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鼓作氣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旨在告誡人們什麼?

本文已影響1.84W人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一鼓作氣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一鼓作氣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旨在告誡人們什麼?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齊軍,兩軍對陣於魯的長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齊國人擂了三次鼓後,曹劌說:“可以擂鼓了。”這時,魯軍戰鼓擂響,同時下令衝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 不行。”下車看敵軍的車印,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後),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國軍隊,大獲全勝。戰勝敵軍之後,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鬥,,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關於一鼓作氣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旨在告誡人們什麼? 第2張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