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克勤克儉”歷史出處是哪裏?該如何解釋呢?

本文已影響2.52W人 

【成語】: 克勤克儉

成語“克勤克儉”歷史出處是哪裏?該如何解釋呢?

【拼音】: kè qín kè jiǎn

【解釋】: 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成語故事】:

“克勤克儉”這則成語的克是能、能夠。指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後泛指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這個成語來源於《尚書.大禹謨》,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成語“克勤克儉”歷史出處是哪裏?該如何解釋呢? 第2張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氾濫成災。人們苦於水患,熱切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採取的堵塞方針,採用了疏導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着百姓疏通河道,開渠作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已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下,與羣衆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職位,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