釋,解也。魂往必解爛。)

宋鮑照《苦熱行》曰:赤阪橫西阻,火山燃南威。身熱頭且痛,烏鳥魂未歸。湯泉發雲澤,焦煙起石沂。日月有恆昏,雨霧未嘗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圍。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瘴氣晝焦體,胔露夜沾衣。飢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飛。毒淫尚多死,渡瀘寧具腓。(病也。)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

魏王粲《大暑賦》曰:或赫火戲以癉炎,或鬱術而燠蒸,獸狼望以倚喘,鳥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豈含血而能當。仰庭槐而嘯風,風既生其如湯。氣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猶淟涊而不涼。體煩茹以於悒,心情悶而窘惶。

又曹植《大暑賦》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黃。蛇拒鱗於靈窟,龍解角於皓蒼。遂乃溫風赫火戲,草木垂幹。山拆海沸,沙融礫爛。飛魚躍渚,潛黿浮岸。鳥張翼以遠棲,獸交逝而云散。

晉傅鹹《感涼賦》曰:踐朱明之中月,暑鬱隆以肇興。赫融融以彌熾,乃沸海而焦陵。

嵇含《困熱賦序》曰:夫閏於夏則崇暑,在冬則增寒。永熙元年,閏在仲夏,三伏之節始奏,商秋之辰未期。餘以下里貧生,居室卑陋,小巷不來清風,短廡不足增蔭,外困流汗,內懷煩旰。嘆彼夏屋之士,口饜珍味,體逸高廊。並天而寒暑殊,同世而憂樂異。

卞伯玉《大暑賦》曰:體沸灼乎如燎,汗流瀾兮珠連。

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子六切。)奈此何,謂當行起去,安坐止跘跨。(跘音盤,跨音誇。)所說了無急,踏吟一何多。疲倦向之苦,甫問居極那。搖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謂此小事,亦是人一瑕。傳戒諸高明,熱行宜見呵。

晉傅玄詩曰:朱明運將極,溽暑晝夜興。裁動四支廢,舉身若山陵。珠汗洽玉體,呼吸氣鬱蒸。塵垢自成泥,素粉隨手凝。

魏曹植《九詠》曰:溫風翕兮煎沙石,(翕,熱貌也。)鳥罔竄兮獸無跖。(跖,之石切,足履踐我也。言天暖石、焦地、熱鳥無所逃,獸無所蹈履也。)

○寒

《釋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說文》曰:{雨執},寒也。從雨,執聲。又曰:凜、清,寒也。({雨執},丁念切。)

《書》曰:曰休徵,曰謀,時寒若。曰咎徵,曰急,恆寒若。(孔安國曰:君能謀,則時寒順之。君行疾,則常寒順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諮。

《詩》曰:一之日觱發,(風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氣也。)

又《邶風序》曰:《北風》,刺虐也。衛國併爲威虐,百姓不親,莫不相攜持而去焉。《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滂。(北風,寒涼之風也。滂,盛貌也。箋雲:寒涼之風病害萬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而去。)

《禮記》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義象也。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則寒氣總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鄭玄曰:醜爲牛言歲正者也,送猶畢也。)

又曰:九月中氣,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謂膠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後清風戒寒,將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則國多暴風,(巽爲風,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則多暴風。)方冬不寒,(夏氣干時,方冬而溫。)蟄蟲復出。(蟲以寒蟄,溫而復出。)

古典文學名著《太平御覽》:時序部·卷十九 全文 第2張

又曰:大寒之日,雞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傳》曰:楚莊王圍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史記》曰:須賈見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爲人傭賃。"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漢書》曰:上聞韓王信降匈奴,上自將擊之,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會天寒,士卒墮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爲廷尉,時有老人年八十餘無子,妻死娶後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數歲,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聞。吉曰:吾聞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無影。遂令驗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文穎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鑄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又曰:雲南郡有熊倉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猶積雪皓然。

謝承《後漢書》曰:盛夏多寒,韋彪上疏諫曰:"臣聞治政之本,必順陰陽。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迨刑罰刻急,郡國不時令之所致也。"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兵,上自東南馳,夜至無蔞亭,時天寒冽,衆皆飢疲。馮異上豆粥。明旦上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馮異,字公孫。)飢寒俱解。"

《續漢書·五行志》曰: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風如冬時。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琊井中冰厚尺餘,大有年。

又曰:窮谷之地,固陰沍寒。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無清涼,斬扇者。軍中謂之謠曰:奴爲將軍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識寒暑斬人頭。

《易稽覽圖》曰: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

京房《易妖佔》曰:春夏寒,政教急。

又京房《易傳》曰:有德遭險,茲謂逆命,厥異春寒。

《春秋運鬥樞》曰:日行失,則雖當燠反寒。

《春秋考異郵》曰:繆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錯亂甚也。

《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

《文子》曰: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

《屍子》曰:雨雪,楚莊王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乃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國人大悅。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

《晏子》曰:景公時,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飢,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臺,歲寒,役人凍死者有焉。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風大雨,其至不時,此謂四刑。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極之山,曰寒門。(積寒所在,故曰寒門。)%

又曰:夏蟲不可與語寒。(蜩蟬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閉其寒。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苑春曰:"天寒恐傷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則不寒,民則寒矣。"公曰:"善,"命罷役。左右曰:"是德必歸於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衛人悅,當時謂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載也。)

《國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火,心星。清風,寒風也。)清風至而修城郭。

《戰國策》曰:田單爲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單乃解裘衣與之。襄王曰:"單之厚施,欲取我國乎?"有貫珠者聞之,曰:"不如因以爲己。"下令曰:"寡人憂民之寒,單解裘衣與之,稱寡人之意。"於是閭里相與語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也。"

《周書時訓》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懷王;鵲不治巢,國家不寧;雉不始鴝,國乃大水。大寒之日,雞不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堅,言乃不從。

《說苑》曰:國有五寒,而水凍不與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廣,三曰謀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國敗,五曰不能治內而務外。此五者一見,惟禍無福。

桓譚《新論》曰:元帝時,漢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於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昆明湖上環對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獨無變色,此耐寒也。

《方言》曰:衤互,寒也。

《論衡》曰:說寒溫者曰:人君喜則溫,怒則寒。

又曰:河東項曼都好道學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裏而上月之旁,其寒悽悽。"

《穆天子傳》曰:天子游黃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凍死人,天子作黃竹詩以愍之。

《葛仙公別傳》曰:公與客談語,時天大寒。仙公謂客曰:"居貧不能人人得爐火,請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氣,火赫然從口出,須臾火滿屋,客皆熱,脫衣。

《孝子傳》曰:閔子騫事後母,絮騫衣以蘆花,御車,寒失紖,父怒笞之,後撫背之衣單,父乃去其妻。騫啓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石虎別傳》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後率二夫人命婦,先蠶近郊。是歲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凍死。

《鍾離意別傳》曰:嚴遵昔與光武俱爲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寢臥。更相謂曰:後日豪貴,憶此勿相忘。別後數年,光武有天下,徵遵不至也。

《西京雜記》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術見,噓吸爲寒暑。

劉向《別錄》曰:燕地寒谷,不生五穀,鄒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廣志》曰:挹樓國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凍入一丈,氣出口爲凌,馬首常創。

《洪範五行傳》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凍,民有死者。

又曰:聽不聰,事不謀,厥罰恆寒。

晉朝雜事》曰:永寧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橋。

又曰:大興四年大寒,傷民冰厚,時王敦肆亂,殺戮忠良。

《神異經》曰:北方有層冰萬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萬斤,作脯食之已熱,其毛長八尺,可以爲褥,臥之可以卻寒。

又曰:東南方海中烜(興遠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鯽魚,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寒。(尋陽有林湖,鯽魚大二尺餘,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黃帝素問》曰:地氣上爲寒。

《太公金匱》曰:武王伐紂,紂駐洛邑,天陰寒,雨雪十餘日。

漢張奐《與延篤書》曰:太陰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風威寒冽,損肌傷骨,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衆艱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後漢張衡《思玄賦》曰: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遊。(宣,遍也。)行積冰之皚皚兮,清泉沍而不流。(沍,凍也。)寒風悽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玄武縮於殼中兮,螣蛇冤而自糾。(龜與蛇交曰玄武也。)魚矜鱗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凌,冰也。)

晉潘岳《寡婦賦》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悽悽以凜凜。

魏應璩《新詩》曰:嵐山寒折骨,面目盡生瘡。(嵐山,羌中山名。)

傅玄詩曰:季冬時慘烈,猛寒不可勝。嚴風截人耳,素雪隨地凝。牀上飛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結重衾,崇朝不敢興。

又:陸機《樂府苦寒行》曰:北遊幽朔城,涼野多險艱。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盤。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陰雲與巖側,悲風鳴樹端。不睹白日景,但聞寒鳥喧。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嘆。夕宿喬木下,慘愴恆鮮嘆,渴飲堅冰漿,飢啖零霜飡。

又:《連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結風。

《琴操》曰:曾子嘗耕於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凍,旬日不得歸,乃作憂思歌也。

宋袁淑《七言詠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煙聚,日華收兮山氣深。邊亭哀兮夜燧滅,孤鬆振兮空岫吟。魚戢鱗兮鳥矜翰,虹蟄火兮龍藏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